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届二次会议提案征集 | |||
标 题 | 关于建设视障人士出行、生活和就业无障碍服务平台,打通视障人士出行和生活的最后“一公里”的建议 | ||
提案者 | 张扬 | ||
情况分析 |
现状及问题: 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广州市视障人士11.69万人。近两年,根据国务院《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等法规要求,依托广东省十大民生实事“珠江三角洲城市公共交通导盲”项目,广州率先建成了国际领先的公交导盲系统,覆盖全市7000个站点、12000辆公交车。超过两万用户下载系统的APP,视障人士借助公交车辆,走出家门融入社会。公交导盲系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多次代表广州市、广东省科技创新成果参展,得到中国盲协及中国残联的高度认可,获得第十五届亚太信息科技大奖赛优胜奖、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走近科学栏目以《借我一双慧眼》专题报道广州公交导盲系统。 一部分视障人士,借助公交导盲系统,能够独立地上下班,但他们渴望遇到障碍时,能给予实时的帮助。如,现在乱摆放的共享单车、自主服药、无障碍指引不规范的地方等等。“最后一公里”是他们面临的现实难题,一是从公交站台到目的地的无障碍行走,尤其是当他们去到陌生环境时;二是如在家吃药时如何分辨不同的药品、在超市购买日用品时如何知道价格等。如果他们在这些情况下能够得到实时的协助,生活、就业将变得真正无障碍。因此,在公交导盲系统的基础上,给予视障人士配发智能眼镜,建设视障人士出行、生活就业无障碍服务平台,让他们能实时共享“明眼人”的眼睛,打通视障人士出行和生活的最后“一公里”,是他们现在最急需的。 |
||
具体建议 |
建议 解决视障人士出行、生活和就业无障碍,一是被动式无障碍,主要是建设盲道。二是主动式无障碍,如导盲犬、公交导盲系统、借助第三方的协助。广州市已完成盲道和公交导盲系统建设。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感知环境、共享他人双眼等方式,可解决视障人士出行、生活和工作的无障碍全覆盖。 1、建设信息技术平台 为视障人士配发具有远程视频协助功能的智能眼镜。利用人与人之间的协助,打造视障人士从家到家无障碍出行、生活和就业的信息化平台。典型的应用场景是:视障人士利用公交导盲系统到达医院附近公交站台,开启智能眼镜请求视频帮助,远程协助人员充当路人角色向视障人士描述周围环境画面,必要时指引视障人士到达医院服务台。远程视频传输和播放技术现已是成熟的技术,最常见的应用是网络视频直播。技术平台配置智能眼镜主要是避免视障人士直接拿手机对周围人员和环境拍摄的心理障碍。 2、建设人与人协助平台 提供远程视频协助的可以是视障人士的家人、志愿者。为保证服务质量,建议12345政府热线增加这服务内容,由肢体残障人士从事这工作,服务者与被服务者按1比20的方式在视障人士需要时提供协助。 3、纳入康复资助 经了解,一付智能眼镜价格约4320元(含3年所需网络流量),使用寿命3年以上。建议市残联和市财政局将智能眼镜纳入《广州市残疾人康复资助工作管理办法》([穗残联〔2016〕11号)中。广州市户籍,14周岁以上、持有第二代视力一、二级残疾人证的残障人士可以申请资助适配智能眼镜。 视障人士实现出行无障碍全覆盖。广州市视力残障人士从离开家到回到家,有盲道、公交导盲系统给予提供出行无障碍。如还能提供遇到障碍物或到不熟悉环境的即时求助途径,那视障人士外出就业、处理自己日常生活将实现无障碍的全覆盖,也能像健全人一样享受家以外的美好。 促进残障人士就业。出行无障碍全覆盖,视力残障人士能减少出行顾虑而大胆走出家门,选择适合岗位工作。接收单位也不会因担心他们上下班等需要协助而拒绝。同时,协助平台的启用,可以为肢残人士提供专兼职的就业机会,让他们融入社会,提升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公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