构建枢纽型城乡网络旅游体系
 十三届一次会议提案征集
标 题 构建枢纽型城乡网络旅游体系
提案者 叶鸿
情况分析

  习总书记在考察浙江时,对“特而强、聚而合、小而美、活而新”的特色小镇表示了极大肯定,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进行了详细宣讲。广州市委十届八次全会也对特色小镇建设做出了谋划,提出了“产业特色鲜明、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的建设要求。 

  广州作为全国产业经济最具活力、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仍有贫困人口、偏僻乡村。而这些偏僻乡村、欠发达的地区,也正是自然生态和人文积淀保存较为完善的地区,但限于区位、交通、资金、观念等因素的掣肘,资本进不去,游客进不来。另一方面,当下对产业的引进以环保为圭臬,部分地方村村冒烟的状况也急需治理。一旦启动村镇特色旅游的开发,必将带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容村貌,促进乡村土特产和绿色农产品营销,以及服务业的勃兴,从而带动精准扶贫。 

  基于此,我提议依托广州村镇特色旅游的开发,带动部分地区的精准扶贫,构建枢纽型城乡网络旅游体系。  

具体建议

  (一)借助精准扶贫,建立各区域间城镇旅游数据库 

  一是对广州地区现有的自然和人文禀赋优良的村镇,进行筛查整理。创建特色村镇,各个郊区是主力,根据广州各区目前规划,花都区规划的特色村镇有17个,增城区规划了10个,从化区则规划了6个。对这些适宜于发展休闲旅游的村镇,地方政府应出台相关措施,做好基础性工作和保护工作。 

  二是设立乡村休闲旅游项目信息沟通平台,建立城镇旅游资源数据库,为具体的项目投资提供信息和参照,为未来的旅游开发或投资资本进入奠定前期基础。 

  (二)借助城乡联动,推动科技兴农资本融资平台和PPP模式 

  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已有先例,比如华夏幸福、华侨城等房企,已经成功获得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地方政府做特色村镇一是为了农民增收和提升产业发展,二是促进新型城镇化,其中涉及到大量公益民生项目,单靠旅游投资者或者政府,都不能得到最大效益。通过PPP模式,可将政府和开发商二者的利益诉求点融合,以期双赢。 

  (三)借助创新城市驱动,扶持特色小镇与家庭产业融合发展 

  旅游投资者在项目策划规划阶段就应将当地贫困家庭的就业或增收考虑进来,或定向为当地贫困家庭设计一些他们可参与的节点,促使他们借着休闲旅游的兴起也能拥有一个家庭产业,并激活空心村以及乡土各种元素。事实证明,这种方式极大推动地方百姓致富。增城区派潭镇通过乡村旅游,带动万家旅舍农家乐、农产品种植和销售户425户,解决就业人员1275人,带动农民增收4080万元。 

  (四)借助城乡联动发展,塑造特色村镇的广府品牌形象 

  在特色村镇构建中,要将品牌形象的塑造放在核心环节,因为它是影响旅游决策的重要因素,有助于旅游者更好地认知旅游目的地。通过品牌形象客观展现村镇面貌,借助城乡联动发展,打造精品项目,扩大品牌辐射力。从化“广州温泉财富小镇”在温泉风景区挂牌后,私募、基金投资、财富管理等一批优质金融及类金融企业“抢滩”进驻,高管和高端白领开始频繁现身从化,高端服务业资源在这块生态高地快速流转。 

  (五)城市交通枢纽与旅游交通融合发展,拉动经济新引擎 

  未来广州和珠三角其他城市之间的多条城际线路陆续开通,珠三角同城化将成型。在此背景下,若能把交通枢纽系统与广州乃至珠三角旅游资源联通,无疑将打通旅游发展的诸多节点,既可充分发挥广州交通枢纽的联通效能,也可极大推动珠三角区域旅游资源在产业层面的高度整理,形成多边资源的跨界融合。 

  可以设想,搭上珠三角旅游产业开发的快车,既可提供丰富多元的休闲旅游服务,也为农村精准扶贫探索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构建枢纽型城乡网络旅游体系。同时也为广州推动国家级创新中心城市建设,实现新一轮高水平城乡融合发展创造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