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祝贺政协第十三届广州市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隆重召开!
关于我市建立心源性猝死院外急救体系的建议
发布时间:2018-01-12
 十三届二次会议提案征集
标 题 关于我市建立心源性猝死院外急救体系的建议
提案者 杨智聪
情况分析

  心源性猝死是指由于心脏原因所致的非预见性的自然死亡,患者从发病到死亡的时间一般在瞬间至一小时之内,心源性猝死99%源于冠心病引起的心梗。中国心血管病中心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6》显示,每年心源性猝死发病人数超过54万,相当于每天约1500人因心源性猝死离世,其中60%以上发生在医院之外。广州市死因监测系统在2012-2014年监测也提示:3年广州市共发生心源性猝死3930例,88.6%发生在医院外,其中55.2%的在家中, 12.5%在公共场所。

  国际众多研究表明最佳的干预时间在心脏病发后的5分钟之内,患者的生存率也会因每延误⼀分钟而减少7%-10%。一篇基于中国文献的分析也揭示了时间的重要性:在我国能在5-10分钟内接受心肺复苏的患者生存率最高。但根据北京2012年数据,当地救护车平均的抵达时间为16分钟,已远高于建议的干预时间。由此可见,急救系统的120救护车是很难在短时间内抵达并进行抢救的。

  丹麦在2001-2012年实施国家层面的推动心肺复苏术和电除颤使用计划期间:旁观者实施心肺复苏的比例从66.7%增长至80.6%;旁观者实施电除颤的比例从2.1%增长至16.8%;而院外心脏骤停的全死因死亡率也从18.0%降至7.6%。日本从2005年开始实施一系列的干预手段,包括在社区分发公众除颤仪,教育以提高知晓率等。截止2013年,日本公众地区的除颤仪数量已从10961台提高至428821台,并且院外心脏骤停的患者接受公众除颤仪的百分比已从1.1%提高到16.5%。根据“全国心肺复苏普及进亿家精准健康⼯程”提供的数据,我国院外心脏骤停的复苏成功率低于1%,心肺复苏术的普及率低于1%。广州市的情况亦不容乐观,2016年的一个地区性研究显示,广州市青中年中虽有84%的人认为心肺复苏术很有全民普及的意义,但其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却并不乐观:仅有6.7%熟知心脏按压部位,3.1%熟知心脏按压的深度,8.6%熟知心脏按压频率。而电除颤的研究更少报道。

  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老龄化进程加快,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随之而来的心源性猝死问题也将面临严峻的形势。2017年7月1日,南京市正式实施《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条例》,南京市人大常委会首度以地方立法的形式,在重点区域强制配备自动体外除颤仪(AED)等急救器械。

具体建议

  建立心源性猝死院外急救体系,由广州市红十字会牵头,多部门合作,全民参与:

  一、提高公众心肺复苏术和电除颤术的知晓率。由广州市红十字会牵头,市120急救指挥中心、各医疗单位、宣传部门及媒体参与,实施全民心肺复苏术及电除颤技术的培训及宣传。提高民众关于院外心源性猝死的知晓率,加强心肺复苏术及电除颤技术的培训,增强民众救助的信心。并对通过考核取得相应资质的人员进行管理,建立人员信息管理平台。

  二、建立院外心源性猝死监测体系和社区先遣急救队。将经过培训并考核通过的社区人员(包括社区志愿者和社区公卫医师)集中起来,建立社区急救反应队,填补120急救力量到达前的医疗空窗期,作为院前急救的重要辅助,为患者的生命救治创造条件。该急救队和120急救系统互联互通,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平台(类似共享单车的平台)进行信息共享。一旦120急救系统收到急救报警,判断发生心源性猝死的位置,通过移动互联网,通知就近的有资质的人员,第一时间赶赴现场,争分夺秒争取宝贵的抢救的黄金时间,实施施救。在心源性猝死院外急救体系建立后,由市疾控中心组织对心源性猝死开展相关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及患者随访,针对危险因素开展干预。

  三、提高心肺复苏除颤仪的覆盖率。建议按常住人口每千人配置1台AED,广州需要配置1.3万台AED,在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适当多配置,争取覆盖绝大多数的交通枢纽、商场、运动场所等人流密集区。并建立登记管理网络,由专人负责管理和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