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祝贺政协第十三届广州市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隆重召开!
关于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建议
发布时间:2018-01-08
 十三届二次会议提案征集
标 题 关于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建议
提案者 陈克
情况分析

  目前,未成年人在我国网民群体中占据重要地位。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国19岁以下的青少年网民已达1.7亿,约占全体网民的23.4%。首次触网最集中年龄段已经由15岁降到了10岁,最低触网年龄已为3岁以下。“参与度高、依赖性强、信任度高”,互联网已经成为未成年人成长的重要环境。 

  数据显示:近八成的未成年人在使用智能手机、移动电子设备和电脑等上网期间,在常用“搜索、交际、游戏”等软件的“文字、图片、视频和游戏”中,被动接触到大量的“淫秽色情、暴力欺诈、恐怖迷信、自杀自残、炫富仇富”和富有“性暗示暧昧语”等不良信息。未成年人身心尚未成熟,自我把控能力和是非分辨能力较弱,这些不良信息对其身心健康危害极大。如果监管和教育缺位,容易导致未成年人对“网络游戏、网络交际、网络色情、网络暴力和架空世界”陷入沉迷。 

  据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第三次网瘾调查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城市青少年网民中网瘾青少年约有2404余万人,男性比例高于女性,初中生和职高生网瘾现象严重;另还有1800余万青少年有网瘾倾向,随着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电子设备上网的普及化,这些数据也在不断增长!未成年人一旦沉迷网络,其大脑社会功能会“废用性萎缩”,注意力、情感能力、情绪表达能力会严重退化,容易产生不正确的观念、情绪和行为,轻则挥霍父母钱财,重则荒废学业,甚至危及生命、引发犯罪。而假借“矫治网络沉迷”名义、实以虐待胁迫等非法手段侵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问题也时有发生。 

具体建议

  一、政府相关部门:进一步完善相应法律法规,规范互联网信息内容发布行为,限制网络游戏、网络阅读、网络直播、网络交际中“暴力、色情和恐怖”与“性暧昧”诱惑等内容和场景;制定保护未成年人上网的“电脑手机操作系统、安全浏览器、上网路由器”等设备安全技术标准,细化管理游戏、播放、下载、浏览等各种软件的使用权限;加快推行网络游戏分级制度,对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和实名制的推行实效进行评估与监控改进;研发、推广便于家庭操作使用的上网行为控制类软件和未成年人上网管理软件。 

  二、公安、文化部门:运用技术手段,进一步提升对互联网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的监控能力,铲除网上有害信息的发端,全力遏制有害信息在网上传播;加强网站及互联网应用软件管理,严查严处违法违规的网络应用平台;采取行政管理和技术监督等手段,敦促网络媒体、相关硬件厂商、互联网内容服务提供者等担负起维护未成年人上网安全的社会责任,加强行业自律,共同净化网络空间;全面清理与查处打着“帮助未成年人戒除网瘾”的名义、实以体罚伤害未成年人的盈利性的机构。 

  三、妇联、教育部门:以社区为单位建立“未成年人心理咨询与援助中心”,对受网络不良信息影响产生心理问题的未成年人进行专业调适和个案辅导,心理专家与社工积极介入其家庭心理治疗,最大程度地改善父母的教养方式和家庭功能;普及开设面向中小学教师的网络安全专题和媒介素养提升的课程或讲座,增加中小学的心理教师编制,督促学校通过课程实施、专题讲座和心理咨询等方式,教育引导未成年人正确使用网络媒体,提升未成年人的网络媒介素养。 

  四、加强宣传引导。利用传统媒体(报纸、电视)与新媒体(微信、微博)的优势,推动关于网络礼节、网络安全、媒介道德素养的讨论,提升家长的网络安全防范意识;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培训家长能使用有效的技术手段保护未成年人安全上网,提升家长对孩子上网安全的监管力度,让家长们重视培养积极的家庭亲子关系,掌握与孩子们更好相处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