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届二次会议提案征集 | |||
标 题 | 加快推进老旧小区改造 补齐民生短板 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 ||
提案者 | 王桂林 | ||
情况分析 |
广州历史悠久,有着众多承载城市记忆的老旧小区。这些老旧小区内普遍存在房屋老化损坏、墙体剥落、供水排污系统残旧、管线裸露凌乱等问题,还有大量建于八、九十年代的七到九层无电梯住宅。据统计,全市存在功能配套不全、建设标准不高、基础设施老化的老旧小区779个,共涉及260万居民。 近年广州已经在积极推进老旧小区改造,但在推进过程也面临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 一、改造工作未能切合民众实际需求,片面理解为环境改造,本末倒置,光顾面子,忽略里子。着重外环境的提升,而忽略了最根本的生活配套设施和使用功能上的改造。 二、改造模式单一,资金受限。目前多数采用的政府主导、财政投资模式,存在一定弊端。一是政府部门为改造方案的编制和实施主体,居民缺乏主动权,参与度不够,积极性不高。二是财政投入有限,导致制定改造内容时要看菜吃饭,影响改造品质和覆盖度。 三、建设流程复杂耗时长,制约改造进度。老旧小区是以维修性质为主的微改造,如按现行财政投资管理办法的基本建设程序推进,往往因为不具备相关条件而无法办理相关批复。 四、历史街区保护规划跟不上改造需求。全市需要改造的779个老旧社区中,有26个历史保护街区。按照《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需要以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为依据制定改造方案。由于目前大部分历史街区保护规划尚未制定,导致这些街区内的改造方案难以完成审批。 五、加装电梯是老旧小区改造的重要内容,此项工作在具体实践中困难重重。例如,高层住户与低层住户之间的利益难以协调一致;对低层利益受损住户的补偿缺乏指导性意见;对反对者的无理诉求和漫天要价缺乏裁定机制;对因加装电梯导致的管线迁改成本如何解决、改造工程对楼宇主体结构的安全性评估、施工过程中的质量安全监管、后期的维护管理等等问题,尚缺乏明确指导意见。目前,全市的旧楼加装电梯成功率不高,截止2016年7月,市规划部门共审批通过2500栋,仅占全市此类旧楼的5%。 |
||
具体建议 |
一、全面加强居民参与度,提高改造水平和效果。“改不改”、“改什么”、“怎么改”,充分尊重居民意愿,多个部门参与,共建共治,合力促成老旧小区的更新升级。遵循“因地制宜、和而不同”原则,达到“量身订造”的效果,从设计源头确保老旧小区微改造的高标准和高质量,真正做到“接地气,切民生”的老旧小区改造。 二、积极探索改造模式,多方寻求投资渠道。寻求社会、政府、市场协同的途径,如以区统筹、维修资金、个人出资为主,市财政资金补助为辅;政府主导,居民自治,企业参与,采取居民、原产权单位出资、政府补助的方式实施老旧小区改造。 三、制定专属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的管理办法,明确和规范该类工程的建设流程。建议由市更新部门牵头,联合发改、财政、住建、国土规划、环保、公安消防、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等部门,根据微改造一般不涉及产权变更、规划变化等特点,量身定做管理办法,明确执行程序,最大限度地减少报批环节,优化审批流程。 四、尽快完成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为老旧小区改造提供依据。充分考虑历史文化保护要求和老旧小区改造需求两方面的关系,避免出现历史文化保护措施要求过高导致老旧小区无法实现改造的情况。 五、总结经验,创新思路,完善措施,破解旧楼加装电梯实施难问题。加大政策宣传力度,使好政策家喻户晓;拓宽知情问政渠道,使居民了解审批手续和建设程序;对楼宇安全鉴定、施工质量监管、改造成本控制、后期使用和维护等系列问题进行分类指导;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众人商量,完善协商机制,努力减少冲突,化解矛盾,在支持者与反对者之间寻求最大公约数,营造社区多元共治的和谐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