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届二次会议提案征集 | |||
标 题 | 在大湾区建设中构筑广州对内开放新优势 | ||
提案者 | 马卫华 | ||
情况分析 |
港珠澳大桥即将竣工通车,深中通道规划建设在即。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提出后,作为前期和配套工作的珠三角城市群互联互通力度逐步加大、程度逐渐加深,曾经以广州为交点的“人”字型交通骨干通道布局正在被“A”字型、倒“A”型乃至更为繁密、纵横的网状结构所取代。 表面看来,广州原有的综合交通优势特别是珠三角线网公、铁路枢纽地位正在逐步削弱。然而,对标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建设要求,只要顺势而为、主动出击、科学规划、统筹推进、提升水平,广州同样能够继续保持并不断增进原有优势,并在枢纽网络型城市和大湾区两大战略的碰撞中迸发出更为强劲的对内开放新型优势动能。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第一个明确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大湾区规划,其强大后盾存在于以粤港澳为中心向北、西、东辐射的扇形经济腹地中。如果说珠三角是个“小倒扇形”,这个腹地就是“大正扇形”。广州是两个“扇形”的唯一连接点。这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机遇赋予广州的地理新优势。 综合考虑距离远近、设施联通、行政区划、合作机制、人文交流等方面因素,可以将以广州为中心节点的粤港澳大湾区大扇形腹地分为广东省内地市、泛珠合作区域中的广东毗邻省份、泛珠合作区域中的广东非毗邻省份、非泛珠合作区域省份等4个层次。第一层次包括清远、韶关、云浮、河源、梅州、汕头、潮州、揭阳、汕尾、阳江、茂名、湛江等地市;第二层次包括湖南、江西、福建、广西、海南等省区;第三层次则包括四川、云南、贵州等省份及目前与广州人财物流动量大、频高的重庆、湖北、河南、安徽等省市;第四层次则包括上述范围以外的其他省区市。其中,第一、二、三层次腹地(以下简称“腹地”)应当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的主要依托区域。 长期以来,相对于长三角经济区,腹地过于狭小,腾挪空间有限,一直是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主体的珠三角经济区转型升级、提质扩容、行稳致远的重要掣肘因素。曾经,南岭阻隔带来的交通不畅,成为珠三角拓展腹地努力的先天障碍;而今,高铁纵横让天堑变通途,正为粤港澳大湾区挖掘对内开放潜力提供无限可能。而作为多条连接粤港澳大湾区腹地公路、铁路、航线、水道等经济动脉最为集中的交汇点,广州在这方面优势独特、责任重大。 改革开放以来,国际商贸中心的地位虽然让广州成为八方财货汇通之地,但相对于更为显著的外向型经济特征,对内开放的腹地资源吸纳能力、资本融通水平、产业共建机制、人文交流渠道等方面均存在多重短板。以交通建设为例,无论是铁路、公路,还是航空、航运,无论是客运,还是货运,广州基础设施、服务水平都在大湾区内首屈一指,但由于部门壁垒的存在,多种运输形式间对接情况不尽如人意,更与大湾区建设融合发展要求格格不入。在货物流通方面,空铁、空海设施联通程度更低。同时,一度繁盛的加工贸易和可观的服务业体量,虽然吸引众多腹地的农村转移劳动力来穗就业,但对照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等战略部署,现有发展要素流通渠道、区域协同合作机制和利益共享联结模式已经远远不能跟上新时代的新思路、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 |
||
具体建议 |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广州应当充分发挥“两个扇区”连接点的区位优势和国家重要中心城市、枢纽型城市的形态优势,站在自觉融入并主动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战略高度上,把扩大经济腹地、拓展腾挪空间、开辟对内开放新格局放在与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龙头城市、提升与大湾区内部互联互通水平、持续深化穗港澳多层次多领域合作同等重要的位置。具体而言,可以从5个方面入手: 一、近、中、远分层施策,增强广州枢纽交通联络能力。建议广州采取“近接、中联、远通”的策略,一方面进一步提升与大湾区内部城市的联通水平,另一方面要努力打造成为大湾区拓展腹地的桥头堡。放眼长远、超前谋划,加快推进广连高速、广清怀高铁、广赣高铁、广河梅高铁、广清地铁规划建设,加密与二三层次腹地城市的航点与航线。提升北江、西江内河航道通行能力和运输效率。特别要借助渝贵铁路建成通车、广州至成渝地区旅行时间大为缩短等有利契机,进一步巩固和放大广州对大西南全面开放的突出优势。 二、产、融、技双向联通,提升广州对内开放枢纽合作共享水平。要将广州与腹地间的要素流通模式从目前以劳动力为主的低层次、单向度形态转化为以产业、资金、技术为主的中高层次、双向度模式。一方面,要继续引导高污染、高能耗及低端制造行业转型升级,并将生产环节从广州向腹地转移,同时充分发挥腹地的土地、劳动力成本等的比较优势,引导在穗劳动力回流创业就业,从而进一步调整广州人口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腹地出口导向型企业、机构及高端人才、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向广州集聚,鼓励腹地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在穗建立、合办以促进广州与腹地经济社会更紧密联系为宗旨的研究基地、新型智库。 三、农、工、商全面发力,搭建广州对内开放枢纽绿色对接平台。以打造安全、绿色、优质农产品产、工、销产业链条为导向,提升广州与腹地间现代农业合作水平。扩大广州在腹地区域设立农产品异地供给基地的数量和范围,进一步密切合作机制、提升管理水平,并通过做强农业产业电商、组织开展精准对接,将腹地生态保护资源优势、农业生产总量优势转化为保障广州城市食品安全供给的基础优势和增进腹地农民分享产业体系成长价值的能力优势。牵头成立粤港澳大湾区农业及食品消费联盟,通过构建面向腹地的一体化采购流通渠道,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水平。将社区农业、定制农业、智慧农业等新业态延伸拓展到更为广阔的腹地区域。支持市场主体在穗建设枢纽型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基地。 四、政、民、企携手同行,形成广州对内开放枢纽建设强大合力。将发挥广州在粤港澳大湾区对内开放中的枢纽作用与加强东西协作扶贫、推进对口帮扶和合作帮扶、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机制等紧密结合起来,并更加注重建立帮扶长效机制、推动帮扶成效落地,更加强调将单向帮扶提升为多向合作,实现湾区所能、腹地所需的榫卯对接。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和区域旅游品牌推介等活动为突破口,推动广州与腹地的文化互通、旅游交流。充分发挥异地商会在加强广州与腹地经济社会联系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引导更多腹地企业优先选择广州作为走出去的跳板城市。比照港澳台和外商投资企业在穗享受的扶持政策,逐步为注册地在大湾区腹地的企业到广州发展提供同等待遇。 五、陆、海、空顺畅衔接,提高广州对内开放枢纽物流周转效率。应着力构建以南沙港为核心的国际货物运输通道和以白云空港为核心的国际物流快速集疏运网络,并在这两大外向型窗口间构建具备足够容量和通行效能的连接通道。应在广佛环线城际东线、穗莞深城际北延线等项目中预留客货混合运输条件。推动单一城市交通中枢向多元、多向、多枢纽、轴与带的城市直联直通网络体系转变。大幅提升来自腹地的人、财、物等要素资源在广州枢纽的便捷中转水平和出口通关效率。同时,大力发展现代交通物联网,用“互联网+”力量重塑枢纽价值。加快建设智能交通体系,特别是可广泛应用于车站、机场和码头的全自动货物装卸系统。探索发展航运信托基金和重型运输工具融资租赁,壮大交通装备制造、维修产业链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