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设社区服务综合体的建议
 十二届五次会议优秀提案
标 题 关于建设社区服务综合体的建议
提案者 曾俊健
情况分析

  此提案是市政协培育的重点提案,采取了全过程协商办法,联合选题、联合调研、集思广益、共同建议,并推进了创新性的初步实践,取得了阶段成果。

   社区服务综合体致力于向公民提供便民服务的“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通过“互联网+物联网+”公共服务,使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窗口延伸到市民“家门口”,实现了办事的“近办”、“易办”和“快办”,方便快捷地满足居民对社区服务不断提出的需求,让人民群众在广州生活得更安全、更便捷、更舒适、更幸福。

  一、社区服务综合体的内涵

    社区服务综合体是面向基层群众的政务、民生、社区、传媒、快递、金融等公共服务设施的集合体。

  (一)政务服务。政务服务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办证,向市民提供政府网上办事大厅各种申办业务的办理服务。二是打印,提供常用的政务、税务等凭证打印服务,如居民在办理信贷、保险、出国等业务需要打印个人所得税完税证明,办理购房时需要打印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等。三是查询,提供国税发票查验、车船税查询、市民卡查询、社保卡查询等。

    (二)民生服务。民生服务着重于帮助居民解决衣食住行等问题。一是交通服务,包括出入境签注、交通违章罚款交费、羊城通充值、粤通卡充值、旅游资讯等。二是医疗服务,包括医疗预约等。三是通讯服务,包括移动、联通、电信三大运营商的宽带安装、手机套餐、话费充值等服务。四是邮政服务,包括信函、报刊订阅、邮品选购、票务等服务。五是菜篮子服务,包括农产品供应、价格数据查询等。

   (三)社区服务。社区服务着重满足社区居民的关怀帮助。一是社工服务,在综合体内公示该社区或街道对口社工的信息(照片、联系电话等),及时向居民提供社会救助、就业辅导、家庭和谐、安老抚幼服务。二是就业服务,在运作成熟、条件充分的社区服务综合体提供社区所需的人工服务,其中所涉及的一些简单的人力劳动可优先安排社区内现有的闲散劳动力就业承担。三是其他服务,社区服务综合体为家政、维修等人工服务预留接口,待条件成熟时接入实现。

  (四)传媒服务。社区综合体的传媒服务致力于向居民提供一个具有公信力的、就在身边的微社区信息平台,具体有两大功能:一是信息发布,包括街道居委会的官方政务信息发布,以及社区资讯和服务信息发布。二是信息传播。借助专业传媒企业的力量,结合每个街道具有不同的历史、人文、发展等情况,打造专属于每个街道和社区的传媒平台。

  (五)快递服务。当前,网购已经成为市民的主流消费方式。领取和寄送快递成为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社区服务综合体致力于向居民提供智能的、便捷的综合快递服务:一是提供24小时、支持所有快递公司的包裹领取功能,满足市民对包裹投递的质量、时限、安全等需求,也可为快递企业进行全天配送、缓解广州交通压力提供了条件和方便。二是提供24小时自助寄递服务,市民在24小时内将需要寄递的包裹交给社区服务综合体,由相应的快递公司完成之后的寄递环节,将包裹发给收件人。

   (六)金融服务。社区居民在金融方面最常需要的是普惠金融服务。社区服务综合体向居民提供最常用的基础金融服务,一是现金服务,包括存款、取款、汇款等。二是非现金服务,包括补登存折、转账、查询余额、修改密码等。

    二、社区服务综合体的作用

   (一)满足政府为民的需要。根据广州市政协委员的调查显示,一个中国人一生中需要办103个常用的证明和证件。《广州市推进基层公共服务综合体平台建设工作方案》也指出,要逐步实现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一站式”办理、“一条龙”服务。因此,建设社区服务综合体,提供居民所需的政务服务,有利于满足政府为民服务的需要。

  (二)满足市民提高生活品质的需要。衣食住行、通讯、医疗等是市民日常生活最基础的内容。目前,广州市拥有242万名车主,车务服务需求量巨大。同时,从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调查来看,市民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为37%。这些数据都表明,市民对民生服务依然有非常大的需求和期待。因此,建设社区服务综合体,提供便利的民生服务,有助于提升人们的日常生活品质。

  (三)满足城市和谐发展的需要。根据广州市社会工作协会数据,目前广州市登记在册的社工总人数仅有5582人。要对全市1300万居民进行有效覆盖,平均每个社工要服务2328个市民,这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社区服务综合体公示社工的信息,并为社工服务提供工作平台,有助于降低社工服务的成本、提高服务的效率,促进整个城市的和谐发展。

  (四)满足强化政府公信力的需要。在如今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每天通过智能手机获得大量的信息,新闻大事唾手可得,但真正贴近市民身边的、对市民生活真正起到帮助的信息却很少,同时各种信息诈骗事件时有发生,广大社区居民迫切需要一个具有公信力的、专注于自己身边的共同信息平台。社区服务综合体提供传媒服务,打造一个有公信力的微社区信息平台,将服务渠道延伸至居民的智能手机上,让居民可以随时掌握。各街道居委会可以在上面发布权威的社区政务信息,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同时借助专业传媒企业力量,打造社区传媒,为居民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

  (五)满足“最后一公里”配送的需要。2015年全年广州全市累计完成快递业务量19.5亿件,同比增长40.41%,规模排名全国第一。每个广州市民平均每5天就会收到1件快递。市民对快递在便利取件、准时送达、安全交收等环节上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做好快递包裹的“最后一公里”配送成为广州乃至全国各个大城市居民共同的迫切需求。社区服务综合体提供便捷高效的物流配送服务,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难题。

  (六)满足普惠金融发展的需要。近日,国务院印发了《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强调要完善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和满意度。2015年底,广州市累计发行金融IC5025万张,年内新增3192万张,同比增长35%。广大市民对个人金融服务有着强烈的需求。社区服务综合体将基础金融服务送进社区,有助于满足普惠金融发展的需要。


具体建议

    三、建设社区服务综合体的建议

   (一)建设目标

     1、实现对广州地域的全覆盖:在市区内,划分若干个“15分钟方便快捷生活圈”,每个“圈”内对应建设一个综合体。在人流较少的郊区和村镇,视具体情况确定建设的数量。

     2、实现跨界联合服务:一是跨部门,打通公安、税务、社保、交管、城管、卫生等多项政府部门的服务。二是跨政企,既提供政务性服务,同时又提供企业社会服务。三是跨层级,提供“一条龙”服务,覆盖市、区、街、居等四个层级,“一个窗口”办理。四是跨区域,逐步实现在广州与佛山、清远、肇庆等周边城市的办证共享服务。如荔湾区“24小时市民之窗”自助终端已集成了992项政府部门的服务事项,并且与佛山南海区实现了通办。目前该区又与广州市邮政局合作,使该区政务服务更加深入社区,为实现跨界联合服务提供了范本。(见附件)

  3、实现公共服务的有序与整合:一是综合集约,将原本分散、割裂的若干项公共服务设施打造为综合体,便利市民生活,同时又节省空间和资源;二是发展租赁,将综合体打造为一个开放、共享的服务平台,实现功能租赁、设备租赁、服务租赁。

     4、实现服务就在家门口:让市民在离家步行15分钟左右的范围内就能方便地解决各类日常公共服务需求。

     5、发展社区服务装备产业:让社区服务自助终端设备的研发、生产企业在广州落地,发展社区服务装备产业,促进全市经济发展,促进广州服务走向全国。

   (二)投资模式

   社区服务综合体是便民利民的民生工程,其覆盖范围广,需求数量大,建议采用共享经济的模式,即政府与企业联合体共同投资、共享资源,有序地提供公共服务,解决各自为政和重复建设以及分割服务的问题。政府投资保障政务性服务。相关行业的龙头企业组成企业联合体,提供企业性社会事务公共服务。

   (三)建设模式

   按照“政府主导、整合资源、统一建设、规范运作、信息共享、便民高效”的原则,建议采取“政府规划并牵头、企业联合体共同投资建设”的模式。政府进行总体统筹与协调,提供建设需要的政策支持,并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或购买服务。企业联合体负责社区服务综合体的具体建设、运营和维护工作。

   (四)规划布局

  建议按照“机构人员统一、场所标识统一、流程内容统一、信息系统统一、服务标准统一、经费保障统一”等“六个统一”的要求,对社区服务综合体进行统一的规划和设计。每个街道和社区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开展具体建设工作。

    基于广州实际的用地情况,为实现有效全覆盖,建议社区服务综合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单体型,提供24小时自助办理的政务和快递等服务;二是自助型,提供24小时自助办理的政务、民生、传媒、快递、金融等服务;三是综合型,在自助型的基础上实现社工、维修等各种人工服务。根据初步测算,不含物业成本,新建一座单体型综合体占地面积约为10平方米,投资约5万元;自助型一座面积约30平方米,投资约45万元;综合型一座约100平方米,投资约75万元。如果在现有场地上(如银行24小时自助服务区)整治改造,投资金额将进一步下降。在建设投资方面,企业联合体可承担全部投资的7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