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祝贺政协第十三届广州市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隆重召开!
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文化教育深度交流与合作的建议
发布时间:2018-01-09
 十三届二次会议提案征集
标 题 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文化教育深度交流与合作的建议
提案者 胡国胜
情况分析

  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文化教育深度交流与合作的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提出:要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为重点,全面推进内地同香港、澳门互利合作。广州作为广东省会城市和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处于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心位置,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岭南文化为纽带,以教育交流为桥梁,积极引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大胆实践勇于探索,从更高层次、更大格局主动担起责任发挥大湾区排头兵作用。

   一、问题 

  (一)主动性未能很好的发挥 

  广州作为省会城市和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占据岭南文化核心地位,可以积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文化教育交流与合作,但目前“领头羊”的地位未能充分发挥,相比其它城市显得不足。自2017年大湾区概念提出以来,深圳、惠州、省有关部门均举办了大湾区教育论坛、大湾区文化交流周、文化金融创新峰会等活动,但广州参与不多。 

  (二)文化教育交流的深度不够,组织形式也比较单一 

  粤港澳文化教育交流主要依赖民间搭建的交流平台和渠道, 有些活动还停留在参观考察、简单的体育赛事、纯粹娱乐活动等层面,容易出现与主流核心价值观有偏离的风险。广州市教育局虽然也在主动推行与香港学校结成“姊妹学校”活动,但是后续活动甚少,未能发挥文化、地缘优势,形成“亲上加亲”景象,一些学校拉完手就撒手。 

  (三)香港教育体制也给粤港澳大湾区文化教育交流与合作带来一些困难 

  共创大湾区文化教育深度交流与合作,香港的作用不可或缺,香港目前约有1200多所中小学,其中官立(政府主办)学校占比不到3%,多元化办学背后也体现出特区政府话语权的缺失。香港教师和学生与内地交流机会不多,不能全面了解内地经济文化和大湾区政策背景,不利于新一代香港青少年对祖国建设的认同。

具体建议

  二、深化粤港澳大湾区文化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建议

  (一)成立专门机构,建立长效机制,做好文化教育交流 

  首先,政府应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提供便捷的出入境绿色通道,积极主动的参与互动,保持长效机制。其次,明确有关职能部门的职责,形成合力,主动与政府和相关单位进行沟通,积极参与制定“湾区”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等重大专项部署。第三,建议在南沙自贸区设立“广州市粤港澳大湾区文化教育交流中心”使之成为大湾区文化教育交流的核心区域。

  (二)利用人缘、地缘优势,形成最大朋友圈 

  发挥港澳委员、民间社团和政府相关部门作用,拓宽交流渠道,丰富交流形式。首先,对于已经开展的文化教育交流活动单位重新梳理,对能够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起到积极作用的给予大力支持和鼓励,使其常态化。其次,进一步深化与香港商会、协会、业界的沟通交流,借助香港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品牌打造的领先水平,共同规划开发适合大湾区文化教育交流活动。第三,积极鼓励民间社团的合作交流,促进港澳地区和大湾区内地学校开展多样化交流活动。 

  (三)以语言为桥梁开展粤港澳大湾区文化教育交流与合作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要达成共识,充分发挥汉语语言文字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作用,可以举办以汉语为桥梁的文化交流活动,甚至允许大湾区使用“广府话”开展系列活动,例如:“古诗词大赛”、“最美散文演讲”、“汉语的由来溯源话题”、“朗诵者”、“悦读者”等,体现大湾区文化同源性,增强大湾区文化凝聚力。 

  (四)多层次开展大湾区城市群教师交流活动  

  可以依托内地著名高校为大湾区教师提供优质师资培训,通过创新竞赛,教学方法实践,教材相互推荐,对口学校交流和其他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大湾区教师互相学习,可以选派港澳优秀教师来内地讲学,选派大湾区城市群优秀的学科教师到香港、澳门学校授课,让港澳青少年进一步了大湾区建设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