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届二次会议提案征集 | |||
标 题 | 关于广州加强城市形象国际传播和提升城市国际品牌的提案 | ||
提案者 | 杨斌 | ||
情况分析 |
一、提案背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部署;市委十一届四次全会对外宣工作明确提出“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办好城市国际传播年和国际品牌提升年活动,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工作任务。从目前看,广州作为国家重要中心城市,立志打造国际交往城市,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方面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亟需在打通融合、整合资源,更好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更好提升广州国际形象。 二、存在的不足 《财富》全球论坛举办以来,广州的城市形象国际传播水平获得了大幅跃升,城市国际形象塑造反响良好,但在工作推进过程中也呈现出一定的问题短板。 (1)传播平台站位不够高,传播层次受限 广州在城市层面的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活动开展较好,但参与国家层面的高端文化交流活动相对不足,在重要国际场合显示度有待提升。广州已开展有结合国际重大主题活动,如世界经济论坛年会等举办“广州之夜”活动,推介城市文化和城市形象,收到一定的效果,但作为高端活动的地方层面附属,影响力仍然有限。 (2)传播力量联动不足,尚未形成全市合力。 各部门在对外交往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国际传播资源,但资源统筹和有效利用需进一步提高。各部门利用自身掌握的对外交往媒介单打独斗出现一系列问题,例如外联资源相对独立,信息沟通还不够及时通畅等。这导致我市在更高层面加强国际传播能力未能形成全面有力的形支撑,急需从全市层面加强统筹规划,形成合力。 (3)对外传播内容创新不够,传播内容引领力尚弱 广州在对外讲述广州故事时,内容载体单一、互动性、个性化不强。在外宣品设计上,简单的画册和城市形象宣传片,远不能满足城市外宣传播需求。同时,在外宣品设计中,更多侧重国内受众的欣赏习惯和阅读习惯,没有针对不同的传播受众和传播需求。在新闻采访线工程中,新闻采访线的内容设计以文物博物、走访企业等实体为主,个性化、互动性、体验式新闻采访线设计不够。广州的外宣产品呈现上也存在着自述太多,他述太少的倾向,传播的广度、深度有待加强。 |
||
具体建议 |
(1)借助国家级外交平台,推动城市文化及形象传播。研究抓好借助元首外交等国际性重大活动契机,进一步加强与中宣部、外交部等中央和省相关部门的沟通,打通中央、省市资源,及时掌握最新动态和资讯,主动提供高水平的传播内容,争取以国家名义参与政府间国际活动的机会。 (2)打通全市资源,推进城市国际传播和国际品牌提升。整合城市形象传播力量,健全城市对外传播体制机制,提升推进外宣工作的系统性、全局性战略引领。以全球视野、国家站位,充分发挥全市对外宣传领导小组作用,推进形成全市外宣工作“一盘棋”工作格局。积极加强与全市相关职能部门对接,为各部门对外交流活动和平台提供统一的、丰富的城市形象和文化展示交流资源。与各区在城市形象推广上通过加强沟通、深挖资源,实现“一区一品牌”“区区出精品”。 (3)构筑对外传播矩阵,加强话语体系建设。讲好广州故事,需要进一步发挥国内外多元主体作用:一是重点建设城市形象智库体系。利用我市社科理论资源优势打造城市外宣智库,加强与国际知名智库团队合作,组成中外专家智库团队。组织城市新闻发言人队伍境内外培训,培养一支国际化高素质城市新闻发言人队伍。二是强化文化“他者”叙述。充分发挥广州华人华侨及归侨侨眷数量庞大、分布广泛的资源优势,培育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多元力量。加强与外国驻穗机构及外资企业员工、外籍教师、留学人员、游客等的联系,提升外国人群体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认知,引导其成为中华文化的参与者与传播者,强化人际传播溢出效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