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届二次会议提案征集 | |||
标 题 | 关于共建广州市中小学美育实践基地的建议 | ||
提案者 | 凌少艾 | ||
情况分析 |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迅速增长,文化消费能力大大增强,人们对美的追求和要求也越来越高,学校美育,已不再意味着仅仅承担艺术教育,而是同时还以社会美、艺术美、自然美、科学美为依托,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承担着形象化的生命和情感教育。此外,从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角度出发,从制造大国迈向创意大国、创新大国的目标,美育的社会性功能也日益凸显,它已经渗透到了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信息媒介、科技创新、装备制造、民生改善等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学校美育不仅对社会艺术氛围的营造与国家创新有益处,更是蕴藏无限的教化潜能,它通过涵养市民向真向善向美心灵的润物无声,成为广州美育向前发展的审美驱动,成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创新智慧。但是目前广州市的美育现状存在以下问题,呈现出较大的改革发展前景: 一、社会对美育的认知仍存在过度功利化 当前社会对学校美育的评价也呈现出功利性,主要表现在一些地方和学校对美育育人功能认识不到位,重应试轻素养、重少数轻全体、重竞赛轻普及,应付、挤占、停上艺术课的现象仍然存在;艺术类师资不受重视,一个学校往往只聘用两三个美术老师,普适类的艺术课程更易受到轻视。学校美育的功利化,最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影响艺术尖端人才的质量,同时艺术普及和审美情感的培养也不到位。 学校美育不应仅仅是学校艺术学科教学所承担的责任,更多的是学校整体教育教学活动的审美化改造,将显性的艺术审美教育和学科融合审美教育以及隐性的环境审美教育融为一体,合力提升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并由此发挥学校对社会的区域引领辐射作用。 二、美育环境与公共美育氛围不足 国民艺术素养关乎国家软实力,应将美育列入国家文化战略的重要内容。这些年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加强美育的措施,如渐次免费开放博物馆、美术馆,注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力推进文化领域改革等。实践证明,这些举措都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但目前,广州的美术馆、艺术馆、博物馆等公共美育场所则仍存在数量、藏品量、公共艺术教育功能的上升空间,面向大众美育实践基地的共建较为少见。广州作为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在经济快速发展、城市景观日益现代化的同时,要将城市中历史文化的命脉更好地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需要得到传承,但很多相关展览仍仅停留在专业的场所展示,老工匠艺人也只面对手把手的学徒,平易近人地走进校园、走近青少年和大众的场景仍未形成常态。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5〕71号)》提出“依托现有资源,加强学校美育实践基地建设”和“将更多的文化建设项目布点在学校,促进学校资源与社会资源互动互联,推动校内外资源设施共建共享。”《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实施意见(粤府办〔2016〕82号)》也提出“加强学校‘美育实践基地’建设和示范校认定工作,建设一批龙头学校,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推动我省学校美育工作的整体发展。”和“发展改革部门要把学校美育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因此,扭转美育的短期行为和功利化倾向,创造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条件,为大众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文化环境和氛围,应是当务之需。
|
||
具体建议 |
一、依托现有资源,加强学校美育实践基地建设 借助广州教育城发展机遇,合理利用调配空置校区资源,利用部分职业院校迁入广州教育城之后的空置校区,为美育实践基地提供充裕的空间,完善的设施,一流的环境,打造“国内知名,省内一流”的广州市中小学美育实践基地。 二、依托广州市美术中学,统筹整合美育资源,合作共建美育实践基地 广州市美术中学是广州市教育局直属的美术特色普通高中,具备充实的美育教师资源,完善的美育课程体系,成熟的美育教育模式,健全的美育工作运行机制,合作共建美育实践基地,充分发挥公立学校优质美育资源的引领作用,让广州市中小学生及广大市民共享美育公共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