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学社广州市委员会
内容摘要:改革开放40年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对广州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为文化的繁荣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极大增强了文化软实力。在新时代,必须继续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从实现岭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发公共文化服务的活力、加强广州文化传播力、提高市民文明素养、加快对外文化贸易发展、强化人才培养和扶持等方面入手,进一步提高广州文化软实力,实现世界文化名城的目标,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文化核心区。
《中国共产党广州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决议》指出:广州要“打造全球区域文化中心城市”。这一目标的确定,体现了广州在新时代以新的作为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在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中以新的文化形象融入全球城市体系建设的战略选择。《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支持广州建设岭南文化中心和对外文化交流门户,扩大岭南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广州打造全球区域文化中心城市,也是广州在改革开放40周年新起点上,在粤港澳大湾区“人文湾区”中建设岭南文化中心和对外文化交流门户的战略部署。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广州考察,先后考察了广州市荔湾区西关历史文化街区永庆坊和粤剧艺术博物馆。在永庆坊,他沿街察看旧城改造、历史文化建筑修缮保护情况,走进粤剧艺术博物馆,同粤剧票友亲切交谈,希望他们把粤剧传承好发扬好。习近平听取了广州市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汇报。他指出,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可见,文化软实力作为综合实力的核心组成部分,已成为衡量国家、地区或城市发展中活力与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广州打造全球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必须着力提升的指标。
近年来,广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勇当“四个走在全国前列”排头兵,在提升文化软实力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在新时代,必须继续改革创新,抓住“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大机遇,增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增长极功能,进一步提升广州文化软实力,打造全球区域文化中心城市。
一、情况分析
改革开放40年,广州文化软实力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2017年,广州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约1100亿,约占全市GDP5.12%,成为了广州经济重要支柱性产业;2017年,广州人均文化消费为5040元,在全国一线城市中位居前列。目前广州有影响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基地)约60多个,其中国家级园区(基地)16个,省级园区(基地)10个。
在市场主体方面,目前广州拥有文化创意类高新技术企业超过400家,全国互联网企业百强中广州占8席,其中网络游戏企业5家,位列全国第四。广州的文化产业力量很有优势,比如互联网龙头包括网易、腾讯微信、酷狗音乐、UC手机浏览器;文化旅游包括全国著名主题乐园(长隆等),广州自家“花城”这张闪亮名片;国产动漫包括喜羊羊与灰太狼、猪猪侠、巴啦啦小魔仙、快乐酷宝等,其中,广州动漫文化产业几乎占了每年广州文化产业的半壁江山。
在文化产业交易方面,广州着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产业交易平台,并取得了可喜成绩。广州文化产业交易会(简称“文交会”)于2017年首次召开,整合六大平台打造文化“广交会”,实现了文化节展由单一专业性向综合性展会的转变。2018年广州文交会以“丝路文化、人文湾区、魅力广州”为主题,突出创新特色,涉及文化金融、文化科技、影视、非遗、动漫等11个板块,开展了天河峰会、艺博会、非遗展、演交会、文化金融论坛、VR/AR展览会、“金牛奖”文化创意大赛、优创合影国际电影展等18场主题活动,组织约150场精彩活动,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5万件原创艺术品、近千部演艺产品参加展示,300多名世界知名文化产业人士参加了高峰论坛等活动,推进了一批重大项目的签约,累计意向签约126亿元,文交会各节展直接成交22亿元,吸引100多万人次参与各项活动,线上阅读量达2000多万。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率先开辟了方案预售的营销模式,每年都会向全球征集纪录片预售方案,在广州纪录片节市场活动环节中进行国际预售,14年间百余个纪录片预售提案赢得了国际联合制作融资或引荐的机会,“中国题材”开始借此平台成批走向国际市场。
在文化“走出去”方面,广州文艺作品持续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中国的声音。2016年,广州市先后组织122个团组1720人次赴国外和港澳台开展文化交流,打造了“广州文化周”等对外文化交流品牌。广州动漫“喜羊羊与灰太狼”“猪猪侠”“开心超人”、绿怪文化“绿怪娘”、虹猫蓝兔动漫“疾风劲射”、启鸣动漫“鲁咖帝”等在香港国际授权展上大受欢迎。广州话剧艺术中心受俄罗斯模范剧院及匈牙利喜剧剧院之邀,先后携话剧《复活》《邯郸记》等赴俄罗斯圣彼得堡和匈牙利演出;广州歌舞剧院受意大利帕多瓦市政府邀请,赴意演出歌舞《魅力岭南》;广州杂技剧院受邀赴韩国演出武侠杂技剧《笑傲江湖》29场。广州雕塑也成功实现“走出去”,许鸿飞的雕塑则是当中的佼佼者。2013年起,广州雕塑院院长许鸿飞发起其个人雕塑世界巡展,将极富个人艺术色彩的“肥女”雕塑推向世界,三年多时间相继走过五大洲11个国家。据不完全统计,参观展览的各国民众达900万人次,全球超过250家媒体刊发新闻报道近千篇。
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2017年底,广州已有市级图书馆2座,区级图书馆已经有11座,其中,国家一级馆12个(南沙是二级)。城市公共图书馆的总建筑面积达34.64万平方米,全市的藏书量达到2165.21万册,投入到公共图书馆的总经费达到46218.09万元,其中购书经费占12164.78万元,投入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一共1245名。与2007年相比,十年来广州图书馆建筑面积增长287.35%,藏书量增长了148.02%,经费投入增长了561.68%,购书经费增长了556.14%。目前,广州市民平均每9.3万人拥有一座图书馆,平均每人拥有1.49册图书。
二、存在问题
(一)公共文化存量资源利用率不高
虽然目前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总建筑面积在全国城市中位居第二,但全市存量的文化资源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例如广州大学城十所高校云集,但大学图书馆之间的互借功能仍障碍重重,大多只供在校师生享用。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仍有待挖掘和利用,等等。许多资源闲置或利用效率低,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文化消费持续增长,但文化生产能力薄弱
广州近年来文化消费持续增长。2016年,广州人均观影次数为3.64次,已达欧美发达国家的水平。另外,广州的图书消费也很强劲。2006—2015年,北京、广东、上海是我国图书消费的最强省份,10年稳居图书购买力最强前三,而在十年书香50城的统计中,广州包揽了冠军宝座。但是,虽然广州的文化消费保持强劲势头,但文化生产能力却与其不相匹配。统计数据显示,广州2015年全年发行电影394部,但自身只拍摄了3部电影。就出版业来看,报纸的销量在锐减,而引以为豪的媒体中心也受到较大挑战。
(三)广州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辐射力有待提升
广府文化在全国本有较大的影响力,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一度达到顶峰,粤语歌、粤语剧等成为全国人民竞相传唱和追逐的娱乐形式。而广府文化在国际上也有较大影响力,粤语和岭南文化在海外影响巨大。从国内来看,广东人的形象已从改革开放时期的开放、时尚变为“暴发户”了,加上部分人对广东饮食等文化的诟病,使广府文化形象下降。从国外来看,随着中国各地整体对外贸易的成长,广州不再是对外联系的唯一窗口,因此,广府文化也不再成一家独大的海外文化,且随着时间推移,原有的广府海外移民对原生文化的感情慢慢淡化,广府文化影响力有待加强。在对外宣传方面,广州文化的传播力有待加强,宣传媒介的整体联动性不够,对外宣传的方式、方法等都有待改善。
(四)文化产业中高端人才短缺
广州市文化产业兴起已经有十多年了,但理论研究没有跟上产业发展的步伐,文化产业和高校合作机制没有建立。文化产业目前面临人才总量不足、结构失衡、管理不善等问题,必须创新文化管理体制机制,迫切需要既懂文化又懂经营的复合型高级人才。
三、对策建议
(一)探索在广州建立“粤港澳文化融合创新发展实验区”,在共建粤港澳“人文湾区”中发挥广州的核心枢纽作用
“人文湾区”是中央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出的要求,包含了“以人为本”“以文化人”的内涵,是对人的尊重与关怀,推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文明与文明之间的和谐发展。广州一直是珠江三角洲乃至整个华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具有岭南文化(特别是广府文化)中心地的区位优势,从古到今整个城市的发展都浸润着岭南文化的浓郁气息,荟萃着岭南文化的精华。因此,在共建“人文湾区”中,广州要发挥岭南文化中心地的优势,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增长极的文化引领,可争取在广州建立“粤港澳文化融合创新发展实验区”。争取国家赋权先行先试,在试验区内突破行政区域壁垒和体制限制,通过构建穗港澳三方政府、产业主体(产业界、行业协会、专业机构等)、高校及智库科研机构及社会组织的协调机制,以“飞地”等多种形式创新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模式,提升供给效率。在实验区内有序放开港澳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经营限制和文化产品进口限制,鼓励港澳电影、舞台剧、出版业、新媒体、体育等产业来内地发展及联合举办国际性的文化交流交易活动。
(二)寻求制度创新,促进“湾民”文化认同,强化“大广州”作为全球岭南文化区域枢纽的国际地位
随着广深港高铁和港珠澳大桥的开通,便利的交通将促进大湾区城市间更紧密的联系,湾区各城市的市民对于“湾民”的身份认同也需要提上政策议程。而要实现“湾民”的身份认同,关键在于实现文化认同。粤港澳具有地域相近、文脉相亲的优势,因此,要创新大湾区“湾民”的管理模式,深化粤港澳跨境跨城合作,以“大广州”和香港为主体,共同形成一种以岭南文化为联结纽带的湾区文化合力,促进大湾区对于岭南文化和中华文化的文化认同。“大广州”应作为一个包括广州和佛山中心城区在内的岭南文化核心覆盖地域,对接和强化“广佛核心都市区”,以此作为岭南文化枢纽,并提升广州的国际地位。
在湾区制度创新和文化认同上,一是可以面对民生实施统一的ID管理,使“湾民”或外来人口可以接受当地的社会和文化福利,增强认同感;二是以“服务湾民”为原则,实现跨制度的资源整合,建立跨制度的空间共同体和高品质的一体化生活空间,合作举办各种文化展览、展演、文化交流、文化遗产保护等活动,例如利用穗港电影产业资源丰富的优势,由广州和香港共同举办国际级的“岭南电影节”,使得“湾民”能享有跨境跨城的文化共享服务,强化“湾民”对于岭南文化、中华文明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三)构建在湾区乃至国际上有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带
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产业协同发展中,广州应以数字技术为引领,以“互联网+”为支撑,以新型创意为核心,大力发展文化新业态,加快“文化制造”向“文化创造”“文化创新”转变。为此,加强全市文化产业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布局,打造国际时尚创意产业高地和新媒体发展中心。
一是立足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金融创新基础,在广州建立“国家文化金融合作试验区”,建立粤港澳文化服务联盟,设立文化产业专项资金,发展文化商业银行、文化互助担保服务、文化交易所、文化金融中介等,协同促进文化与金融融合发展;借助自贸区文化开发和投资贸易便利化、金融自由化等创新制度,促进外汇管理便利化,推动文化产业跨境投融资和“走出去”,提高文化金融国际化水平。
二是主推动漫产业和网络游戏产业,实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香港、澳门和深圳的文化产业优势分别为国际会展和影视、现代演艺、数字创意,而广州的优势在于文化软件和文化旅游,尤其是在动漫产业和网络游戏产业方面,广州具有明显的优势。广州具有喜羊羊、奥飞动漫等著名动漫品牌,在网络游戏产业方面更是全国的游戏产业重镇。目前,中国的网络游戏收入已占据全球游戏收入的23%,其中广东省的游戏收入占国内游戏收入超过70%,占据了全国游戏产业的高地;广州和中山则成为广东乃至全国的游戏产业重镇。因此,应大力发挥广州在动漫和网游产业方面的优势,加强动漫产业、网游产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而在文化旅游方面,广州近年来一直占据粤港澳大湾区广东9市旅游收入排名的首位,在文化旅游方面也是优势明显,可以在与湾区内其他城市旅游资源整合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广州的旅游环境、人居环境和配套设施建设,并将广州动漫、网游产品与广州文化旅游结合起来进行推广,创新旅游产品、旅游服务,做强做大动漫、网游和文化旅游等优势产业,强化广州在大湾区的文化旅游产业引领作用。
三是在广州建立“对外文化贸易先行区”。广州应抓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契机,建立国家级的“对外文化贸易先行区”或“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加快文化产品、服务和文化企业的走出去步伐,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提升广州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鼓励企业在境外开展文化产业投资,提高文化品牌内涵,突出“广州制造”和“岭南文化”理念。拓宽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走出渠道,鼓励文化企业参加国际重要文化活动、展会,提升广州展会的国际化水平。搭建文化会展交易平台,做强做大广州文化产业交易会,把广州建设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文化会展中心。发挥南沙自贸区、白云空港综合保税区的政策优势,积极发展文化产品跨境电子商务,打造世界知名文化品牌商品展示、批发、零售中心。四是以高端内容创作、创意设计、数字文化等人才为重点,加大对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和扶持力度,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四)打造彰显岭南文化影响力的文化风情区
在中心城区的布局和历史城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历史风貌区的保护上,注意将建设城市文化生态与提升城市形象结合、将岭南文化内涵与时尚元素相结合、促进城市景观与城市文化功能相匹配。重点推动动漫游戏中心、艺术品交易中心、版权交易中心、文化金融服务中心、影视基地、非遗传承中心、音乐基地、演艺精品工程、国家广告产业园、珠江国际慢岛(长洲岛)一江两岸文化产业带等重点项目建设,打造一批文化特色小镇。
第一,进一步打造荔湾岭南文化风情区。荔湾区永庆坊经过改造后已成为具有岭南风情的历史文化街区,集骑楼街、西关大屋、名人祖居、传统文化与时尚元素于一体,下一步可考虑发挥整合相关资源,在荔湾区打造“三家巷·西关大屋”景区,将欧阳山小说《三家巷》中描述的西关大屋、岭南民俗如乞巧节等都有机融合,进一步保护、开发老城区的历史文化资源。
第二,在越秀区规划建设“东山大少·东山洋房”旅游风情带,以及利用沙面西式建筑集中的特点,打造沙面“欧风美雨”风情带,使其与荔湾区西关大屋风情带一起,形成广州旧城改造的亮点,使岭南文化的灵魂、思想、特色、风格等通过城市建设的各种物质形态展示出来,形成城市文化生态的整体性和延续性,避免在旧城改造或新城发展过程中出现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文化断裂”以及部门之间因各自为政而把文化整体割裂成“文化碎片”。
第三,围绕旧“十三行”商圈、北京路文化区、西关风情区、骑楼保护区、侨房保护区等历史文化遗存,加强历史风貌建筑和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实施文化名村名镇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建设工程,完善多层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重现广州“千年商都”的历史风韵和遗存。全力推进第一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北京路文化核心区)创建,争取在2019年建成国内领先,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通过深度挖掘广州各区的历史和文化,赋予岭南文化鲜活的时代特征,打造多条不同特色的、探寻古代文明和近现代文明的文化旅游线路,例如“先烈路·红色文化”“黄埔港·海丝文化”“海心沙·时尚文化”等路线,通过旅游开发实现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五)促进岭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通过政策和资源供给,支持弘扬以粤剧、三雕一彩一绣、武术、醒狮等为代表的岭南文化,实现岭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面对粤剧粤曲和“三雕一彩一绣”等面临的发展困境,鼓励院团和传承人挖掘自身特色资源,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内容,努力寻求以新的表现形式弘扬传统艺术,在剧目创作、舞台表现、运营方式、宣传形式上有新的理念和新的措施,切实提高精品剧目的市场适应力。打造一批具有岭南传统习俗的特色文化社区,培养各种岭南艺术的民间传人,让那些具有岭南特色的优秀民俗文化成为现代都市生活的重要元素,营造弘扬岭南文化的人文氛围和建设城市文化生态的群众基础。
一是全景展示“广州品牌”。围绕中国梦、核心价值观、岭南文化、商都文化、红色文化等主题,深度融合广州历史文化遗产,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突出开展重大主题宣传,推出一批震撼社会、触动心灵的精品力作,扩大历史文化名城、红色广州、千年商都等文化品牌的影响力。
二是做大“文化广州”名片。下大力办好“南国书香节暨羊城书展”,办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国际漫画节、国际粤剧节等大型文化活动,支持岭南书画节、星海艺术节等地方特色文化活动,提升广府庙会、广州民俗文化节暨黄埔“波罗诞”千年庙会等民俗文化活动品牌的影响力,营造“书香羊城”品牌。可考虑在广州举办国际电影节,扩大南派影视的影响力。
三是做强“红色广州”名片。广州作为近现代革命的发祥地,红色旅游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好革命历史类纪念设施、遗址和各类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等红色资源,宣传爱国爱民情怀、弘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着力打造“红色广州”名片。
(六)以人为本推进文化建设,促使各项成果真正普惠于民
围绕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各项政策举措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最终都必须回归到人文关怀,塑造人文精神。首先要继续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营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社会氛围。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文明广州”系列主题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抓好提高市民综合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的综合性工程,努力提高全市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加强道德素养、法治观念、诚信意识和国民人格养成。
其次要建设“互联网+文化”智慧城市。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推进数字化家庭、数字化社区、数字化图书馆、数字化博物馆、数字化美术馆等数字化文化网络建设,构建标准统一、互联互通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打通公共文化服务通道,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便利、更快捷的公共文化服务。
再次是完善各类群众文化供给设施,推动全民阅读,将实体书店纳入城市文化基础设施规划。推动实体书店向城市文化空间和平台的新定位拓进,把书店打造成为新业态、新空间、新体验的城市文化高地和公共文化空间。开展多元化经营,探索“书店+”模式,采用“书店+美术馆”“书店+展览”“书店+旅游”“书店+餐饮”等形式,实现书店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剧场、博物馆、美术馆、文化产业园区等文化产业基础设施。积极推进农村和基层群众的阅读和精神文化提升,把解决图书产品供给不平衡不充分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持续开展各类公益文化活动,让全体人民享受公共文化服务,营造更“有文化”的生活方式。
最后,要不断优化吸引内地及港澳、国际优秀人才的政策,提升教育、医疗、卫生、住房、交通等综合服务配套的能力,增强来穗人员的获得感、归属感和融入感,形成“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认同标签。
发言人:刘素燕九三学社广州市委员会常委、市文史馆参事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