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祝贺政协第十三届广州市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隆重召开!
广州有条件打造全球机器人产业新高地---关于促进我市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建议
发布时间:2018-01-02
 十三届一次会议优秀提案
标 题 广州有条件打造全球机器人产业新高地---关于促进我市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建议
提案者 民建广州市委员会
情况分析

  一、机器人迎来爆发式发展时期 

  2009年经济危机之后,美国痛定思痛,推出《制造业促进法案》,大张旗鼓重返制造业。2013年德国推出工业4.0战略,旨在支持工业领域新一代革命性技术的研发与创新。 

  2015年,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计划,该计划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制造大国之间的竞争全面展开。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经济实力的竞争。经济实力的竞争,其实就是制造业的竞争。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 

  中国制造2025将“智能制造”列为实施这项计划的战略任务和重点。2015年,广东省发布《广东省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5-2025年)》。2016年,广州市发布《广州制造2025战略规划》。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是智能制造的核心基础,受到各级政府的重点关注。 

  “人口红利”消失,制造业成本飞涨,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等社会热点问题,又从需求端为机器人的大量使用奠定了基础。最近三年机器人产业每年增长30%左右,迎来爆发式发展时期。谁能以更低廉的价格生产高质量、高精度、高性能的机器人,谁就能同时拥抱技术制高点与部分廉价“劳动力”。富士康的“机器换人”,格力的机器人战略“3-5年实现无人车间”,美的与德国库卡51亿美元的并购等等,都体现了企业的敏感性。 

  二、国内外与广州机器人产业概况 

  机器人一般分为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工业机器人是是集机械、电子、控制、计算机、传感器、人工智能等多学科先进技术于一体的现代制造业重要的自动化装备。服务机器人是除工业机器人之外的、用于非制造业并服务于人类的各种机器人。 

  (一)机器人产业概况 

  在国际上,欧洲和日本的工业机器人品牌占主导地位。关节机器人代表品牌有库卡、ABB、发那科、安川等。多数国际品牌企业在中国都独资或合资成立公司。比如ABB就在上海独资建立了生产基地,发那科在上海合资建立了销售和应用基地,日本博纳特斯克是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减速器生产企业,也在中国建立了减速器生产基地。 

  国内工业机器人发展迅猛,尤其以生产关节机器人的企业最多。排名靠前的企业有:沈阳新松、广州数控、上海新时达、安徽埃夫特、南京埃斯顿等,广东地区的格力智能、广州启帆、巨轮智能、瑞松科技、鑫泰科技等。AGV(自动导引车)在整个工业机器人中占比较大,国内优势企业有:沈阳新松、广州井源、广州远能、广东嘉腾等,广东企业有绝对优势。在机床行业应用最为广泛的是桁架机器人,国内的优势企业有巨能机器人和金石机器人。广州敏嘉和广州佳速生产用于数控机床的桁架机器人。 

  服务机器人最有名的企业是苏州科沃斯扫地机器人,年销售额超过十亿元。深圳优必选科技的服务机器人已具规模。其他的服务机器人中,无人机最有名的企业是深圳大疆无人机和广州亿航智能、广州华科尔。另外,目前上海已经在建立智能汽车创新园区,一些研究无人驾驶汽车的研究机构已经聚集。 

  关节工业机器人产品是一个中间产品,不能直接使用,必须根据实际使用要求,通过系统集成才能使用。几乎所有的机器人整机生产企业都有系统集成的部门或者公司。国外品牌机器人通过自己公司系统集成销售额占比很少,大部分是通过系统集成公司销售。国内品牌的机器人公司,刚好相反,大部分产品是通过自己内部的系统集成公司进项销售。 

  汽车行业是使用机器人最广泛的行业,所以针对汽车制造的系统集成比较多,凡是汽车工业发达的地方,规模比较大的系统集成企业就比较多。广州明珞、广州瑞松、广州松兴等就是汽车行业的机器人系统集成企业。 

  (二)工业机器人产业市场情况 

  2015年全球机器人销量达到24.8万台,销售额达1200个亿左右。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前五名分别是中国、日本、美国、韩国、德国。中国销量6.85万台,约占全球市场的25.9%,市场销售保持快速增长。全球每万名产业工人机器人使用密度平均为66台,韩国、日本、德国、中国、广州分别为478、314、292、21、31台,机器人的研发、制造、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 

  2014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售量为5.6万台,其中广州销售7131台,增长100%,占全国销售额的12.7%,占国内自主品牌销售量的42%。2015年和2016年广州工业机器人销售总量增长超过50%,其中增长最快的产品是AGV(自动导引车)。 

  三、广州机器人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关节机器人由于缺乏规模,导致企业微利甚至亏本经营。 

  由于核心零部件国产化没有突破,国际品牌利用其产能规模优势,可以获得更优惠的核心零部件的采购价格优势。国际品牌大幅降价约50%,抢占国内市场,打压国内品牌的成长。 

  国内品牌基本上处于成长期,年产量都在千台的级别,全国总产量还没有日本发那科一家企业大。不能形成规模效应,无法降低成本与国际品牌展开价格竞争。政府对骨干企业的资金扶持,骨干企业获得了一些竞争实力,而未能获得资金扶持非骨干企业经营压力增大。 

  (二)行业企业结构不合理,未能形成互相依存、相互协作的产业链生态。 

  由于生产机器人本体利润较低,而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及机器人集成应用行业利润相对较高,本体企业只好向上下游扩展业务。下游扩展是为了增加销售,本体企业直接开展机器人集成应用领域业务,导致本体生产企业与下游系统集成应用企业业务发生冲突,集成应用企业转向采用进口品牌进行系统集成。机器人本体制造向上游扩展是为了降低成本,重点是机器人成本最高的关节减速器的研发与产业化。目前广州机器人本体制造有四家在开展机器人减速器的研究与产业化。而减速器的研发和产业化技术难度和投资,远远大于机器人本体。机器人本体企业的战线越拉越长,最终也导致都无法达到有成本优势的产能规模。 

  广州机器人整机企业数量众多,但是缺少专业生产机器人零部件的企业。整机厂只能自己上零件加工能力,各整机厂没有形成零部件行业标准,不同厂家的零部件不能互换,无法组织专业分工的大规模生产,成本居高不下。 

  整机产品没有行业标准,用户无法评判衡量产品质量水平,导致用户对整个国产产品质量相对缺乏信心。虽然也成立了一些技术联盟和产业联盟,但是联盟之间的合作并不广泛,未能建立合适的合作机制。 

  (三)在机器人应用最多的汽车制造领域,国产品牌关节机器人比较难于进入。 

  汽车制造领域是工业机器人的高端市场,一直被进口品牌占领。近几年国产品牌技术水平虽然大幅度提高,可以满足大部分汽车行业对工业机器人的使用要求,由于汽车行业对可靠性的要求非常高,汽车厂不敢冒险采用国产品牌。 

  (四)机器人专业人才奇缺,不能满足机器人行业爆发式增长需求。 

  虽然一些职业技术院校已经开展了有关机器人技能人才的培养,但受制于传统专业设置的国家计划模式,本科和研究生水平的中高端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还没有在高校中开展。 

  (五)汽车是广州支柱产业,自动驾驶汽车是未来最有前途的机器人细分市场,广州在这方面研究比较欠缺。 

  四、广州机器人产业发展优势 

  (一)广东省和广州市高度重视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出台引导和扶持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2015年出台的《广州市工业转型升级攻坚战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15-2017年)》(穗府〔2015〕14号)指出,2015-2017年,将安排30亿元财政资金支持工业转型升级。另外,广州市成立了广州机器人制造和应用产业联盟,广东省成立了广东机器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二)广东是全国最大的机器人应用市场。 

  2015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应用增长40.7%,增量占全球1/4,广东工业机器人应用增长78.5%,增量占全国1/4。 

  珠三角是全球制造业最为密集的区域,汽车、手机、家电最为突出,标杆企业有广汽、比亚迪、华为、富士康、美的、格力、TCL等,工业机器人应用最为广泛的行业前三个是:汽车、电气电子和金属机械行业。家具、建材、服装、玩具、卫浴、五金、塑料、食品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型升级也为工业机器人的应用提供了市场空间。 

  (三)广州是全国从事机器人企业数量最多的地区。 

  2015年广东省公布了15家机器人骨干企业和29家机器人制造培育企业名单,广州有骨干企业5家、培育企业13家。广州机器人制造和应用产业联盟汇集了广州地区112家从事机器人研发、生产及应用的企业和科研机构。在行业发展层面,广州开发区共集聚73家智能装备企业,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5家,总产值达到132.5亿元,近5年连续保持16%以上的复合增长率。 

  (四)广州地区机器人产业品种丰富,很多产品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广州机器人产品几乎涵盖机器人应用的主要品种。包括关节机器人、AGV、桁架机器人、焊接机器人、打磨抛光机器人、自动检测机器人、无人机、机器人控制器、伺服电机、机器人关节减速器、机器人应用系统集成应用等。 

  其中以广州数控、广州启帆等为代表的关节机器人产量和技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以广州井源、广州远能为代表AGV产量在全国领先。以广州明珞、广州瑞松、广州松兴为代表的机器人在汽车行业集成应用在全国领先。以广州华科尔、广州亿航为代表无人机产业,在国内属于仅次于深圳大疆的第二梯队。以广州达意隆、广州博创智能、广州敏嘉为代表的智能装备在全国领先。广州昊志机电的电主轴产能规模全球领先,该公司已经开始机器人减速器的研发。广州敏嘉首创机器人与数控机床有机融合的多联一体机床,研发出成套机器人减速器加工设备。 

  这些自主品牌优势可以借鉴手机和电脑产业发展的经验。手机制造和家电制造是中国制造最具竞争力的代表。这两个行业最具竞争力的优势就是在珠江东岸形成的手机配套产业群和在珠江西岸形成的家电配套群。手机生产需要大量的钻攻中心和高光加工机床,这些机床全部采用分工合作的方式进行生产,目前中国手机加工机床的产量及质量已经达国际领先水平。昊志机电就是因为在该行业提供电主轴而成为世界最大的电主轴工厂。 

  广州机器人产业完全可以利用本地区集群优势,专业化分工合作,形成一个涵盖机器人生产各个零部件以及系统产品的产业链生态圈,以“群狼”战术,实现产业崛起。 

  (五)机器人企业已经以自主品牌为主体,开展国际合作。 

  美的收购德国库卡并与日本安川组建合资公司;广东巨轮、广州鑫南都在以色列建立了研发机构,并引进以色列机器人控制技术。广州井源公司收购了瑞典AGV生产企业麦克斯公司。 

  (六)广州高校、科研院所众多。 

  广州市拥有50多所高等院校,许多学校已有专门的智能研究中心;中科院和工信部都有研究单位在广州,研发优势明显。广州开发区引进以色列的先进科技,组建中以合作的机器人研究院与智能制造产业基地,合作研发更加智能和优质的机器人;由工业和信息化电子第五研究所牵头成立的广东省机器人创新中心落户广州;省级的行业组织广东省机器人协会也落户广州。以上都为或将为广州市机器人发展提供技术与应用支撑。 

  五、建议广州树立打造机器人产业新高地目标 

  广州发展机器人产业,需要顺势而为,抓住第四次工业革命和中国制造2025产业发展的新机遇,以自主创新品牌为基础,利用集群优势,针对广州汽车装备、电子信息、石油化工等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占领机器人行业和智能制造行业制高点,制定机器人行业标准体系;鼓励企业走出去,实施国际合作,全方位打造机器人技术创新中心、示范应用中心、投资融资中心、人才培养中心、公共服务中心,形成具有广州特色的机器人产业发展生态链,将我市打造成为珠三角区域乃至全国的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全球机器人产业的新高地。

具体建议

   一、成立机器人及智能制造领导小组。 

  建议参照“广东省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的做法,由市主要领导牵头,成立广州市机器人及智能制造领导小组。成立由产业联盟、技术创新联盟、行业协会、高校、企业代表等参加的技术咨询委员会和产业咨询委员会,每年提交行业技术和产业发展报告,供领导小组决策参考。 

  二、将广州汽车工业与机器人产业的优势结合起来,自主开发自动驾驶汽车相关技术,将自动驾驶汽车列为广州未来机器人和智能装备主攻方向之一。 

  自动驾驶汽车将是未来万亿级规模的产品,汽车作为广州支柱产业,不应该缺席。现在就应该开始组织力量开展自动驾驶汽车相关技术的研发。其实自动驾驶汽车与机器人和数控机床有很多相似之处,其操作及控制都已经采用了伺服电机。国内已经有很多企业开始了适合自动驾驶汽车的新型传动机构、伺服电机的研发。 

  三、借鉴手机和电脑生产模式,实行专业分工合作,大力发展零部件生产企业和系统集成企业,形成完整的机器人产业链生态圈,用产业链生态圈,与国际品牌进行竞争。 

  重点扶持和引进一批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公司、设计公司、软件开发公司,为整个行业提供配套和技术支持。 

  四、以国际化合作加快机器人核心技术的突破。 

  推动制造业向全球化布局。一方面实施跨国公司战略,建立跨国生产和营销网络,形成企业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市场整合和配置资源要素的能力,提升我市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水平。另一方面支持国内先进制造业到欧美发达国家实施高水平的并购重组,实质性提升我市产业技术水平和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同时,建立全面有效的国际机器人技术共享信息平台,为企业提供国际上机器人发展情况、详细背景、技术现状、知识产权、出口状况、资信程度等深度信息,防止在技术引进和国际化中存在的不合理的限制性条款,真正引进并掌握国内急需的国外先进适用技术。通过建立一整套严格的审批制度,促进技术引进工作规范化,避免企业盲目引进和重复引进。 

  五、重点扶持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应用,带动企业转型升级。 

  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用户端,它是企业应对人工成本上升及用工短缺、企业转型升级的利器。政府通过对这些用户的扶持,一举两得。既推动了使用单位转型升级,又通过需求拉动,为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企业拓展了市场。最关键的是这样扶持,受众面宽,参与的企业通过市场机制竞争,那些真正能够适应市场需求的企业将会得到发展。建议国家财政项目大力推荐应用机器人,且国内品牌不低于30比例。参照《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布局和项目规划(2015-2020年)》,解决广州不在这个政策范围,造成的广州市企业不能适合这个政策的问题。 

  六、制定机器人全产业链的金融支持政策。 

  由政府和民间资本合作成立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基金,用资本的力量对机器人行业创新型企业进行投资与重组,打造机器人产业链。鼓励企业通过设备抵押贷款和融资租赁采用机器人及智能装备进行改造,政府设专项贴息补助。鼓励银行对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研发项目开展金融支持。政府扶持资金、企业自由资金与银行贷款按照1:1:1投入。银行贷款如果采用无抵押贷款的形式,发生违约责任时,政府设立的金融风险补偿基金补贴损失的30%。 

  七、实施标准化战略,降低机器人全生命周期的成本。 

  由行业协会或产业联盟牵头,组织行业骨干企业制订机器人产品及零部件、系统集成等行业标准。规范行业产品质量,降低用户培训难度,提高企业产品的标准化率,实现零部件专业化大规模生产,降低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使用、维修等在整个生命周期的成本。 

  八、组建机器人学院,培养机器人专业人才。 

  在现有本科工科院校,集合机械电气软件等方面的教学资源,组建机器人学院,培养本科及研究生学历的机器人专业人才。在现有职业技术学院和技工学校,开设机器人专业,培养机器人技能型人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支持校企合作办学联合培养人才,可以是以企业为主办学,也可以是以学校为主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