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祝贺政协第十三届广州市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隆重召开!
挖掘万亩果园农业遗产 打造广州活力“南肺”
发布时间:2018-01-12
 十三届二次会议提案征集
标 题 挖掘万亩果园农业遗产 打造广州活力“南肺”
提案者 付伟
情况分析

  万亩果园位于海珠区东南部,是保存完好、功能完备、体系完整的大型城央热带果树种植系统,为石硖龙眼、红果杨桃等岭南佳果传统产区,许多果树树龄在百年左右。2012年,国务院批准采用“只征(收)不转(用)”方式对万亩果园进行保护,并于2015年以其为基础建成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

  近年来,万亩果园(海珠湿地)经历多轮建设、开发。一、二期工程及三期工程部分区域工程基本以城市绿化公园为打造取向,导致大量原生古树遭砍伐、树下沟渠被填平、种植系统被破坏。目前海珠湿地内仍然保存原有形态并发挥生产功能的果林早已不足万亩。同时,由于万亩果园(海珠湿地)建设由建设部门负责,管理则由独立运作、直接向海珠区政府负责的湿地办担纲,“建管分离”体制所引发的开发与保护之间矛盾日益突出。

  2012年,农业部启动“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挖掘和保护工作,迄今公布了4批共91个项目。广东仅有“潮安凤凰单丛茶文化系统”入选。广州尚未实现零的突破。而万亩果园,是珠三角唯一、国内罕见的集感潮河道鱼果共生方式、果基堤围湿地自然形态于一体的农业种植系统,许多果树仍在挂果,具备“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活态性、适应性、复合性、多功能性等申报要求。同时,广州正在致力将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打造成一张新的城市名片,如果与其毗邻的万亩果园能够成功跻身“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不仅可以从根本上消弭保护与开发之争,更能够实现传统农业与现代科技在要素、区域与品牌方面的和谐共处、交相辉映,从而成为广州城市规划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又一大创举。

具体建议

  (一)进一步理顺万亩果园(海珠湿地)建设管理工作体制。从“建管分离”逐步过渡到“建管联动”“建管合一”。严格按照《广州市湿地保护规定》要求,建立健全市、区两级湿地保护联席会议制度,并将农业部门列为广州市、海珠区湿地保护联席会议参加单位。

  (二)进一步守住万亩果园(海珠湿地)果基农业体量底线。立即停止公园式建设开发,加强对现存果园部分的围蔽,进行封闭式保护。市农业局及海珠区政府共同参与,针对万亩果园(海珠湿地)内的农业资源制定专门的保护开发规划。

  (三)进一步摸清万亩果园(海珠湿地)种植系统资源现状。组织专业团队对果园古树数量、品种、树龄、产能等进行科学鉴定,对感潮河道、鱼果共生生态机能进行细致评估,对原住农民种植技艺、历史记忆进行抢救挖掘,对果园周边环境、农耕文化状况进行全面摸查,为申报中国重要准备必要基础材料。

  (四)进一步强化万亩果园(海珠湿地)农业资源活化利用。提高果园种植管理临时聘用人员(农户)的工资待遇。在不进行大规模砍伐的前提下改良树木品种及性状,增建必要的现代生产设施和服务设施,疏浚沟渠、整修堤围,在保障“南肺”生态功能的同时,逐步恢复并不断增强果树生产活力,进而提高万亩果园农业产业化水平,并通过创新体制机制,首先选择小部分区域进行尝试,引入社会资本与专业团队进行包括休闲农业、精深加工在内的链条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