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届一次会议提案征集 | |||
标 题 | 关于改进“广州奖”评价体系及项目利用,提升其国际影响力的若干建议 | ||
提案者 | 张 强 | ||
情况分析 |
广州国际城市创新奖(简称“广州奖”)是由广州市政府与世界城市和地方政府组织(UCLG)、世界大都市协会(METORPOLIS)共同发起设立,旨在交流城市创新发展的先进经验,表彰城市和地方政府推动创新发展的成功实践,倡导城市创新发展的科学理念,进而推动全球城市的全面、和谐与可持续发展。2016年第三届“广州奖”据悉有63个国家、217座城市、389个项目报名参选,参选的国家、城市和项目都在以前基础上有显著增加。这充分说明“广州奖”作为第一个永久落户广州且以广州为名的国际性奖项,已开始在海外形成一定的影响力。 广州大学课题组有幸参与对 “广州奖”的评估研究,对“广州奖”的评价机制和获奖城市有较深的了解并一直关注着“广州奖”的进展和效应。但目前“广州奖”仍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不仅离广州市政府最初设立该奖项的预期目标有一定的距离,也与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城市奖项或论坛相比有较大差距。为此,我们在课题研究基础上,就如何完善“广州奖”评价机制和学习借鉴国际城市创新经验、进一步提升“广州奖”国际影响力方面提出以下建议: |
||
具体建议 |
1.深入认识和充分发掘“广州奖”的价值。一是搭建国际城市间的创新交流平台,通过与其他城市的交流,使政策的实施和制定能够更科学、更便捷、更透明、更符合民意;二是开创城市外交的新形式,在国际舞台上打出中国广州名片,盘活广州民间外交资源;三是向世界展示广州形象和发展成果,促进广州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四是以实际行动吸收全球城市创新发展经验,进一步推动广州新型城镇化发展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 2.改进“广州奖”评价体系及项目利用。一是将所有选定的指标通过科学的方法加以分类、组合,再赋予相应的权重,以此构建出专门服务于“广州奖”的评价指标体系;二是成立由国内外最著名的城市研究及创新研究专家、学者,以及作出了卓越贡献和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城市管理者组成的、专门为“广州奖”服务的新组织——“城市创新国际咨询委员会”,向广州市相关领导和部门、广州国际城市创新奖组织委员会等提供真正前沿、可靠的参考信息;三是通过研究与合作,变现“广州奖”的潜在价值,对每届“广州奖”的参评项目进行深入研究(尤其要开展包括实地考察在内的深度个案研究),以实现将广州打造为中国最先进后现代城市的目的。 3.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增强“广州奖”的公信力和国际影响力。入选或者获奖的项目,必须既有创新性,又有普适性,其他城市特别是广州能从国际城市创新项目中获得先进经验,提供复制和借鉴,推进世界各地城市创新发展。 4.加强对“广州奖”城市创新案例资源的研究和利用,大力推进广州城市管理创新。一是加强前期研究,在征集和挑选参评项目时做到心中有数;二是加大审前考察力度,对一些参评项目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或委托专家代表组委会对申报项目就近考察;三是加强评奖的汇报交流,加大时间、经费及人员的投入;四是加强后续的研究借鉴,可委托广州大学和有关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参与申报材料的审阅、优秀案例的后续研究工作,通过深度的个案研究,升华具体城市和项目的借鉴价值。 5.加强“广州奖”评审团队建设,提升其国际性、代表性和权威性。“广州奖”要想获得国际影响力,必须具备社会公信力,除了制定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之外,还要建立一个具有国际性、代表性、权威性特色的评审委员会。一是尽快筹备设立具有一定规模、为“广州奖”提供服务的专家团队——“城市创新国际咨询专家库”;二是建立专业小组和大评委制度,确保入选的项目既经过工作小组的初步筛查,也经过专业小组的专家审查,还经历了大评委的平衡确认,以此降低参评城市干扰评选的可能性。 6.加强智库建设。建议政府有关部门与广州大学、科研机构共建研究平台,启动课题招标研究。一是共建国际城市创新智库平台;二是向全社会进行委托课题招标;三是举办“广州奖”专题学术研讨会。 7.改变“广州国际城市创新研究会”虚拟化、小众化的困局,引入社会资源做大做实社会团体。一是“广州国际城市创新研究会”应该凝聚各种社会资源为“广州奖”提供服务,发挥政府的第一推手作用,构建社会资源参与的开放性平台,积极发挥研究会的专业功能。 8.改变目前广州市政府在“广州奖”中“唱独角戏”现象,将“广州奖”办成全体市民参与的“嘉年华”。一是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办好“广州奖”;二是要引进社会资源参与“广州奖”的策划和举办;三是要开辟宣传渠道,加大宣传力度。通过调动国际、国内两方面的资源,发挥政府和社会、市民两个积极性,给“广州奖”提供立体化的支持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