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届五次会议优秀提案 | |||
标 题 | 新模式 新载体 新平台创新发展商旅文融合经济 | ||
提案者 | 广州市政协经济委员会 | ||
情况分析 |
去年下半年,任学锋书记两次到市政协进行调研协商,先后提出广州“一江两岸三带”和“大小黄金三角”的发展布局,以及“把商旅文融合产业打造成广州的新支柱产业”的设想。市政协主席会议决定以学锋书记的“点题”作为常委会议协商议政专题,由我委牵头组织开展“把商旅文融合产业打造成广州的新支柱产业”的调研活动。通过调研,我们认为发展商旅文融合经济,把商旅文融合产业打造成为广州的新支柱产业,完全符合中央“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完全符合跨界关联协同融合的新经济模式和新业态特点,有利于全面挖掘、充分利用、全方位组合并放大广州的优势,有利于发挥广州重要国家中心城市、国际商贸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的作用,是广州发展创新经济、共享经济的新举措。 三点认识: (一)商旅文融合重点在“融”。商旅文融合,并不是商贸、旅游、文化三大产业的简单叠加组合,而是通过资源整合、业态创新和产业链重构,以合理的产业组织手段形成的现代服务业新业态;是通过以文促旅,以旅兴商,以商助文,最终实现三大产业共融共生、协同进化和效益倍增。国内一些城市在商旅文融合上迈开了步伐,成功案例有上海迪斯尼、成都宽窄巷子、南昌万达文旅城、浙江乌镇、深圳华侨城等等。因此,商旅文融合关键在“融”字,要围绕把重要的商业区打造成知名的旅游目的地、把重要的旅游点打造成商业旺地和文化载体的目标,尝试在同一产品、同一空间、同一载体中融入更多的元素,从而提升整体商业价值。融合既要重视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集聚等“硬”融合,更要重视制度建设、政企互动、组织创新等“软”融合。 (二)我市商旅文融合发展已起步,但融合效果喜中有忧。一方面,政府在推动商旅文产业发展上做了大量工作。如设立广州市旅游发展工作联席会议、出台《广州市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15-2020年)》、申报文化部扩大文化消费试点地区、推动商圈建设和升级、举办各种商业文化活动等。另一方面,企业探索跨界、协同、融合发展的热情也很高,不少龙头企业走出了新路子。如长隆集团以“动物”为主题不断延伸产品线,正佳广场在多元化、多样性经营上下了不少功夫,岭南集团以传统广州文化包装酒店项目、以个性定制提升和丰富旅游产品层次,还有北京路文化核心区按照“以文化带动旅游、以旅游复兴商业、以商业激活文化”的发展思路,加快推进商旅文融合发展。 过去三年我市社零总额、旅游业总收入,文化及相应产业的增加值保持增长,社零总额多年位居全国第三。今年一季度我市社零总额2080亿元,增长8.6%,旅游收入645亿元,增长9.9%,其中社零总额增速高于北京上海。但是,社零总额等指标在保持增长的同时,增速却在逐年下降,不少的城市赶超的态势明显。此外,我市还存在商旅文融合载体“星星多月亮少”,收入结构“五多五少”(“过境旅客多,过夜游客少”、“旅客人数多,人均消费少”、“境内客源多,境外客源少”、“商业场所多,文化项目少”、“‘大路’商品多,特色商品少”)的现象。这说明我市商旅文产业结构和质量还有很大提升空间,现有的融合只是初步的、浅层的、简单的、硬件的,通过融合发展而实现的支柱产业远未形成。 (三)创新驱动是实现商旅文深度融合的必由之路。目前,影响我市商旅文深度融合发展的主要障碍有三,一是模式“老”,二是载体“旧”,三是平台“弱”。模式“老”,是指无论政府管理、政企合作还是企业运营,大多还是沿用传统的模式,靠老招式应对新挑战。载体“旧”,是指大多数商业体或商圈仍然表现为百货商场或城市综合体的形态,向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商旅文产业融合经济综合体”新形态的更新进展缓慢。平台“弱”,是指我市现已建立的国家版权贸易基地、省南方文化产权交易所等平台,其活跃商旅文资源交易流通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 |
||
具体建议 |
三点具体建议: 发展商旅文融合经济,把商旅文融合产业打造成广州的新支柱产业,必须通过创新驱动来实现,而模式创新、载体创新和平台创新是当前的突破点所在。 (一)模式创新 有六条具体建议:一是将商旅文融合发展上升为城市创新发展战略;二是成立由市长牵头的跨部门领导机构“商旅文融合发展领导小组”,并开展实质性协同工作;三是成立政企学研合作的“广州商旅文融合经济发展咨询委员会”,在重点课题研究、重大项目策划、产业投融资、大数据、人才等领域开展智库服务;四是激励公共资源为商旅文融合释放更多的活力;五是加大制度的有效供给,改革不合“时宜”的管理规章制度;六是组建商旅文产业联盟,让商旅文企业形成投资协力、经营协商、创新协助、发声协调的利益共同体。以下重点就第二、四、五条建议作进一步说明。 关于“成立由市长牵头的跨部门领导机构‘商旅文融合发展领导小组’并开展实质性协调工作”。调研中发现,当前我市商旅文“不好融”首先是顶层设计上存在四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缺乏强有力的整合机构以及融合发展联动机制。商旅文分别由商务委、旅游局、文广新局等不同的政府主管部门管理,各个管理部门对商旅文融合发展都有各自的理解、侧重和实施,亟待形成合力。二是缺乏融合的统一规划。由各专业管理部门分头制定商贸发展规划、旅游发展规划、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及其实施计划已经不少,但缺乏能够发挥统筹协调作用、有效指导商旅文融合发展的整体规划。三是缺乏统一的指标体系、统计口径和动态分析。例如,文化产业增加值只有年报,没有月报、季报,导致难以准确掌握情况、发现和锁定问题。四是缺乏互利共赢的公共资源共享机制,造成资源实际控制单位各自为政。这种情况在文保单位、展演机构、历史建筑、公园景区等方面尤为明显。以上四方面突出问题的根源可归结为:管理力量分散、发展规划分编、公共资源分割,正是这些“分”导致众多的“缺”。产业“融”,管理就要先“融”,因此我们建议由市长牵头成立“商旅文融合发展领导小组”,着力于打破部门分隔,有效调配资源,制定统一政策,确保相关工作的落实。 关于“激励公共资源为商旅文融合释放更多的活力”。公共资源特别是文物、史迹场所、演艺团体、4自然景观、地标建筑等公共文旅资源,是商旅文融合经济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时这类资源分属政府多个部门管理。由于受政策性限制和业主单位的利益垄断,这些宝贵资源被闲置、被侵权以及在管理使用上各自为政的现象比较突出,蕴含的商业价值远未激活,科学保护未能跟上。必须更新观念,完善公共资源使用机制,合理将这些资源导入市场,走开发性保护之路,激励公共资源为商旅文融合释放更多的活力。重点做好几项工作:一是“时空盘活”。突破现有规定,允许对博物馆、大剧院、音乐厅、美术馆、图书馆、自然景区(林场),甚至文物保护单位导入旅游商业等活动,以达到丰富内容、提升综合价值的目的。二是“市场激励”。出台更多市场导向的激励政策引导文艺团体的创作、演艺活动更贴近市场、贴近民众。设立文艺消费专项经费,每年订购一批文化演艺产品,对参与所订购产品消费的市民按比例进行门票补贴。三是“文创开发”。以知识产权授权等方式实现文物、历史遗迹、城市地标等资源的商业和旅游开发,重点打造“广州礼品”系列,丰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动力。此外,要重视对旅客人流量较大的旅游点进行商旅文融合经济再开发,在旅游线路、商贸服务和产业集聚上进行再规划、再提升。四是“业态统筹”。通过政府主导、专家设计、市场运营,加大对同一区域、商圈内的公有物业统筹使用的力度,在统一规划的指引下,形成外观风格协调、业态分布合理、公共服务完善的有利融合发展的环境,避免“租金为王”式的野蛮生长。 关于“加大制度的有效供给,改革不合‘时宜’的管理规章制度”。在调研中,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产业界为满足融合发展的需要而对制度层面的改革提出了迫切的要求。以天河路商圈为例,天河区在商圈管理模式改革上通过建立天河路商圈发展联席会议制度探索“管委会(政府)+商会(社会组织)+企业(市场)”三方共治共管商圈新模式,已经让商圈大大增强了活力。但从深度融合的角度,天河路商圈要实现文化商圈、旅游商圈、数字商圈,从而打造中华第一商圈的目标,依然需要众多属于制度层面的有效供给,例如大数据收集利用、公共空间使用、载体形态更新、户外广告设置、群体活动管理、文保单位活化、公共资源利用等,为融合提供新动力。可以说,“商旅文融合发展打造广州新的支柱产业”必须坚决地在制度层面出手,及时改革不合“时宜”的管理规章制度,为产业融合发展松绑。否则,深度融合将举步维艰。我们建议以问题为导向,率先出台支持商旅文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和操作细则。 (二)载体创新 一是支持一批商旅文融合载体转型升级。建议有针对性地采取管理重组、空间重构、主体整合三方面措施。管理重组:把商圈的管理主体管委会做“实”(有实权、有资源),把商圈的企业自治组织商会建立起来,在有条件的商圈推广借鉴“政府+社会组织+企业”三方共治共管模式。空间重组:科学规划商圈范围,合理调整业态分布,优化公共空间,完善基础设施。主体整合:改变自主经营、“租金为王”、无序竞争的混乱局面;建设“互联网+商圈”平台,形成线上线下互补发展的新业态,引导商圈之间实行主业辅业清晰、差异化发展战略。 以北京路步行街为例,可以按照把北京路步行街从消费型商圈转为休闲型商圈的思路,通过发掘利用其众多的历史文化元素,举办体验式、互动式活动与互联网商业形成差异化业态的再平衡,满足顾客多元化的消费需求,把其打造为一个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再以陈家祠为例,每年游客超过100万人次,单位面积游客量高于北京故宫,有必要按照把“文化地标”转型升级为“地标经济”思路,在周边规划出产业关联发展的空间,通过支助传统民间工艺家进行现场手艺展示、产品销售,引进具有广州特色的商品零售,通过便利交通安排与周边商业点形成互动等增强其商业功能,满足游客的消费需要,把100万游客变成100万消费者。 二是策划一批新的商旅文融合载体。建议充分利用好广州的既有经济发展优势、政策叠加优势、地理环境区位优势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优势,通过构筑“旅游符号”体系、“历史文化街区”活化、特色小镇建设、节庆演艺活动、主题公园、题材旅游线路、城市客厅、商圈经济等手法,策划一批新的地标、商圈和商旅文融合综合体,从而创造出更大的消费,产生出更多具有广州特色、广州品牌、广州标准、广州模式的有效供给。 特别建议把“广州塔·珠江黄金水段”(中段)所穿越的黄金三角区赋予三个新定位:一是标志性世界级的中央活动区;二是新岭南文化和时尚文化消费的聚集地;三是商旅文产业集群的超级综合体。要把这些定位列入“一江两岸三带”重大发展战略的目标体系之中,动员各方力量广泛参与,力争“十三五”期间把“广州塔·珠江黄金水段”打造成广州商旅文融合新载体中最新、最大的“月亮”。 (三)平台创新 一是打造商旅文融合发展基金平台。建议设立政府与社会按比例出资的市场化方式进行组建的商旅文深度融合发展基金,用于相关经营设施的投资,以及对重点商旅文企业的股权投资等。 二是打造“互联网+商旅文”平台。建议由政府牵头,搭建一个助力商旅文融合的公共服务基础平台,引导大量商旅文融合发展项目搬到线上,线上线下联动发展。 三是打造商旅文资源交易平台。建议充分发挥国家版权贸易基地(越秀)、广东省南方文化产权交易所 、广州知识产权交易中心 、 汇桔网等现有的平台的作用,活跃商旅文资源交易与流通。 四是打造城市形象宣传展示推荐平台。多渠道、高密度、持之以恒地宣传广州城市形象。一是利用国际国内友好城市、驻穗领馆、海外华侨组织、境外合作机构、“游客服务中心”等资源构筑宣传推荐网络;二是利用领导出访、国际会议等场合搭建国际交流平台;三是利用传统媒体、新媒体、自媒体等打造线上平台。 综上所述,商旅文融合发展,关键在“融”,“创新”为要。把模式创新、载体创新、平台创新作为当前的着力点,加大制度改革的力度,加快载体形态的更新,加强平台的作用,必将驱动融合迈向深度,必将催生广州新的支柱产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