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祝贺政协第十三届广州市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隆重召开!
加强陪护人员职业化队伍建设 以公司化运作解决住院、养老、托幼等陪护问题
发布时间:2018-01-09

  广州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

  内容摘要:面对当前病人、失能老人、婴幼儿的照料及日常陪护行业存在从业人员严重缺乏现状。建议:支持、鼓励职业学校开设陪护专业、或建立专门的陪护人员培训机构,加快职业队伍培养;加强政策保障,着力稳定陪护服务队伍;推动公司化治理促进行业规范发展。

  根据国际上较为统一的认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10%,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据2016年统计,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达2亿3千万人,占我国总人口的16.7%;广州市2016年户籍人口中60岁以上人口共150多万人,占户籍人口17.76%。这个数据表明我们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按照国际公认的3名失能老人配备1名护理人员的标准计算,我国目前约需养老护理员1千多万,而目前养老护理员不足百万,缺口巨大。

  此外,在全面放开二胎政策下,二孩家庭显著增加。据统计,2015年、2016年广州市户籍人口中新出生人口分别为15.0万、13.7万多人,出生率为17.73‰和15.92‰,较10年前翻了一倍多,陪护需求大幅增长。

  目前家庭普遍面临困境:一是家庭结构小型化,传统大家庭式的护理功能弱化;二是人均寿命延长,失能老人数量和比例增加;三是二孩家庭骤增,婴幼儿陪护面临挑战。以家庭为单位承担对病人、失能老人、婴幼儿的照料及日常陪护日渐困难,需要面向社会寻求解决办法。而当前陪护行业存在社会地位低、收入待遇低、文化素养低、工作强度大、流动性高等现状,陪护人员严重缺乏,受过专业训练的陪护人员更是稀缺,之前媒体报道的携程亲子园、护工殴打老人等事件令人痛心。因此需要政府、学校、企业及全社会多方合力,共同解决新常态下新问题。建议:

  一、支持、鼓励职业学校开设陪护专业、或建立专门的陪护人员培训机构,加快职业队伍培养

  建议由市人社局统筹,一是鼓励我市各层次职业院校增设陪护专业或陪护相关专业,给予政策及资金方面的支持和引导,面向有劳动力转移需求的地区招生,作为转移扶贫措施,逐步扩大招生数量,提高农村劳动人口的就业数量和质量,对就读学生给予学费减免等优惠政策,以鼓励报考;二是鼓励有资质的社会力量开办专门的培训机构,承担陪护从业人员的培训任务,相关业务部门主动指导开设包括基础护理、职业道德和心理学等相关课程,把控培训实效,实现我市陪护职业培训工作有效突破,加快提升职业队伍技能水平。

  二、加强政策保障,着力稳定陪护服务队伍

  对陪护人员要真尊重、留得住、用得好。一是建议尽快加强专业技能职业水平等级培训及职业水平级别认定机制,加大陪护人员技能培训与考核力度,让从事此行业的年轻人有上升通道,促进陪护行业职业化发展。二是加强陪护人员岗前和在岗培训,经常性学习港澳服务行业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的经验,逐步提高陪护职业队伍素质。三是营造社会尊重陪护行业的氛围,树立职业不分贵贱、工作不分等级、人人相互服务的社会风气和价值观。

  三、推动公司化治理促进行业规范发展

  1.建议政府近期要加大力度扶持具有良好信誉的本地企业发展陪护服务业务,通过给予政策扶持,如减免租金、基金扶持、“订单式”购买服务等,促进企业以“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规范化”为目标,打造行业品牌,形成行业标杆,引领行业发展。2.公司要根据行业特点,尊重市场运行规律,以人为本做好公司人员管理工作,坚持陪护人员持证上岗,全程跟踪服务指导,科学合理收取管理费用,使陪护人员付出与得到相适合,既为员工利益考虑也要尊重市场规律。3.坚持政府行政监管到位,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对有相关业务的企业和中介公司开展行业信用评级,对陪护从业者个人建立信用综合评分,逐步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良好行业风气,完善行业信用体系建设。

  四、加强校企合作,提升陪护行业供给侧结构水平

  陪护职业教育要更多地融入企业要素,强化学校与企业、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完善合作机制,共同制定职业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建教学实训基地,用政策导向吸引企业进校建设实训中心,相关学校要为企业提供培训师资及专业技术支持,企业与学校、学生进行“订单式”培养,确保陪护人才市场的结构性需求,保障陪护人才队伍的专业性及稳定性,为我市赢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加强陪护人员职业化队伍建设,是积极响应习总书记“坚持诚信为本、提高职业化水平”的要求。希望我市陪护队伍建设和陪护市场得到全面的提升,以适应我市不断增长的陪护产业需求。

发言人:马宁芳广州医科大学基础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