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届二次会议提案征集 | |||
标 题 | 整合多方资源建设体育设施,提升市民幸福感 | ||
提案者 | 九三学社广州市委员会 | ||
情况分析 |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体育强国梦与中国梦紧密相连”“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的重要指示。2014年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首次明确“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并提出“各级政府要结合城镇化发展统筹规划体育设施建设,合理布点布局,重点建设一批便民利民的中小型体育场馆、公众健身活动中心、户外多功能球场、健身步道等场地设施”。2014年初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社区体育公园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建设幸福广东”目标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建设宜居社区的重要抓手。2016年12月19日召开的广州市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广州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其中提出,到2020年,广州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超过2.5平方米,新建居住区和社区体育设施覆盖率达到100%,公共体育场馆开放率达到95%。 据统计,广州市民50%以上的人有体育健身习惯,每周锻炼2次的人数比例达到60%,跑步、骑车、打球等已成为大家认同的健康生活方式,但是随着市民健身休闲娱乐需求的日益增长,体育设施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2014至2016年期间,广州市体育局建设完成100个社区小型足球场,整合了各类空间资源,包括公园绿地、废弃地闲置地、边角地、社区空置地等,受到广大市民欢迎,取得良好成效。 广州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起步较早,在全国具有领先性和代表性,亚运会后,广州体育发展重点转到群众体育设施建设上来,2013年底开始首次编制单独的公共体育设施布局专项规划,与国家推行全民健身战略不谋而合。2017年1月,广州体育设施布局的纲领性文件——《广州市公共体育设施及体育产业功能区布局专项规划》获广州市人大常委会第五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规划编制已基本完成,工作重心也已转移到公共体育设施实施层面。 然而,现实状况是:市民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与体育场地短缺、质量不高的矛盾越来越显著。 一、广州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居全国前列,但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仍然未达标 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显示,截止2013年底,广州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2.38平方米,与2003年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的1.7平方米相比,10年间增幅达40%,建设成效显著。与国内主要城市相比,该指标不仅高于北京、上海等城市,更远远领先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从人均体育用地指标来看,广州现状的0.43平方米也仅低于北京。 具体来看:(1)竞技体育设施方面。目前广州共有省、市、区级体育场馆52处,除少数专业赛事外,基本能满足举办大部分国际、国内综合赛事和专业赛事的需求。(2)群众体育设施方面。1995年国家《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发布后,1996年广州天河体育中心建成我国第一条全民健身路径,2006年建成了广州第一座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亚运会后,广州市政府明确将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重点转到群众体育上来,群众体育设施建设进一步加速。 二、群众体育设施“量多”但“质低”,不能满足多样化需求 近年来,广州群众体育设施的建设主要是按照“一个居委配一个全民健身路径,一个村配一个篮球场两张乒乓球台”的模式推进,建设速度快、密度大、设施数量增长明显,目前已经实现全市所有村居配置齐全,且有不少村居超标配置。但与此同时,居民的满意度并未明显提升,根据广州公共体育设施需求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居民对体育设施的满意度在比较满意及以上的仅有29%。健身设施无论是规模还是数量都较为富足,传统的社区体育设施建设集中于强调设施数量的增加,以完成指标为导向,但却忽略了居民不同性别与年龄、不同活动目的的需求。 与之对应,当前广州群众体育设施“质低”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设施类型相对单一。在全国第六次体育场地普查的84类体育场地中,广州共有67类19650个场地,其中篮球场和全民健身路径的数量居前两位,两者数量合计11123个,占全部设施数量的56.61%。而以全民健身路径为代表的社区体育设施的使用人群十分有限,与居民日益多样化的体育需求不相匹配。现状群众体育设施中80%为0.1公顷以下的小型设施,尤其是全民健身路径、乒乓球场等占地仅在100平方米以下,而占地较大的足球场、羽毛球场、游泳池等严重不足。(3)室内设施严重缺乏。现状室内设施数量仅为室外的12.45%,且以竞技训练为主要功能的大型体育场馆占据了室内设施的较大比例,因此室内群众体育设施的缺口更大。而面对广州这种炎热、多雨的天气环境,室内设施非常必要。在广州公共体育设施需求问卷调查中,有较大部分受访群众认为体育设施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少室内设施导致在特殊天气下无法进行锻炼。 三、体育用地构成呈“倒三角”结构,社区级体育用地严重不足 广州现状体育用地构成明显呈现出从省级、市级、区级到社区级逐级递减的“倒三角”结构。截止2013年底,广州体育用地面积为559.89公顷,其中省、市级331.94公顷,占59.29%,人均0.25平方米;区级155.97公顷,占27.86%,人均0.12平方米;社区级71.98公顷,占12.85%,人均仅0.06平方米。这种“倒三角”结构是长期以来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忽视对社区级体育用地控制的结果,应该说是全国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也是当下公共体育设施规划必须解决的问题。 这种“倒三角”结构导致现状群众体育设施建设多采用见缝插针的方式,造成设施类型单一、规模小、室内设施缺乏等问题,不仅无法满足多样化的体育需求,也大大降低了社区体育设施的吸引力。 |
||
具体建议 |
建议: 一、针对公共体育设施用地结构“倒三角”、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用地严重不足的问题,整合各类建设用地和空间资源,开展“广州市中心城区社区级体育设施实施方案”,做为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技术依据和行动纲领 一是鼓励社区公共体育设施进公园、到岸边,体育设施建设结合公园绿地、河涌绿地、街心公园等;二是结合旧城改造,合理利用临时闲置的场地、旧厂房、老建筑和街巷空间,改造增加符合周边市民需求的各类体育设施。三是充分巧妙利用路边桥下等城市边角地、未利用地等改造为体育设施。根据以上三点开展“广州市中心城区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实施规划”。 二、公园市政、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用地兼容体育设施开发,开展社区体育设施指标研究,纳入控规和规划设计条件 鼓励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结合公园用地、市政用地、文化设施用地、商务商业用地兼容开发,开展社区体育设施指标研究,纳入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设计条件和土地出让条件。 三、出台系列相应政策文件,鼓励推动公园绿地、商务商业、文化设施、临时闲置用地、边角地、路边桥下等未利用地,以及旧厂房、老旧建筑改造增加临时体育设施,并增加相应规划审批环节 规划、建设、体育等部门联合出台政策提倡各建设单位合理利用各类空间建设社区体育设施,增加规划审批环节,保障建设运营单位合法权益。 四、在市中心,结合珠江景观带提升工程,开展珠江景观带体育公园建设。在郊区,整合森林公园、矿山矿坑,引导发展徒步、露营、爬山、攀岩、轮滑、山地自行车等体育运动项目,规划建设市级郊野型体育公园 一方面在市中心,重点建设珠江景观带体育公园,进一步完善丰富珠江景观带的功能内涵,根据市民需求,合理增加各类体育运动设施,提升珠江景观带的全市吸引力;另一方面充分利用郊区绿色空间资源,特别是森林公园、矿山矿坑,规划建设大型郊野体育公园,引导发展徒步、露营、爬山、攀岩、轮滑、山地自行车等体育运动项目,全方位拓展市民的体育健身场地和类型,推动广州体育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也可借鉴浙江、杭州、宁波等地经验,整合各类城市空间资源,进一步整合公园绿地、废弃地、闲置地、边角地、以及旧厂房旧建筑,整合商务商业文化设施,衔接公共体育设施专项规划,增加公共体育设施,服务市民大众体育健身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