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祝贺政协第十三届广州市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隆重召开!
关于建设广州东部创新带 对接广深科创走廊的建议民革广州市委员会
发布时间:2018-01-09

  民革广州市委员会

  内容摘要:广州经济总量大,增速稳定,产业齐全,但长期以来制约广州发展的主要短板是创新驱动力不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高地,为对接广深科创走廊,广州选取具有良好产业发展潜力的东部区域,建立广州东部创新带,吸引全球高端要素集聚,进行整合及提升优化,提升协同发展效率,探索差异化创新发展路径,将成为广州引领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举措。本文在分析广州创新发展短板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广州东部创新带、对接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科创高地的发展思路,并就如何推进东部创新带建设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根据广东省制定实施的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战略规划,广州以打造枢纽型网络城市为抓手,发挥东部地区科技创新优势,推动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建设,将能全面对接广深科创走廊,在粤港澳大湾区布局中发挥重要国家中心城市的作用。

  一、 问题与分析

  广州经济总量大,增速稳定,产业齐全,但长期以来制约广州发展的主要短板是创新驱动不足。主要体现在:经济附加值不够高,后劲乏力,缺少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型龙头企业。与国内一线和部分强二线城市相比,我市先进制造业发展缓慢,工业增长乏力,亚运会结束多年来,我市工业投资额多年不足千亿,为天津、重庆的18%、上海的60%左右;传统汽车、石化、电子三大支柱面临拐点,汽车配套件产业规模较小;战略性新兴产业还未形成规模,电子信息制造业创新不足,轨道交通、核岛装备、工业电气、船舶制造、智能机器人等集群度不高;汽车、化工等外资科技型企业核心技术未能有效转移,富士康、思科、LG等新引进制造基地新项目对产业创新的贡献有待考察;今年以来迅猛发力的新一代信息、人工智能和生物医疗产业还处在起步期,先进制造业与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广州与深圳差距明显(表1)。传统服务业比重过大,流通产业占服务业的比重高达32.8%,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占比仅为9.4%,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商圈尚未形成。科技支撑力不足,导致经济附加值、集中度不高,影响了城市财政收入水平,政府可支配财力不足,影响城市公共服务能力和经济发展后劲的提升。

  表1:广州与深圳先进制造业及高新技术产业比较

  导致广州经济创新不足的因素主要在以下方面:

  (一)创新、产业、资本融合度不高

  广州集聚全省科技资源,拥有全省60%的普通高校、90%以上的国家级重点学科、77%的科技研发机构,没有形成国际创新高地应有的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三链融合模式,科研成果与产业应用的“两张皮”问题长期存在,资本对科研产业的支撑还很薄弱。

  创新成果跟经济体量不匹配。广州专利年度授权数不到深圳、上海、北京的一半,且大型企业拥有专利授权数差距明显;广州市2016年全社会R&D经费投入为451亿元,约为北京的30%、上海44%、深圳的56%、天津的84%;R&D经费占GDP比重2.3%,远低于北京(5.94%)、深圳(4.1%)和上海(3.8%)。广州政府投入的创新引导基金规模100亿左右,与北京(280亿-320亿)、上海(250亿)等市相比差距明显。

  在风险投资机构、基金规模及管理资本总量上,北京、上海、深圳、天津、杭州等市均领先广州。在最近发布的“清科集团2017年度中国股权投资年度排名榜单”中,来自北京的有38家,上海有24家,深圳有17家,杭州有6家,广州仅2家。

  (二)创新管理跟不上创新发展步伐

  依靠传统产学研结合引导创新,没有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依托、非公经济为主体的创新模式;分布全市的产业园区呈点状分布,各区缺少产业协调和政策互动,存在相互挖角、争抢投资的现象;政府创新引导资金有限,且使用不够透明,容易形成“小圈子创新”和廉政风险;官员治理园区模式限制了企业家的创造力,需要积极探索企业家、资本投资者、创业者办园区的新兴模式,“价值型园区”目前还在构思探索当中;部分园区开发地产化倾向仍然存在,部分园区产城融合进程缓慢,环境、交通弊端突出。

  (三)以改革促创新的势头减弱

  广州曾是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如经济开发区模式、流通体制改革、合资经济与民营经济、农行体制改革、开创商品房体制、旧城改造招标方式等均为广州首创,但新世纪以来,许多国家级重大制度创新(如自贸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跨境电商等)均非广州首创。

  与东部部分城市相比,我们的改革冲劲明显减弱,建设发展“攻城拔寨”执行力不足。政府部门长期存在的效率、协同力、责任心、紧迫感、新业态包容性等一系列问题,以及由此形成的制度性交易成本高与创新激励性不足,我市创新产业的制度环境仍须优化。同时我市在审批效率、拆迁效率与建设机制、“三旧改造”与用地规模、创新人才入户门槛、园区交通与生活配套等方面仍然存在大量的执行力问题,阻碍了创新产业的发展。

  长期以来广州形成的“大外资、大国资、散民资”的经济格局,加上枢纽型“千年商都”形成的快速流转交易的商业氛围,企业家创新动力不强。由于缺乏改革创新氛围的对接引领,广州整合国际及国家级创新资源能力较弱,央企主导的航空航天、环保、新能源等创新型产业项目极少落户广州,我市总部经济、跨国公司、上市公司、民营500强等指标与京沪深相比差距较大,部分领域已被成都、杭州、重庆、青岛等超越。

  二、 对策与建议:建立东部创新带,对接广深科创走廊,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科创高地

  通过一条或多条高速公路作为连接轴建设创新走廊,促进科技、产业、人才、信息、资本的创新集聚发展,是世界创新发达地区的重要经验。根据省委省政府发布的《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规划》,广州、深圳、东莞按照珠三角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要求,依托广深之间的高速、铁路交通要道,探索建设科技创新走廊,进一步集聚整合高科技企业、人才、信息、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驱动先行区。我市也在加强研究该走廊广州段沿线产业发展和土地情况,在协同发展合作机制、功能布局及空间建设及配套标准上探索新思路。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高地,为对接广深科创走廊,广州选取具有良好产业发展潜力的东部区域,建立广州东部创新带,吸引全球高端要素集聚,进行整合及提升优化,提升协同发展效率,探索差异化创新发展路径,将成为广州引领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举措。

  图1:广州东部创新带示意图

  东部创新带(图1)是以广州东部天河、黄埔、增城区及海珠、番禺、南沙区的东部区域共九个技术密集型产业园区(天河智慧城、广州科学城、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琶洲互联网产业集聚区、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核心区、黄埔临港经济区、中新知识城、番禺开发区、南沙开发区)为主体,加强园区协同合作,促进创新与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主枢纽,促进新技术、新商业模式、新产业、新经济集聚发展,成为广州产业科技创新策源地,全面对接我省广深科创走廊战略,并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科创高地。

  具体建议有:

  (一)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推动园区治理模式创新

  为发挥东部创新带对广州科技创新的龙头促进作用,建议组建广州东部创新带办公室(与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办公室合署办公,图2),由市长牵头,市科创委园区办主导,市金融、工信、天河区、黄埔区、海珠区、增城区、番禺区、南沙区及各产业园区管理机构负责人共同参与,负责研究确定对接广深科创走廊的广州段战略举措、重大规划及政策、决策等,在东部创新带招商引资及产业促进政策、土地利用、创新项目申报审批、融资政策、产业溢出与产业链配套、东部交通带与科创社区建设等方面开展市级统一规划协同,形成良好合作互动,争取以各产业园区为重点创新功能区节点,进一步完善地区基础设施、功能配套,逐步展现东部创新带城市创新驱动新气象。

  图2:广州东部创新带组织架构示意图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以构造集约型紧凑生产空间为目标,提升单位科技含量产出水平,以实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抓手,实施东部创新带产业平台整合工程,突出产业重点和特色,加强产业指导服务,以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为重点,以价值创新园区、“硅谷”、特色小镇等理念整合提升各类开发园区。

  在广州东部创新带实施“小政府大社会”治理模式创新,成立东部创新带企业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由行业号召力强的企业家、著名投资人、经济学家、社会活动家组成。企业家咨询委员会主要有五大功能:一是创新规模培育,重点研究10亿以上规模企业如何整合全球资源突破瓶颈做到100亿;二是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与金融促进,以国内外著名投资人牵头,向政府推荐重大前沿项目,发起千亿并购母基金,在科技与金融结合上发挥市场投资家作用;三是先行先试研究,协助政策研究;四是促进区域合作与国际化,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五是创业服务和人才培育,组织与千人计划具有同等支持力度的“高端创新人才”认定工作。

  (二)搭建一流创新开放平台,推动国际产能合作

  以科创与产业融合为目标,扩大东部创新带所辐射领域的产业用地资源,集约化发展高附加值、高科技产业,形成内外开放的国际产能合作平台。

  充分发挥富士康、思科、本田等世界级企业带动作用,加大国际招商力度,加快吸引一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落户广州,形成产业链集聚。加强国际招商引资,把广州打造成为世界级企业建设大中华区产业基地总部的首选地。

  对内寻求引进更多央企及大型企业集团战略资源,将广州打造成央企南方产业基地、珠三角企业总部集聚区,促进战略新兴产业尽快形成规模竞争力。

  将南沙新区打造成为产能合作和超级工程的国际性组织管理中心、信息中心、对接中心、交易中心和大数据中心,在对接“一带一路”、促进国际先进产能与创新合作、加强国际交往等方面发挥广州的核心枢纽作用。打造南沙“硅谷”,推动国家级双创平台“国际技术创新服务基地”落地南沙,争取将其打造成全球高新技术孵化、创新、产业落地的高端综合服务平台。

  (三)以东部创新带作为广州第二CBD产业发展纵深

  广州第二中央商务区主要位于广州市天河区和黄埔区,由广州国际金融城和黄埔临港经济区两大核心板块构成,未来广州通过重点发展金融、创新产业,补足经济短板,打造经济增量发展高地,第二CBD将成为广州全球城市重要标志。

  广州第二CBD作为东部创新带商务平台,东部创新带作为第二中央商务区的产业发展平台,两者相互合作形成广州东部高端产业纵深带。利用东部创新带促进产品核心技术、关键制造流程、核心技术人才、品牌与营销总部在第二中央商务区集聚,以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创意经济为重点,促进金融、物流、电子商务、会展等生产性现代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提升,形成以科技创新产业实体经济集群为支撑的高端高质高新产业体系。

  为促进东部创新带与广州第二CBD的联动发展,建议规划贯穿二者的广州东部纵向大通道,在现有路网基础上建设多条纵向城市快速路和地铁线路,连接现有地铁网络,完善公交枢纽建设和线网布设,消除东部交通“断点”“盲点”,实施东部“城市大脑”智慧交通建设项目,提升公共交通的通达性,使得东部创新带与广州第二CBD及广州主城区形成便捷交通体系。

  (四)以价值创新园区提升东部创新带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东部创新带致力打造集“产、学、研、商、居”于一体的价值创新园区,实现园区型态升级。以龙头企业为带动,通过“互联网+”集聚创新元素,推动社群经济、共享经济、技术创新、资本创新发展,打造具有产城融合、创新驱动和全产业链生态圈特质的新一代智慧园区。

  在番禺开发区建设价值创新园区示范点(图3),发挥广汽集团龙头带动作用,在现有汽车产业基础上,聚焦汽车产业链核心价值领域,以广汽智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园为载体,加快培育打造千亿级产业,将其建设成为国际新能源智联汽车产业高地和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积极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及新兴经济体市场,推动开展国际并购重组,布局全球产业链,塑造世界品牌,逐步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

  图3:番禺开发区空间范围示意图

  基于广州三十年科技园区建设和科研成果,广州东部创新带已经拥有雄厚的科技创新和市场资源,发挥番禺价值创新园区示范作用,培育新的龙头产业价值创造领域,加快整合、集聚国际创新资源,促进创新要素流动,逐步形成以东部创新带为载体的科技转移体系,以我市迅猛发展的IAB产业为引领,打造若干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价值创新园区,实现东部创新带创新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五)先行先试,以改革促创新

  事实证明无改革不创新。一是进一步提高政府效能,借鉴浙江“最多跑一次”政府效能改革经验,提升办事效率,降低创新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并实施如子女入学、医疗等创新人才帮扶政策。二是扩大项目用地规模,完善项目建设体制机制,提高项目审批建设效率,利用土地指标置换创新措施解决项目用地问题,明确市政项目责任主体,加大项目立项跟踪督办力度,积极主动与国家投融资体制对接。三是建设规划东部创新带宜居宜业的科创社区,严控东部房价,探索利用存量房、集体建设用地建租赁房,按公租房价格补贴创新创业人才。四是通过存量资本的并购重组打造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社会主体、政府跟投、市场化运作的产业基金,放大并购基金体量。五是开展城市发展创新,形成广州创新特色产业,将科技创新扩展到城市发展、治理、规划、建设上,鼓励智能化城市、储能、分布式数据中心、停车、车联、物联以及医疗、养老等解决城市治理与民生难题的新业态,通过基金、政府引导,与投资人合作,帮助初创企业成长,促进“小巨人”企业快速发展,形成广州创新特色产业。六是实施“粤商回归”计划,促进海外、外地发展的广东籍企业家,特别是吸引潮商、深商等企业家群体通过项目投资、基金投资等方式将资金、项目带到广州,参与建设广州东部创新带。

  通过打造广州东部创新带,形成我市东部创新产业发展新格局,以科技创新为抓手,将广州东部建成新时代发展的生态带、景观带、文化带、交通带、产业带和城市带,成为广州建设全球城市的重要展示带。

  发言人:刘根生市民革委员、广州创享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