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
内容摘要:为推进“健康广州”建设,进一步提高心源性猝死救治效率,健全医疗急救体系。建议:对高中教师与高中学生普及徒手心肺复苏术培训,结合多媒体教学,先试点开展,评估效果后可全面铺开;受训者通过严格考核后颁发证书;要求定期参加再次培训和复核,及时对急救知识进行强化和更新。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要求,到2030年,进一步健全医疗急救体系,提高救治效率,紧急医学救援能力达到发达国家水平。2017年6月发布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6》显示,中国目前有2亿9千万心血管疾病患者,其中,每年心源性猝死者高达55万,平均每天1500人以上。据不完全统计,虽然中国红十字会、各个医疗机构及相关社会团体等已开展了数十年CPR培训,但是,迄今为止我国所有经历过CPR培训合格的公众仅有1000万,不到全国人口的1%,而美国这一数据为33%,法国为40%。可见,掌握心肺复苏术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卫生事业水平的体现,也是现代文明的标志之一。
国内外循证医学表明,心搏骤停不仅仅是中老年人或原有心脏疾病的常见急症之一,更是目前年轻人群中最紧急的非外伤性意外事件,往往由于无先兆性,突发性,凶险性而导致专业急救人员未能第一时间予以抢救,同时抢救每延误1分钟,抢救成功率下降10%,如果延误10分钟,抢救成功率几乎为零。全国在开展有院前急救体系的城市(包括广州),据统计救护车到达现场的平均时间均需要10分钟以上。可见,如果现场的第一目击者能够迅速、正确地进行徒手心肺复苏术,将大大减少院前死亡率和伤残率。
因此,推进“健康广州”建设,进一步健全医疗急救体系,提高救治效率,在高中教师与高中学生普及徒手心肺复苏术培训具有战略性意义。这是因为:
高中教师与高中学生普遍文化素质高,学习能力强,社会责任感强,对公众突发意外事件有较强的参与意识,对参加心肺复苏培训的态度积极。促使“第一目击者”从旁观者转变为施救者,提高我国的院前急救水平,造福于广大人民群众。
高中期间进行CPR普及培训是最佳时间、效果好,成本低。借鉴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做法,在教师特别是高中教师中普及CPR初步救生技术,规定2/3 以上的教师应学会院前急救,高中教师都必须接受CPR等急救培训。将对高中教师和高中学生的急救培训纳入政府及学校的工作计划和考核中并提出明确的培训指标和要求是可行的。为此建议:
1.由广州市教育局在高中一年级入学军训项目中增设徒手心肺复苏术项目(时间为半天)。作为必训科目之一,要求军训教官、学校教师、学生需要高度重视。同时作为军训结业考核的内容之一。
2.由广州市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院前急救质量控制中心组织专家,针对高中师生培训的特点,制定简化、规范、有效的徒手心肺复苏术的操作方法,易于接受、理解、记忆。制订统一的面向高中教师与高中学生均适用的培训考核标准。
3.在高中教师与高中学生普及徒手心肺复苏术培训可先进行试点开展,初期由广州市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院前急救质量控制中心派出专家和师资进行现场培训,评估效果后可全面铺开。
4.联合广州市红十字会对受训者通过严格考核,合格者颁发证书,为施救者提供心理和行为上的法律支持。证书有一定的时效性,要求定期参加再次培训和复核,及时对急救知识进行强化和更新,从而使CPR普及培训工作步入良性循环。
5.培训可采用现场示范教学,同时可结合书面教材和多媒体教材,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充分运用图像、声音、动画等直观方式讲解急救知识和技能。
执笔人:陈晓辉广州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