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届五次会议优秀提案 | |||
标 题 | 配合经济新常态、应对经济转型新任务争取以广州作为推动人才政策新战略的试点 | ||
提案者 | 霍启山 | ||
情况分析 |
自去年4月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成立以来,广州南沙片区迎来良好的开局,一系列简化便捷的商事登记办理、通关和检验检疫的便利措施和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的发展,促进了大批企业、资金、技术和总部经济的落地,为广州聚集建设国际航运、科技创新和高端装备等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一定的基础。不过,按进驻企业类别来看,央企、国企和内地的中小企业还是占大多数,来自港澳和世界500强企业的聚集量远远不如上海和天津自贸区。因此,无论广州在依凭自贸区建设国际航运中心,以致搭建一个面向港澳乃至全国的招商招贤网络平台方面,都还需要做很多工作。其中一个重点,就是配合经济新常态、应对经济转型新任务,争取以广州作为推动人才政策新战略的试点。 功以才成,业以才兴。二十一世纪以知识经济为主轴,以全球化竞争为支撑,而竞争的关键点,除了价格因素之外,就是创意、速度和品质,一言以蔽之,就是人才竞争。十七年前,广州市以一纸《广州市鼓励留学人员来穗工作规定》,开创性地拉开了引进海外人才的大幕,其后再顺应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步伐,接续提出多项针对性的人才政策规划。至于最新的一项,则是即将重点实施的“331金融人才工程”,各项政策规划都在加快落实各类人才扶持政策,营造更具竞争力的人才发展环境,实现人才发展和城市发展“同步双赢”的目标。 根据广州市人社局的资料,在2015年度,广州市引进各类人才(含技能人才)11398人,接收非广州生源高校毕业生46238人。若从数量来说,有关人才延揽成绩可算满意,但若从人才分类、行业布置和人才到位等情况考虑,将有进一步优化和规范化的需要。
|
||
具体建议 |
首先,认清人才在经济和企业的变革转型过程中的实质作用和贡献。有人说,二十一世纪的人才最贵,但从管理的角度来说,二十一世的人才最有价值。因为,今天的中国,经已进入“后低技术世界工厂时代”,而广东省更早已实行“腾笼换鸟”政策,工人不再是生产线上的一个组件螺丝,而是推高产业附加值的重要推手,以及面对全球化竞争的主要致胜力量。因此,今天的人才政策,不再是如昔日“多多益善”般地招揽来自江湖四海的民工,相反应因应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层阶,而作出针对性的人力资源商,订定不同的人力条件和人力政策,目的在于发挥不同工人的潜能,并要能用于我。 在这个大前提下,政府主管部门和相关的行业团体,应组织起来,在贯彻中央的人才政策和劳工法例的基础上,适时因应行业变化而作出行业性的调整优化,确保企事业单位在人才战中具有足够竞争力,再进而协助有关产业行业维持并且提升其全球竞争力。要成功变革,先要从行业出发、成功对焦。 其次,引进人才需要观念及制度突破。为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相关部门近年推出不少特殊鼓励政策。这些政策虽然取得成效,但很多措施都因针对性太强而无法被广泛复制,局限了有关政策的效益,亦易造成不同计间的比对拉扯,形成不必的矛盾。 要突破制度性的桎梏,先从人才观,特别是“高端人才”问题入手。“高端人才”几乎是所有人才落户政策的基本要素,但甚么是“高端人才”呢?不同行业、不同企业,都会有不同的条件要求。香港和主要的国际在讨论“人才”时,都不太讲高层次或低层次,跟需要匹配就是最好的人才。建议政府在落实人才落户政策时,应督导行业团体订立行业实务指引,并给予企事业单位多一点酌情自主空间。 至于人才的价值如何确定并体现,则有赖于政府在设计工资体制时,把知识型复杂劳动价值体现方式,与计件的体力劳动予以区分,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都能在不同的方程式下得到应有的体现。在这方面,外资民企等私有产业,已有一个初步框架,但当中仍有相当部分需予优化和规范化;但在公营或半公营的事业单位,则有待跟进。 第三,以教育改革和人才广聚引领经济新常态。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需要转换推动发展的动力,需要更加注重创新,需要将经济增长推向更具可持续性的轨道,就需要推动经济和产业的变革转形。这些,都要求重视教育,大力培育人才,并要借鉴国际经验,进一步研究人口结构和产业结构等一揽子的就业发展战略,既要加强对科技人才的培养,提高创新能力,更要在“门面工程”背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职业培训。 第四,粤港澳人才的招揽和善用。一直以来,我最为关注粤港澳合作尤其是粤港澳人才交流和合作的机制,国家对广东自贸区促进内地和港澳深度交流、维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抱有重大的期望,而现代化服务业对高端人才的聚集和长远培育要求最高,因此广州南沙在对粤港澳人才的招揽、流通、合作应采取更创新的尝试和设计,加强当中的港澳或国际人才元素。 同时,建议依托广州市着名品牌的企业,在其转型升级过程中,针对性地输入港澳优质人才。毕竟,广州市具有众多百年老店和优质知名品牌,如在饮食界、医药界、服装界等,很多都在为迎接“一带一路”机遇、打入国际市场和巩固国内市场,优化其产品质量和种类、市场推广、公司管理等的运作,这些都需要具备国际视野、相关经验和语言背景的人才支持,港澳的专业人士凭藉其多年来国际市场和贸易经验的积累,只要善用发挥,既可为这些公司带来增值和创新,亦可让南沙获取穗港澳融合的加持红利。 此外,建议广州高等院校亦应与时俱进,切合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对传统学科进行创新改革,并投入更多的资源往各类新兴产业或行业的专业技术领域,培养社会转型升级所需匹配的匹配人才,并在广东自贸区的政策框架下,积极引入港澳以及国外院校落户南沙,与国内院校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培养的合作,为广州的长远发展做好人才资源储备。 在现今资讯发达和交通便利的社会里,我相信港澳与珠三角的距离将越来越近,粤港澳合作也正落实到人才的层面,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讲求信用,需要通过不断的接洽来突破规度上、市场上、心理上和文化上的隔阂,这是最复杂又最重要的一关,广州在各种设施硬件和政策措施上已做了很多工作,接下来有加强人才的实质并有方向和成效的互动的必要,希望以上建议能奏效,汇聚四海人才,拓建广州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