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我市疾控基础能力建设 提升应对公共卫生事件能力
 十二届五次会议优秀提案
标 题 加强我市疾控基础能力建设 提升应对公共卫生事件能力
提案者 农工党广州市委员会
情况分析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是贯穿于生命全过程的公共卫生服务核心内容,是服务型政府基本职责之一。“非典”给予我市疾控体系建设一个高速发展机遇。从2003年非典到2009年甲流、2010年亚运会卫生保障、2013H7N9禽流感、2014年登革热和埃博拉的防控,政府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人员培训,增强应急处置和检验检测能力,我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得到进一步巩固。

   广州市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现代化一线城市,国际交流频繁,群众对健康需求不断提升。随着广州城市化进程加速,我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发展遇到严重的瓶颈问题。2014年登革热疫情防控工作就暴露出广州市疾控基础能力诸多弱点,我市应对公共卫生事件能力亟待提升。

  20156月,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抽样调查了1000位广州市民,调查显示,市民多数认为政府部门的宣传教育不足,对预警发布、政府预防工作的评价满意度分别仅为27%28%。新发传染病和再发传染病并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负担沉重,这两大公共卫生问题长期存在,必将是我市社会不稳定、不安全的隐患。

  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政府对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视和统筹防控能力有待增强。

  1.工作运行不畅。普遍认为疾控工作是卫计部门一家的事,其它部门落实防控措施配合程度不高。如《广州市登革热疫情防控工作方案》明确了各部门职责,但缺乏有效追责机制,导致在疫情紧张时疾控机构不得不被动越界承担许多非本职的工作,如查找蚊媒孳生地、消杀成蚊等;而蚊媒密度监测、风险评估等本职工作缺人手无法及时有效开展,影响疫情控制。

  2.经费投入不足。目前“财神跟着瘟神走”格局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经费投入尤其在基层不能持续稳定增长。2015年我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费用提高到50元,与实际消耗的87.54元(2014年测算)存在差距。除萝岗和天河外,区级财政没有专项(如艾滋病、慢病防治)业务经费的预算,仅依赖上级财政转移支付的少量经费。

  3.专家意见被忽视。政府对卫计部门发布的疾病风险预警预测信息重视不足,部分单位采取措施力度不足,这些严重影响政府科学决策,降低防控效果。联防联控联席会议中对疾控专家的意见不够重视,有的区级防控会议中疾控专家席形同虚设,影响科学决策,降低防控效果。

  二、疾控专业技术队伍素质和工作积极性有待提高。

  1.专业人员不足。按照国家多部委《关于印发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机构编制标准指导意见的通知》(中央编办发〔20142号),广州市各级疾控机构(按照2010年普查的1280万常住人口计算)编制应为2240人。目前编制数、在岗人员数和占编在岗人员数分别为1706人、1183人和776人(与标准比,是76.7%52.8%34.6%),个别区级疾控机构出现年龄断层。

  2.职业认同感差。基层一人多岗是常态,业务骨干基本都是超负荷工作。此外,基层公卫医师还存在职业发展平台不足、职务晋升机会少等因素,导致职业认同感低。基层公卫医师几乎没有机会获得省市科技项目课题,导致晋升渠道狭窄。

  3.待遇难以留人。公共卫生医师的收入是医疗卫生系统的“收入洼地”。市疾控中心作为我市疾控系统的龙头单位,其职工人均收入长期处于市级医疗卫生系统的末位,招不到优秀人才,原有技术骨干也严重流失。

  三、协同高效的工作机制和纵横交错的信息管理系统有待完善。

  1.社会疾病防控队伍乏力。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属地管理的要求,相关部门和各街道虽然有疾病防控相关工作任务,但一般都没有公共卫生方面的专职人员,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实往往依赖政府部门的行政压力。

  2.信息管理孤立。我市卫生信息网络缺乏共享平台,大量疾控信息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利用率低,影响了信息收集、报告、汇总、分析、预警、处置的快速运作和高标准要求。


具体建议

    建议政府牢牢抓住当前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机遇,借助广东省《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建设卫生强省”的良好契机,紧紧围绕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整合各方资源,激发队伍活力,提升疾病预防控制基础能力,不断健全广州城市公共卫生安全体系建设。

  一、充分发挥疾控工作的指挥作用。

  1.政府各部门公共卫生服务职能落实到位。充分论证,科学制订我市公共卫生服务“十三五”规划。市、区二级政府建立“公共卫生安全管理委员会”或“公共卫生安全”定期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防联控工作会议,定期探讨和解决我市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会议设专家专席,充分发挥疾控专家作为政府智囊和决策咨询的作用,及时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控策略。通过联席会议,督促相关部门有效落实各项措施,科学有效地解决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2.提高政府各部门领导对公共卫生安全认识。参照艾滋病知识培训的做法,将鼠疫、霍乱、流感、登革热、结核、癌症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基本知识纳入公务员学习培训体系,一方面提高政府官员公共卫生的处置和管理能力,另一方面让政府官员以身示范,正确引导广大群众。

  3.增加非卫计系统的公共卫生服务财政预算。疾控工作具有投入1元回报10元的间接经济效益和良好社会效益,而且是人人受益。因此,除了法定投入外,还应设立相关职能部门、街道、社区居委的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资金制度和卫生应急备用资金制度,建立以公共卫生公益职能履行状况考核捆绑式评估考核机制,促进政府部门、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等更好地履行公共卫生安全职能。 

  二、建立一支充满战斗力的疾控队伍。

  1.给予疾控机构满编运行。参照中编办发〔20142号文件精神,及时调整疾控机构编制,督促各区政府尽快启动公招。全市区级疾控机构还有78名编制未利用,要及时补充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2.提高公卫人才的职业认同感。建立与时俱进的薪酬制度,并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传染病防治人员安全防护的意见》(国办发[2015]1号)等相关规定,完善疾控人员工资待遇倾斜政策。同时,对在公共卫生防病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和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政府给于表彰和奖励。

  3.建立公共卫生专项科研平台。设立公共卫生研究专项经费,每年支持若干个科技项目,项目主要包括我市当前面临且迫切需要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研究方向由疾控系统提出,由广州地区高校、科研单位和疾控系统自由申报,针对克服我市疾控工作中关键、瓶颈性难题进行专项研究。

  4.加强联合培训和演练。加强跨部门的联合业务培训,特别是要针对我市风险评估和预警预报,加强相关部门参加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联合演练,打造一支“召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突击队伍。

  三、逐步建立运转协调的疾控工作机制。

  1.加强数据共享。积极响应国家大数据及“互联网+”战略,整合广州市疾控体系各专线信息系统,并与社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医疗机构门诊信息系统等数据库对接,市统一建立健康大数据库,实现医疗机构疾病监测和传染病报送的智能实时网络直报,采用先进成熟的数据分析挖掘技术,提高居民电子健康利用率,辅助政府的公共卫生信息决策和发出预警等,最终使疾控工作实现“规范便捷、服务为民”的目标。

  2.强化信息通报机制。市区两级政府牵头成立由卫生计生、城管、民政、公安等部门参与的协调机构,定期通报有关情况,必要时由政府主持召开会议,布置落实有关工作。建议街道把协调社区卫生、环卫、爱卫、消杀、环保、食品和职业安全等工作归口管理,使之符合“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办事效率。

  3.强化社会动员。在政府、部门、公众与媒体之间搭建的理性沟通渠道,及时将疾病风险、防控措施等科学信息有效传递给社会公众,指导公众采取有效行动,科学预防疾病。

  随着广州城市化建设不断加速,输入性传染病风险多,慢性传染病全面高发趋势明显,加强我市疾控基础能力建设,提升应对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尤为重要。希望能提升政府公信力,为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维护城市安全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