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管理协调 明确产业定位 优化配套服务 促进广州南站商务区开发建设全面提速
 十二届五次会议优秀提案
标 题 强化管理协调 明确产业定位 优化配套服务 促进广州南站商务区开发建设全面提速
提案者 李广杭 等10人
情况分析

   广州南站自20101月建成启用以来,网络逐步完善,客流量不断增长,交通大枢纽地位日益突显,形成广州市新的形象窗口和城市名片。市委在 “十三五”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将广州南站商务区列为重点功能区开发,作为“多点支撑”的重要一极,“加强与高铁沿线城市的交流合作,促进高铁经济带建设,把广州南站商务区、广州北站商务区打造成为高铁经济带建设的战略平台”。可以预期,以广州南站为中心的南站商务区建设,将迎来新一轮大发展的重要机遇。

  一、广州南站的重大战略优势

  (一)华南的核心高铁枢纽和综合客运交通枢纽。南站是全国性高速铁路客运中心之一,京广、广深港、贵广、南广和广珠城际5条高铁线在广州南站交会,是全国动车组停靠最多的车站,使广州成为全国唯一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均有延伸出省高铁干线的城市。目前始发高铁(动车)直达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4小时覆盖粤桂滇黔湘鄂等6省主要城市,8小时内直达郑州、北京、西安等市。同时,通过东新高速等5条快速接驳各大高速路网,通过广州地铁2号线及在建的7号线、20号线连接中心城区,实现半小时通达广州白云国际机场、1.5小时通达珠三角,待广深港高铁西九龙站开通后,48分钟可直达香港,实现1小时粤港澳生活圈。未来几年,广州南站还将与在建的国内最大的轨道交通项目——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网连接。到时,广州南站将成为全球最大的高铁+城轨交通枢纽。

  (二)庞大的客流及辐射影响。2015年以来,南站日均旅客到发量超过25万人次,高峰日近40万人次,预计2016年春运日高峰将超过45万人次。南站效应已带动了佛山南海、顺德的高铁经济,将形成流动经济的效益。

  (三)优越的区位优势。南站北距珠江新城、广州东站、白云国际机场1745公里,西到佛山、肇庆及广西桂林等18883公里,东经广州大学城、黄埔到东莞、惠州、汕头等443公里,南经南沙自贸区到东莞、深圳及香港160公里,通过高铁和公路网,直接连通珠三角进而达泛珠九省两区,覆盖了中国1/5的国土面积和占1/3的人口,是广州构建“海港、陆港、空港、创新港+一江三带+轴线引领”的空间格局、打造海陆空三位一体、内外互联互通战略支撑骨架的重要节点。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管理多头条块分割,组织协调不力

  2009年,番禺区政府成立广州南站地区管委会(处级),负责属地范围内城市管理、社会事务管理以及南站旅客服务工作。2013年为推进广州南站商务区的开发,初步明确以市建委为开发建设牵头单位,市土发中心为项目业主和投资主体,市城投集团为代建单位,同时参与的部门还有市发改局、市规划局、市交委、工信委、商务委、科创委以及广铁集团等,番禺区政府负责拆迁安置、招商引资、设施管养等工作,牵涉的部门多、级别高,市建委受限于专业领域和工作精力,难以全面掌控商务区的土地开发、产业发展、招商引资、企业服务。只有处级级别、8名行政编制的南站地区管委会,不但欠缺园区开发、招商引资等方面经验和专业人才,也难以承担协调组织职能。另外,市、区两级利益尚未找到平衡点,区参与南站商务区开发建设的主动性没有充分发挥。南站商务区开发建设主要由区政府单一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全部依靠政府投入,宣传推介、招商引资、土地开发未实现市场化灵活运作,影响了建设的效率,也增加了政府的负担。

  (二)产业定位变化不定,开发推进缓慢

  2013年,市拟以商业贸易、专业会展、商务服务和旅游休闲为四大主导产业,以信息传输与计算机服务、金融、医疗服务和房地产等为辅助产业,定位南站商务区为交通枢纽、商贸中心和宜居新城区。随后,确定了2013年至2016年南站商务区重点建设的47个项目,计划总投资828.5亿元。但此后并无及时出台相关的具体产业规划、产业布局和实现路径的政策,产业主题几经变化难以确定,功能布局、发展策略等待明晰,南站商务区开发建设推进缓慢,到2015年底,实地收储9平方公里,有地块30个,仅出让8宗,“十二五期间”开发量还未达到规划目标的三分之一。这些造成聚集在高铁的能量未能释放出去,高铁经济并没给南站商务区带来产业的快速发展,有损广州国家中心城市形象。

  (三)公共配套服务滞后,旅客出行不便

  一是少。站内一层室内出租车车位、社会停车场车位严重不足。南面出租车停车场开放,可容纳50-60台车,北面停车场未开放,南、北两个停车场之间互不相通。站内的南一、北一、南二、北二等停车场的地面层(约500个车位),作为接送旅客车辆的临时停车场使用。二是难。出行难,断头路、丁字路多;道路交通标识指引不够清晰,车辆进出南站往往找不到方向。换乘难,公交站、客运站分别位于东、西广场,相隔较远,不便换乘。接驳难, 公交与高铁运营时间未完全对接,23时后陆续到达列车有20列,而地铁2号线最后运营时间为2330分,而此时开往广州中心城区夜班仅4条,无夜间公交开往佛山、顺德等周边城市。进出难,南站进出口过多,仅一楼出站层主要进出口有26个,标识导引系统、旅客咨询服务、流动服务人员等不足,旅客方向感不清,进出换乘接送等不便。三是乱。南站进出周边道路出租车、社会车辆占用道路违章停车屡禁不止,周边环境与现代化南站极不协调。四是弱。治安和交通管理等执法力量严重不足。


具体建议

    紧紧围绕市委“十三五”规划,以建设“三中心一体系”和国家创新中心城市为导向,强化管理协调,明确产业定位,优化配套服务,加快南站商务区的开发建设。

  (一)设置强有力的管理机构,市场化开发运作

  一是在管理模式上,建议采取“市为责任主体,区积极配合”的模式。参照北京金融街、上海陆家嘴、广州空港经济区体制,成立市政府派出机构南站商务区管委会,由分管市领导担任管委会主任,全面负责商务区开发建设,番禺区全力做好部分属地社会事务管理。如,广州空港经济区,空港管委会是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在重点开发区域内行使市一级管理权限,负责整体规划、开发建设、招商引资、行政审批、财税管理、项目筹建和企业服务,为经济发展、园区建设提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二是在开发模式上,建议实施“管委会+N开发公司”的模式。成立南站商务区开发投资公司,作为投资运营商和产业发展商,负责土地开发、部分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项目投资,同时在开发过程中,通过多种PPP模式,引进N个综合实力强的企业参与商务区进一步开发,真正实现“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形成多层级、爆炸式发展。

  (二)尽快编制产业规划,以高铁经济带动产业发展

  落实市“十三五”规划建议,加快确定南站地区总体规划,编制具体的产业发展规划、产业发展目录。依托全国高铁网络和华南地区的铁路、城际轨道交通网络,以及大珠三角的世界级城市群,广州南站作为华南地区综合客运交通枢纽的优势,抓住泛珠三角区域论坛与洽谈会固定会址和合作园区落户广州南站地区的重大机遇,以推进泛珠合作为平台,打造泛珠总部经济载体、泛珠商贸中心;推进华南枢纽门户建设,形成综合交通枢纽(交通枢纽综合体、泛珠交通枢纽综合体、珠三角交通枢纽综合体、广州交通枢纽综合体);建设综合商贸新区,形成广州传统批发市场合并协同异地转型升级新载体,文化、旅游、商业结合经济集聚区。力争在“十三五”时期,把广州南站商务区打造为泛珠CBD——泛珠合作平台+华南枢纽门户+综合商贸新区,形成一心(以广州南站交通枢纽为核心,形成高度聚集和高效的商务商贸服务核心)、两轴(以广州南站为核心,依托汉溪大道和兴业大道打造城市向外的辐射主轴线)、三环(山水生态休闲环、岭南文化活力环、公共服务环)、六片区(枢纽核心商贸区、泛珠预留发展区、东部康体服务区、石壁商贸物流区、产业升级示范区、沙湾综合发展区六大功能区)、圈层式辐射发展”的整体格局。要尽快制定以有利功能培育和产业发展为导向的土地开发利用规划,采取“多主体、快慢有序、长短结合、分期开发”模式,优先开发核心区成熟地块,力争尽快“见形象、聚人气、出效益”,让南站成为广州流量经济的重要发展区域。

  (三)重新规划南站交通布局,优化公交线网服务配套

  1、加快东广场、西广场建设及招商步伐。加快推进东广场(40万平方米)和西广场(20万平方米);加快规划招商,围绕东广场建设泛珠合作示范区、总部经济服务区,围绕西广场建设珠三角经济总部服务区。同时,完善周边道路绿化管养机制,营造优美舒适的站区及周边环境。形成依托广州中心城市,面向珠江东、西两岸广阔内陆等开放发展态势,给每天进出南站的几十万旅客以良好的广州形象。

  2、全面优化公共交通配套。以打造多位一体交通无缝换乘和实现高铁、公交无缝对接为目标,明确牵头单位,联合市规划、建设、交通等部门,优化交通配套。一是重新调整公交、客运站场,统一设置在东广场;二是规划选址建设室外出租车及社会停车场,合理利用铁路桥下空间,缓解停车位不足的压力,有效减少车辆违章乱停违停现象;三是重新划分南站功能区,将南站西区(含西广场、西平台)作为“进站区”,南站东区(含东广场、东平台)作为“离站区”;四是加大公共交通运力保障,确保南站列车与铁路或公交配套,增开南站到广州中心城区及周边佛山、顺德等区域的公交线路,延长地铁2号线收车时间。五是完善站场内部指引标识系统,包括站台、停车场、候车区等的标识指引。

  3、加快完善周边路网。调整周边路网、交通流线,完善沿路的标线标牌和红绿灯口,确保南站南路、北路、石山大道等主干道的顺畅;加快推进南大干线建设,使南站地区新增一条对外连接的快速通道,串联起南北走向的数条高速快速路,连通珠三角东西岸城市;打通钟南大道、新兴大道,建设华海大桥900米连接线,推进连接南站的兴业大道、禺山西路等建设。

  4、加强站内服务及执法力量。与广铁集团协调,增加南站平面示意图及旅客咨询服务点;整合和充实公安、交警、特警、运政、城管等治安及交通执勤力量,设置专门派出所与交警特警中队,全面提升执法管控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