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届二次会议提案征集 | |||
标 题 | 活化“非遗”文化元素 撬动创意产业加快发展 | ||
提案者 | 付伟 | ||
情况分析 |
作为广府文化和岭南文化的中心地,广州有着丰富的“非遗”文化资源。截至2016年,广州纳入代表性名录的人类“非遗”2项、国家级17项、省级68项、市级96项,此外各区还有正在整理申报的“非遗”线索800余条。 与丰富的“非遗”资源不相匹配的是,广州在对已列入或正在申报“非遗”名录代表性项目的传统文化元素进行挖掘及深度利用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表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都市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的“文化生态区”保护建设滞后;“非遗”产品生产性、经营性保护有限;细分市场与产业化潜力未能充发挖掘;“非遗”进校园不够深入,未能充分利用本市大中小学尤其是高职院校的智力资源,建立长效性传承人才培养制度与“非遗”文化产业孵化支持机制;“非遗”文化消费与旅游体验消费的规模与同类城市相比规模太小;“非遗”投资力度与热度不够等。 |
||
具体建议 |
广州应整合区域内大中学校智力资源,活化“非遗”文化元素,将其与现代技术、现代审美观念相融合,并借助现代传播技术与营销手段,培育“非遗”文化消费群体,撬动依托或嵌入“非遗”元素的文化创意产业加快发展。 (一)在总结原“一区一品”“非遗”文化元素挖掘模式的基础上,继续凸显区域特色,规划“非遗”专题场馆展馆分布,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遗产的结合模式,建设文化生态试验区,借助品牌运作,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区建设。广州目前在越秀区设有广府文化保护试验区,主要载体为广府庙会,但其保护区域、群众基础、境内“非遗”文化聚落、文化内涵挖掘等皆不如佛山,远没有发挥广府文化发源地与中心区的优势。各“非遗”专题博物馆和展馆的分布亦不够合理,特别是与当地的经济、社会生态链依存空间结合不够。广州应当发挥岭南文化之都与千年商都的双重优势,既保护好“非遗”生态空间,又在生态空间的基础上,借助现代技术与营销理念,建设好创意产品产业孵化基地。 (二)在现有“高校+传承基地”的“非遗”研究模式基础上,组建中、高职院校“非遗传承联盟”,发挥大中学校的智慧资源与人才培养优势,解决“非遗”文化元素持续挖掘与人才梯队培养问题。可以借鉴“南京云锦”这一“非遗”项目与南京师范大学合作,成立“南京云锦学院”,及其在课程体系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招生就业探索等方面的相关经验。“非遗”进校园,挖掘潜在“非遗”人才的工作,则应多在小学阶段用力。可以借鉴香港慧因法师纪念中学“全校跨学科协作”模式,将“非遗”文化打造成有真正内涵和深度的学校品牌文化,培养学生普遍兴趣,为培育未来“非遗”消费市场和培育潜在传承人打下基础。 (三)在挖掘“非遗”文化内涵和把握消费心理基础上,借助广州在社交媒体、文化产品制造业、文化服务业方面的优势,做好精准的市场细分与消费群体培育,推动非遗创意的产品化和市场化。可以借鉴苏州和杭州的经验做法,按抢救性保护、记忆性保护、生产性保护和区域整体性保护等实行分级分类保护,“非遗”基地亦按功能不同分为研究基地、传承基地、生产性保护基地、传播(展示)基地等。坚持“活保护”的理念,以“活态、活动、生活”为切入点,打造一批产业化基地,搭建“非遗”博览会、“非遗”大师精品博览会、中华老字号博览会等高级别展示展销平台。 (四)加大政府对“非遗”产业的孵化支持和前期投资,制定有效机制与政策,引导和支持社会资本、社会力量参与“非遗”产品市场化和产业化投资,为培育重点“非遗”文化产业提供支撑。可借鉴民政部门扶持社会组织的“公益创投”基金模式,加大政府对“非遗”项目的产业化支持,同时撬动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非遗”文化产业投资。如与广州地铁、微信等企业合作,借助万胜围物业资源、地铁传播受众资源和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等资源,打造“非遗”特色的产业孵化基地,为“非遗”项目寻找潜在传承人,为“非遗”传承人寻找小众化产业转化路径,为“非遗”传承人开设微店、网站、申报各类资助提供专业服务,为公益创投资金寻找“非遗”类投资对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