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祝贺政协第十三届广州市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隆重召开!
发挥广州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引领作用 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文化教育深度交流与合作的建议
发布时间:2018-01-09

  广州市政协学习和文史资料委员会

  内容摘要:深化粤港澳大湾区文化教育交流与合作,是一项着眼于未来、着眼于全球、尤其是实施国家战略中的需要。广州如何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发挥国家重要中心城市的引领作用,文章通过阐述现实条件、存在问题,提出了:成立专门机构,建立长效机制,做好文化教育交流;利用人缘、地缘优势,形成最大影响力;创新交流方式,丰富活动内容;以语言为桥梁开展粤港澳大湾区文化教育交流与合作;多层次开展大湾区城市群教师交流活动等五条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提出:要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为重点,全面推进内地同香港、澳门互利合作。广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心城市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充分利用粤港澳大湾区的区域优势,大胆实践勇于探索,从更高层次、更大格局主动担起责任发挥大湾区排头兵作用。

  粤港澳大湾区涵盖广东九个城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区政府,面对一国、两制、三种货币及四个主要城市支撑下的粤港澳大湾区,如何突破制度、法律的障碍,共创大湾区命运共同体,其中文化教育交流与合作将会起到重要作用。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精神纽带,而珠三角独特的岭南文化属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海外华人社区、东南亚华侨以及粤港澳等地区凝心聚力的重要载体。广州是广东省会城市,也是岭南文化重要发源地和枢纽地,更是国家重要中心城市,所以应该担当历史重任,引领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积极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教育深度交流与合作。

  一、现实有利条件

  (一)广州独特的文化优势是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文化教育深度交流与合作的基础

  一是广州是岭南文化的中心地,具有悠久的历史并不断与内外文化交融,形成了自己独特风格和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从而形成广州具有独特的开放的人文意识,特别是革新意识、商业意识、务实意识和平民意识。此外,广州传统的文化艺术,从粤菜、粤语、粤剧、广东音乐、广东曲艺、岭南书法、岭南画派、岭南诗歌、岭南建筑、岭南盆景、岭南工艺到岭南民俗和岭南饮食文化,都反映出岭南文化丰富内涵和独具一格、绚丽多姿的岭南地方特色。二是近现代岭南文化受香港文化影响较深,出现过高度的融合期。其实,广义的岭南文化本来就包括香港地区在内,所以,广东与香港在文化上较容易达到融洽,形成同构。改革开放初期,香港文化也是通过广州北上,影响着中国的大江南北。三是澳门与岭南文化也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16世纪中叶,葡萄牙人以租赁形式入据澳门,在西方政治与法制文化的影响下,澳门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风格与特点,即开放多元,中西合璧。即便如此,澳门文化仍然植根于中华,岭南文化的特色长期在澳门得到保留和发挥,并占据着主体地位。

  (二)广州独特的地缘优势和交通优势为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文化教育深度交流与合作提供了便利条件

  “粤港澳大湾区”包括了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等9市以及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这些城市共同形成了一个超级城市群,广州市近年来积极建设国际综合交通枢纽,系统推进空港、海港、铁路、地铁、高速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全国首批综合交通枢纽示范工程城市。以广州为核心枢纽的珠三角区域综合交通体系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广州为中心的大湾区“一小时城市圈”已初步形成,广州的地缘优势和交通优势为粤港澳大湾区深化文化教育交流与合作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三)广州可以发挥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引领作用,为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文化教育深度交流与合作提供支撑与保障

  粤港澳大湾区是继美国纽约湾区、美国旧金山湾区、日本东京湾区之后的世界第四大湾区,也是目前世界上面积最大(5.65万平方公里)、人口最多(6765万)的湾区,拥有香港和澳门两个自由港,深圳、珠海两个经济特区,南沙、横琴和前海蛇口3个自贸片区,形成了自由港、自贸区、经济特区等多重经济体的叠加优势,是国家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也是中国外向型程度最高的经济区,大湾区将成为“一带一路”的主力引擎。作为国家重要中心城市的广州市,近年来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重点打造国际航运枢纽、国际航空枢纽、国际科技创新枢纽,为广州在粤港澳大湾区发挥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引领作用、深化大湾区城市群文化教育交流提供有力的支撑与保障。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 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引领和统筹作用未能很好发挥

  广州作为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和占据岭南文化核心地位应该发挥引领作用,积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文化教育交流与合作,但目前“领头羊”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相比其它城市甚至处于劣势。如:2017年12月2日首届粤港澳大湾区教育现代化高峰论坛在深圳市罗湖举办,来自香港、澳门地区和北京、上海等国内城市以及美国、马来西亚等国外专家学者700多人和广东省内教育界人士济济一堂共论未来教育发展。2017年12月15日粤港澳大湾区流行文化系列活动之第三届粤港澳台微影视作品文化交流周活动在惠州开幕。2017年12月18日,首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金融创新峰会在深圳举行。2017年12月21日上午,粤港澳大湾区文化教育交流中心在广东省出版集团成立,以上各类活动无不以“粤港澳大湾区文化教育”之名,背后有来自国家部委、省市机构、港澳台办、国内外知名高校、文化教育专家、学者、业界精英代表等参与,扩大了城市影响力,提升了城市在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性,然而很少看到广州市作为牵头主办的身影。此外,就目前广州与港澳地区为数不多的青少年文化教育交流活动中,政府牵头的也不多,除了缺乏相应的机制外,港澳学校能否接待或愿不愿来成为最大问题,反倒是不少家长带子女赴港购物或游玩。如何将松散的交流以及旅游、购物这种浅层的个体行为,上升到国家战略和大湾区建设的深层次、多元化的交流,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文化教育交流的深度不够,组织形式也比较单一

  粤港澳文化教育交流主要依赖民间搭建的交流平台和渠道,组织者资历尚浅,很多地方力有不逮,政府方面又缺乏指导和服务,一些活动还停留在参观考察、研讨论坛、简单的体育赛事、纯粹娱乐活动等层面,无深层意义,容易出现与主流核心价值观有偏离的风险。广州市教育局虽然也在主动推行学校与香港学校结成“姊妹学校”活动,但是后续活动甚少,未能发挥文化、地缘优势,形成“亲上加亲”景象,一些学校拉完手就撒手。据了解,香港在全国24个省结成了1036所“姊妹学校”,从目前来看,教育条件更为薄弱的贵州等城市反倒珍惜与香港姊妹学校关系,多次开展各项活动。虽然港澳和内地文化教育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多,但占有地缘优势的广州步伐不快,出现港澳青年前往北京、上海、杭州、厦门热度愈发高涨的现象。2017年暑假,在北京举办的“我在故宫修文物”接纳了来自香港高校的大学生,经过一段时间学习与实践,担任实习团团长的香港岭大中文系许辉萍说:“故宫好比一本大书。这一次,我们有幸走进不同章节,从中感受中华历史文化的浩瀚精深。”2017年11月23日,以“创新的青年,卓越的城市”为主题的2017沪港澳青年经济发展论坛在上海举行。以上活动,对于举办城市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力,对于香港青年了解祖国文化,感受民族自豪以及人心回归也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广州更应该发挥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引领作用,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文化教育深度交流与合作。

  (三)未能重视互联网和新媒体在文化教育交流中的作用

  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大湾区境内青少年和港澳青少年一样都是网络的原居民,文化多元和价值观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如何更好地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的优势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教育交流服务是摆在广州市面前需要重新审视的问题。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我们的先祖为我们留下了璀璨的文化遗产。而这些真正优秀的文化产品,依然能给予世界青年人以美学享受,使其产生共鸣。在Youtube网站上一位中国演奏家的《十面埋伏》琵琶独奏视频下的评论反应了这一事实,在近500条的评论中,来自世界多国语言写下的单纯的赞叹。具有岭南文化特质的民乐《彩云追月》同样在弹幕网站得到高度赞赏,播放量97651,“弹幕”数1077。在人人离不开网络的今天,网络文化正越来越多地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毋庸置疑,网络无国界,青年更是网络使用的急先锋,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一直在全国科技产业处于领先位置,网络媒体创新和应用也是走在全国前列。作为国家重要中心城市的广州要充分认识到在网络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的“变身”和网络市场占领的重要性,要真切体会到网络和新媒体的特征与价值以及网络对人们生活与思考方式的改变,始终站在网络潮流前面,不断形成领先于网民的思想,让优秀文化占领网络制高点从而引领粤港澳大湾区文化教育交流活动。然而,目前我们在这方面还很欠缺,也未能提供更好的网络新媒体平台供大湾区青少年充分在网络中交流与互动,这应当引起有关部门高度重视。

  (四)香港教育体制也给粤港澳大湾区文化教育交流与合作带来一些困难

  共创大湾区文化教育交流与合作,香港的作用不可或缺,然而香港和内地之间的融合并不那么乐观,总是断断续续出现一些不和谐的因素,其中香港的教育体制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据了解,香港目前约有1200多所中小学,其中官立(政府主办)学校只有四十多所,占比不到3%,其它均为社会团体和私立办学,多元化办学背后也体现出特区政府话语权的缺失。香港教师和学生与内地交流机会不多,不能全面了解内地经济文化和大湾区政策背景,只能通过香港媒体和街头报纸了解,而香港言论自由和多元致使媒体往往关注内地一些负面信息,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几乎不提或少提,长期的负面教育和宣传促使香港青年和青少年对祖国文化产生偏见从而热衷参加“本土主义运动”。这些年轻人,应该说是在 “一国两制”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他们是未来香港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取向和文化认同,对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起重要的作用。

  三、深化粤港澳大湾区文化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建议

  (一)成立专门机构,建立长效机制,做好文化教育交流

  作为国家重要中心城市的广州应该充分认识文化教育交流在助力大湾区建设中的重要性,充分发挥政府对加强粤港澳大湾区教育文化交流的职能作用,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的政策支持,将开展粤港澳文化教育交流纳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实施框架内,在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教育文化交流中先行先试,找准发力点。首先,政府应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提供便捷的出入境绿色通道,积极主动的参与互动,保持长效机制。其次,明确有关职能部门的职责,形成合力,建立运作机制,主动与政府和相关单位进行沟通,积极参与制定“大湾区”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等重大专项部署,着力在大湾区文化定位,交流方式、教育单位参与模式、大湾区城市群对接等方面展开研究,为文化教育交流拓展空间。第三,建议在南沙自贸区和海心沙岛分别设立“广州市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交流中心”和“广州市粤港澳大湾区教育交流中心”,使广州成为大湾区文化教育交流的核心区域,对推动文化与创意、创意与科技、科技与金融的融合以及青少年教育交流活动,为粤港澳三地融合注入一股新生的力量。此外,建议该中心定位为半官方机构,既行使一定的政府管理职能,接受政府财政划拨保持基本运作,对项目运营采取市场化的模式,使粤港澳文化教育交流既能把握政治导向又能采取灵活机制多元化发展。

  (二)利用人缘、地缘优势,形成最大影响力

  发挥港澳委员、民间社团和政府相关部门作用,拓宽交流渠道,丰富交流形式。首先,对于已经开展的文化教育交流活动单位重新梳理,对能够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起到积极作用的给予大力支持和鼓励,使其常态化,如:特区政府与广东省联合推出的“青年内地实习资助计划”、四海一家·香港青年创新创业交流团、家国情怀文化之旅、香港青年创新工场、粤港澳五人足球赛、穗港青年精英嘉年华、妈祖文化研讨会等。其次,进一步深化与香港商会、协会、业界的沟通交流,加强与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所、霍英东基金会、香港中华总商会、香港新苗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等机构的合作,并制定相关政策,引进香港教育文化产业实力雄厚的企业、资金,借助香港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品牌打造的领先水平,共同规划开发适合大湾区文化教育交流活动。第三,借助互联网大数据和新媒体平台,积极组织大湾区青年开展有意义的文化教育交流,如积极协调大湾区“9+2”城市广播电视台推出“大湾区+”节目,使粤菜、粤语、粤剧、音乐、曲艺、书法、建筑、非文化遗产等岭南文化主要内容形成系列,并对全程交流活动进行线上线下的预热、直播、后续等记录和宣扬,并提供媒体分发渠道,扩大社会影响力,除了现有的央视移动网、网易、广州参考、今日头条以及港澳主要媒体等,打造一个主旨鲜明,活泼丰富的文化教育交流平台。第四,香港教育正在给香港未来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可以说谁抢占教育谁就赢得未来。因此要积极鼓励民间社团的合作交流,发挥港澳委员、港澳同乡会、文化社团和企业在大湾区学校方面的纽带作用,创造有利条件,促进港澳地区和大湾区内地学校开展多样化交流活动,全力打造全方位、宽领域、多渠道的文化教育交流新格局。

  (三)创新交流方式,丰富活动内容

  一是要搭建优质平台,创新文化教育交流方式,加强大湾区各城市与广州本地艺术团体、艺术场馆、主管政府部门或机构建立联系,做好交流项目的对口对接。其次,对于粤港澳青年积极关注的共同话题大力支持并展开有效联动,例如,市文化局推进的“青年一族”加入非遗传承行列,开展一系列网络互动等新锐方式进行非遗推广和渗透。再如:“食在广州”是广府文化的核心之一,而港澳地区的粤菜美食同样具有交流互动的广阔空间,可以联动粤港澳大湾区饮食界及精英代表群体,进行广泛交流。第三,以“粤港澳大湾区文化(教育)交流中心”平台,开展大湾区青年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动,展示大湾区的青年文化建设成就,通过展览、影视剧、音乐、文化创意产品等,用青年人的视角,宣扬中华文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坚定大湾区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归属。第四,指导并鼓励教育部门积极参与,积极发挥文化教育交流工作的推动作用,促进大湾区教育的共同进步。鼓励中小学结为姊妹学校并定期的交流互访,中秋端午等传统节日可互访共贺,创设交流的机会和内容,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住家”,促进学生间的深度学习和交往。

  (四)以语言为桥梁开展粤港澳大湾区文化教育交流与合作

  语言是人类智慧和文明的结晶,是文化传承、发展、繁荣的重要载体。从1842年开始至1997年,英国殖民地的语言——英语在香港地区地位越来越高。而过多的英文教学和对中文的忽略,直接影响思维的发展以及文化归属感的培养。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要达成共识,充分发挥汉语语言文字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文化归属感和爱国情怀。可以举办以汉语为桥梁的文化交流活动,甚至允许大湾区使用“广府话”开展系列活动,例如:“古诗词大赛”“最美散文演讲”“汉语的由来溯源话题”“朗诵者”“悦读者”等,体现大湾区文化同源性,增强大湾区文化凝聚力。

  (五)多层次开展大湾区城市群教师交流活动

  教师是青年学生道德标准和知识体系的直接传递者,理应以同根同源的文化背景,充分用好大湾区优质教育资源,深化大湾区教师交流。可以依托内地著名高校为大湾区教师提供优质师资培训,发挥中国历史地理教育的优势,开展基础教育学术探讨、教师教材建设等,通过创新竞赛,教学方法实践,教材相互推荐,对口学校交流和其他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大湾区教育工作者互相学习,共享资源,融合交流。可以采用客座教师的形式,选派港澳优秀教师来内地讲学,也可选派大湾区城市群优秀的学科教师到香港、澳门学校授课,让港澳青少年从知识专业角度,进一步了解祖国悠久文化。  

  总之,深化粤港澳大湾区文化教育交流与合作,是一项着眼于未来、着眼于全球、尤其是实施国家战略中的需要。它有利于培养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意识,有利于大湾区城市群青少年拓展国际视野,培养他们大局意识,为共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这一伟大事业发挥重大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添活力!

  执笔人:

    胡国胜     广东画院美术馆副馆长
   卜绍基     广州市广播电视台媒体融合实验室监制
    帅亦文     广州市英东中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