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政协提案委员会农工党广州市委员会
内容摘要:精神问题人群导致的各类肇事、肇祸行为频发,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广州的形势比较严峻。广州市一级精神卫生水平近几年来有了较大提高,但各基层尤其是北部山区精神卫生工作亟待进一步加强。基层精神卫生服务技术力量不足,服务能力偏低,可及性差,难以满足防治需求;基层精神疾病防治、康复和管理体系不健全;尚有不少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未建档纳入社区管治或未被发现,易突发肇事肇祸。我们建议,完善增城、花都、从化三个区精神专科病床建设;在乡镇(街道)建立综合管理小组;加强专科医院-基层卫生机构的合作和双向转诊制度及点对点技术指导;加强保障,落实救治救助政策;探索适合本地的社区康复内容与形式。
精神卫生既是全球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也是中国公共卫生所面临的核心挑战之一。精神问题人群导致的各类肇事、肇祸行为频发,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广州的形势也比较严峻。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强调,加强心理健康服务是健康中国、平安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基层精神卫生工作是落实做好精神卫生防控管理、切实提升精神卫生服务水平的关键环节。
一、我市精神卫生服务体系总体情况
目前我市有精神专科医院5家,设有精神/心理科病床的综合医院13家,开放精神病床6730张,床位密度(4.9张/万人),接近全国中等配置水平(广东省2.18张/万人,上海6.2张/万人,北京4.1张/万人)。主要的收治医院有市惠爱医院编制床位1920张,市民政局精神病医院1200张。
全市精神专科执业医生511人(基本达到国家规划东部地区每10万人口不低于3.8名的配置标准),执业护士1353人。但精神专科医生和护士主要分布在5所精神专科医院(约占60-70%),其他约三分之一在综合医院,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上由非精神科医师或护士负责精神卫生工作(据了解仅有2名加注精神科执业的医师)。
市精神卫生中心为全市精防机构网顶,各区精防机构分别设在区精神病医院(3个)、慢病中心(3个)、疾控中心(5个)。各街社区服务服务中心(镇卫生院)设专(兼)职精防医生,承担精神卫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但服务能力较弱。广州市一级精神卫生水平近几年来有了较大提高,而各基层尤其是北部山区精神卫生工作亟待进一步加强。
二、存在问题
(一)基层尤其是北部山区精神卫生服务技术力量不足,服务能力偏低,可及性差,难以满足防治需求
区、街(镇)两级基层精防人员数量不足、任务繁重、专科医师缺乏,难以规范落实精神卫生服务。多个区的精神科执业医师低于3.8人/10万的国家规划要求,增城、从化、花都区辖区内没有精神科病床,全区精神科执业医师只有1-2人,病人诊断治疗要外出数十公里,服务可及性差。
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置精神(心理)科门诊未达国家要求,区级医院只有7家设有精神(心理)科门诊。
(二)基层精神疾病防治、康复和管理体系不健全
基层防治康复能力不足,缺少社区康复机构,原有的社区工疗站以肢体残疾和智力残疾者为主,很少服务精残人员;春晖工场、康宁农场服务有限,缺少专业技术人员,未形成基层防治、康复管理体系,绝大部分康复患者居家未能日常参加社区康复机构的康复。
(三)尚有不少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未建档纳入社区管治或未被发现,易突发肇事肇祸
在各街(镇)尚未建立起综合管理小组或个案管理队伍。尚有不少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未建档纳入社区管治或未被发现,成为可能肇事肇祸的潜在隐患。监护小组和协助监护制度未建立,监护人疏于看护和管理,病情不稳定,易突发肇事肇祸。
(四)财政保障机制有待完善
部分区级财政对精神卫生专项业务工作经费投入不足。个别区仍未按照医改要求落实对精防管理机构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财政保障政策,影响公益性。
(五)未形成有效的专科医院——基层卫生机构的合作和双向转诊制度
医院和社区衔接不够,未形成有效的专科医院——基层卫生机构的合作和双向转诊制度和点对点技术指导,不利于对精神疾病患者防治康复的全病程管理。
三、意见和建议
(一)完善增城、花都、从化三个区精神专科病床建设
全面落实各区指定(或协议委托)精神卫生专业医疗机构承担临床技术支撑职能,落实分片包干,双向转诊制度。推动各区综合性医院精神(心理)科设置,提升基层精神卫生服务能力。
(二)在乡镇(街道)建立综合管理小组
在乡镇(街道)建立综合管理小组日常开展基层线索调查;加强精神卫生信息上报及管理;积极与公安、残联等部门在保护隐私的前提下交换信息。
以服务吸引患者加入管理,如在医疗卫生方面可以提供免费服药、医院减免等;在民政方面帮助患者获得相应救助,给予生活补贴、残疾补贴;对护理人、监护人给予补贴等。
(三)加强专科医院-基层卫生机构的合作和双向转诊制度及点对点技术指导
在基层加强宣传和科普教育,提高民众对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率。推动医院和社区衔接,强化和推动对上级医疗机构对基层精防工作人员及心理治疗师、社会工作师、职业康复师等的培训。
(四)加强保障,落实救治救助政策
提高医保尤其是门诊报销比例/标准,扩大覆盖人群;“一站式”服务便利患者和家属,符合条件的贫困严重精神障碍全部纳入医疗救助,取消起付线;保证精神障碍患者能得到及时治疗。
(五)探索适合本地的社区康复内容与形式
进一步加大推广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康复试点工作力度,建立医院社区一体化连续性服务,全社会参与区域化管理,全方位服务,多渠道筹资,形成急性期短期住院治疗加社区管理、随访、康复的多学科治疗/支持团队的分级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