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制度对从化生态功能区实行差别化财政转移支付的建议
 十三届一次会议提案征集
标 题 关于加快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制度对从化生态功能区实行差别化财政转移支付的建议
提案者 谭凯平
情况分析

  任学锋书记在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中明确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境已成为城市最大的竞争力和软实力。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坚决守住生态底线,建设具有岭南特色的生态城市。”“推进东部生态廊道和北部生态屏障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制化轨道。”“加快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制度。” 

  从化区作为我市重要的生态功能区,一直以来坚持“生态优先”的绿色发展理念,生态文明建设深入人心。多年来,从化区系统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北部三镇坚决不上工业项目,关闭了区内所有瓷泥开采场、石料加工厂、红砖厂、水泥厂,严把项目环保准入关,大力造林绿化和整治水环境,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空气质量常年保持优良,从化生态环境资源对全市的生态屏障功能和生态服务价值不断提升。目前,从化全区生态控制区面积达1547.6平方公里,占该区总面积78%;林地面积208.5万亩,占全市47.6%,其中生态公益林面积123.8万亩,占全市50.3%;森林蓄积量672.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69.1%;区内共有国家级森林公园2个、省级森林公园1个,省、市级自然保护区各1个。从化生态功能区的森林覆盖率远远高于北京市密云区(57%)、怀柔区(56.3%),上海市崇明县(21.62%),深圳市龙岗区(50.2%)等其他一线城市的生态功能区。可以说,从化生态功能区对“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广州”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是,从化区在取得上述显著成效的同时,生态环境建设和民生事业发展也面临着困难: 

  一是由于环境保护等历史原因,从化区工业等基础产业薄弱,缺乏重大税源支撑,同时产业结构调整难度大,生态环境建设和民生事业发展财政资金缺口很大。2016年,从化区本级预算收入24.5亿元(可比增长4.5%)、上级税收返还4.4亿元,预算支出46.5亿元,在市大幅增加补助(转移支付10亿元)的基础上,收支缺口仍然达到7.6亿元。 

  二是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项目投入经费大,运营成本高,但市财政对从化区的生态补偿制度尚未建立,从化区财政不堪重负。仅2016年,从化区在城镇污水管网建设、污水处理厂运营、“水更清”项目等方面共投入1.5亿元,在农业、林业和城管等方面的生态环境保护投入约1.038亿元,对于从化区捉襟见肘的财政状况而言,这无疑是一笔沉重的负担。 

  三是从化区作为我市的重要生态功能区,各种生态保护红线叠加,大大压缩了从化区的开发建设空间,从化区面临着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和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双重压力。可以预见,从化区短期内经济发展仍将滞后,形成稳定增长的税源仍有待时日,从化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压力很大。 

  

具体建议

  当前,从中央到地方都明确提出了要建立生态补偿制度,为从化区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上海市对崇明生态岛建设的差别化财政转移支付2012、2013、2014年分别达到65.29、67.41、71.69亿元,也为从化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现实的借鉴。我们认为,解决从化区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困难,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打牢我市北部生态屏障,参照上海市对崇明生态岛实行差别化财政转移支付的做法,建立科学、合理、可持续的生态补偿制度,对从化生态功能区实行差别化财政转移支付是根本的出路。我们的建议如下: 

  一、加大对从化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的补助力度 

  (一)对各种生态环境保护补贴到农民的资金,如:生态公益林保护补贴、基本农田保护补贴、水库移民补贴等,建议由市级财政全额承担。今后新产生的此类制度性补贴依照执行。 

  (二)对各类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项目的建设和运营养护资金,如:森林公园建设和养护、景观林带建设和养护、林相改造、乡村美化绿化工程建设和养护、绿道建设和养护、城镇污水处理厂及泵站管网建设和运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建设和养护、河涌整治、城乡清洁工程等,建议统一按照8︰2的比例由市、区两级财政承担。今后此类新建项目依照执行。 

  二、对从化生态功能区给予财力性补助 

  建议市财政从2017年起每年给予从化生态功能区15亿元财力性补助,一定三年。今后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建立长效增长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