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祝贺政协第十三届广州市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隆重召开!
加快老年教育发展,满足老年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发布时间:2018-01-11
 十三届二次会议提案征集
标 题 加快老年教育发展,满足老年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提案者 民进广州市委员会
情况分析

  一、老年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 

  我市已经步入中度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多,增长快。2016年60岁以上的户籍老年人口154.6万,占全市户籍人口的17.76%,较2015年增长4.7%,高于全国增长率(3.99%)。2015年办理了居住登记的60岁以上非户籍人员19.79万,较2012年增长2.6倍。 

  随着生活条件改善,老年人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不断提高。因情感孤独、信息摄入少等原因老年人也成为诈骗分子和邪教组织主要选择的对象。据广州警方2016年统计,广州市60%的电话诈骗案件受害者是中老年人。 

  因此,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老有所养”要求,不仅要满足老年人基本生活需要,还要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发展老年教育,可以使老年人增加社会交往,跟上社会发展,丰富文化生活,提高生活品质,拥有更加幸福的晚年。 

  二、老年教育供给严重滞后于实际需求 

  (一)资源严重不足,供求矛盾非常突出 

  截止2015年底,广州地区共有老年大学33所、老年学校70所、老年教学点208个。老年大学中,有省市级3所、区级17所,其他办学13所。33所老年大学的场地面积,超过5000平方米的仅有4所,其余大部分在2000平方米以下。随着老年教育需求快速增加,管理人员数量不足、专业人才缺乏、教师队伍来源单一、不稳定等问题日益凸显。 

  目前,全市参与老年教育学员人数约7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4.74%。其中老年大学约37000人、老年学校9142人、老年教学点23383人。距离国务院《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到2020年,以各种形式经常性参与教育活动的老年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比例要达到20%以上”的要求差距甚远。因此,虽然省、市老干大学不断扩大规模,但学位依然是杯水车薪,一位难求。今年市老年大学招生,老人通宵冒雨排队,晓园校区5000个新生学位在网络报名开启后一小时内即被抢完。 

  (二)规划管理滞后于需求,发展思路尚未明确 

  在发展思路上,对老年教育普遍认识不足,仍未出台发展规划,缺乏清晰的定位和明确的目标。在管理体制上,虽然去年明确由市教育局主管全市老年教育,但有效的管理机制和教育体系尚未建立,各部门责任亟待落实,保障机制不健全,以致无法统筹老年教育的发展,无法整合现有的资源,无法提供发展的政策环境。 

  (三)办学机制沿袭多年,普惠性不足、社会参与不够 

  目前全市老年大学有以下6种办学形式:一是各级老干局办学(16所)。办学场地有保证,经费主要由财政投入。二是其他行政部门办学(6所)。由各级行政部门主办,经费来源各不相同,办学规模差异较大,包括市老人院老年大学,市文苑老年大学,市妇联老干部大学等。三是高校办学(5所)。依托高校场地设备和师资,面向本校退休人员,如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南方医科大学等举办的老年大学。四是企业办学(2所)。主要面向本企业的退休职工,学校规模不大,经费由企业投入。如广州铁路(集团)老年大学、广州钢铁集团老年大学。五是驻穗部队办学(2所)。依托部队的干休所,实行“校所结合”模式。如广州军区老干部大学和省军区老干部大学。六是社会力量办学(2所)。由社会团体或私人投资举办。如广州岭海老人大学和广州寿星大厦老年大学。这些办学模式沿袭多年,大多数入学仍要按照老年人退休前的身份设定门槛,普惠性不足。办学经费主要依靠财政投入,来源单一,社会力量参与不足。 

  (四)向社区延伸不足,老年人难以就近参加学习 

  虽然省市老干部大学规模大、办学水平高,但全市尚未形成老年教育市、区、街和社区四级网络。一是向社区延伸不足,老年人难以就近参加学习。全市共有135个街道约1475个社区,但老年教学点只有208个,占14﹪,距离国家和省“到2020年,50%的乡镇(街道)建有老年学校,30%的行政村(居委会)建有老年学习点。”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二是各区级老年大学分设的老年学校、老年教学点分布不均衡。老年学校中,60%集中在天河区,有42所;其次是海珠区和南沙区,各有8所,占22%;黄埔、从化、增城等三区没有老年学校。老年教学点中,47.5%的集中在白云区,有99个;其次是海珠区,有73个,占35%;天河、花都、南沙、从化、增城等五个区没有教学点。 

具体建议

  具体建议: 

  (一)制定发展规划,建立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 

  出台《广州市推进老年教育发展的实施方案》,确定发展目标,明确发展思路,落实工作任务。由市教育局牵头,建立全市老年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共同研究解决老年教育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完善涉及老年教育的相关制度,落实任务指标和工作进度。市和各区建立由党委领导、政府统筹,教育部门牵头,组织(老干)、民政、文化、体育部门密切配合,其他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老年教育管理体制。建立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和学习者等多主体分担和筹措的经费投入机制。将老年教育经费纳入年度教育财政预算,明确拨款标准,逐步加大投入。按照国家、省的文件要求,将老年教育工作纳入相关部门绩效考核内容。 

  (二)构建覆盖城乡、各有侧重的四级网络 

  建设由市级老年大学、区级老年大学、街道老年学校、居(村)及养老机构老年学习点组成的四级老年教育网络。市、区老年大学负责课程开发、示范带动、业务指导、师资培训、理论研究等。街(镇)老年学校负责组织实施社区老年教育活动,指导居(村)老年学习点工作。居(村)老年教学点负责就近提供老年教育服务。 

  (三)挖掘资源,形成学校教育、远程教育、社会教育互为补充的开放格局 

  在场地资源方面,新建、改建、扩建一批老年教育学习场所,可在住宅小区配套建设老年养教结合基础设施。利用市、区少年宫,举办老年大学分校,共享场地、设施和师资。将老年教育的增量重点放在社区,整合现有的社区教育、文化、体育、社区综合服务、为老服务等资源,就近提供老年教育服务。力争至2020年,50%的街(镇)建有老年学校,30%的居(村)建有老年学习点。 

  在师资资源方面,摸底全市老年教育师资资源,建设老年教育师资库。构建“市级骨干教师、区级专业教师、校级专兼职教师和志愿者”组成的教师队伍。出台导向性政策,鼓励市属普通高校、职业院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文艺单位的教师和相关专业人员到老年教育机构兼职。搭建服务平台,广泛吸纳有专长的老同志担任兼职教师。借鉴天津市章鱼式社会化办学经验,鼓励老年大学学员回到街道社区,成立老年活动社团,带动社区开展老年教育。建立老年大学教师定期到社区学习点辅导制度和老年教育教师岗位培训制度。 

  在课程资源方面,由市老年大学与市广播电视大学、市城市职业学院合作办学,发展远程老年教育。举办“老年开放大学”或“网上老年大学”,为老年人提供更多更加灵活便利的学习机会。开发多媒体课程资源,建立老年学习资源库。 

  (四)创新机制,扩大老年教育的普惠面和社会参与度 

  部门、企业、高校等举办的老年大学从服务本单位、本系统离退休职工逐步面向社会办学,提高老年教育的普惠性。 

  建立由政府、社会、市场、个人多元的参与模式。鼓励个人、社会组织举办老年教育机构,鼓励企事业单位兴办老年教育,扶持社会力量发展养教结合产业,鼓励社会培训机构为老年人提供教育服务,鼓励学习场所无偿或低偿向老年人开放,依托老年文艺体育团队等社会组织开展老年教育活动。梳理老年教育公共服务职能,拓展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老年教育的事项目录。借鉴深圳市经验,通过福彩公益金资助民办老年大学和社区老年学校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