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台湾同胞联谊会
内容摘要:文创产业是未来广州重要的战略性支柱产业。目前我市文创产业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对经济贡献度偏低;二是文创产品存在明显供应不足;三是文化场所活化利用程度较低;四是文创产品开发试点单位运营效果有待提高。为此建议:一是整体布局、顶层设计,将广州打造成国际性文化产业枢纽城市;二是资源互补,加大跨地区文创产业合作力度;三是挖掘本土文创元素,营造创意的社会氛围;四是进一步活化文化建筑和场所的利用;五是出台指引,开放更多的试点单位参与文创产品开发。
近年来,发展文创产业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潮流和众多国家或地区的战略性选择,其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的背景下,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根据国际经验,当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时,文化消费则会进入到“井喷时代”。广州2017年人均GDP已超过20,000美元,远超过5000美元的标准,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人民币5040元,超过了北京(4055元)、上海(4534元)、深圳(3092元)等一线城市,市民的文化消费需求快速增长,文创产业必然成为广州的下一经济增长热点和支柱产业,因此大力发展文创产业不仅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期待,更是广州城市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广州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机制的改革和文化产业政策的创新,陆续出台《广州市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等“1+N”文化产业政策体系,以促进产业融合、提升文创产业发展源动力。“十二五”期间,广州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2%,2017年广州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约1100亿元,占GDP比重5.12%;全市3.2万余家文化法人单位,从业人数34.43万人;规模以上文化企业2200家;各类文化创意产业远期和基地达210多个;培养了一批如微信、YY、酷狗、荔枝FM等数字龙头企业;成功举办了广州文交会、中国国际儿童电影节、中国国际漫画节、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等品牌活动;2016年全市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130.48亿美元,占比全国1/7强。整体而言,广州文创产业发展迅速,整体实力大幅提升。
港台地区是文创产业的实践先行者。台湾的文创产业起步于80年代,居民收入水平提升,具有一定的文化消费基础,同时产业面临空心化的局面,急需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在政策、产业和创意三引擎的驱动下,走出了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并逐渐成长为台湾服务性产业的金字招牌;香港是中西文化交流之地,亚洲文化创意的碰撞中心,在电影产业、设计、漫画、出版等行业也曾独步亚洲。
目前穗港台三地经贸交流热络,资本、信息、人才、商品等资源流动频繁,以港台文创产业发展经验为借鉴,加强穗港台三地在文创产业的合作与融合,将对我市文创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大有裨益。
一、目前我市文创产业存在的问题
(一)文创产业对整体经济的贡献度偏低
2017年广州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161亿元,占GDP的5.4%,虽近年文化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但远低于美国(占GDP的31%)、日本(占GDP的20%)、韩国(占GDP的15%)等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与北京(文化产业增加值3570.5亿元,占GDP14.3%)、上海(文化产业增加值3020亿元,占GDP12.1%)、杭州(文化产业增加值3041亿元,占GDP24.2%)等国内先进城市相比也有较大差距。
(二)文创产品市场存在明显的供求矛盾
2017年广州城镇居民文化消费虽在北上广深四市中位列第一,但在全国范围却难以守住首席的位置。同年,长沙市人均文化消费高达6378元,在消费性支出中占比达18.4%,在数值、增幅与所占比例上均高于同期广州市文化消费的水平。从消费结构看,广州文化娱乐性消费占整体文化消费的三分之二,但整体文化消费的主要拉动力来自占比较少的教育性消费。2016年,广州市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增长约8.7%,人均教育性消费同比增长高达26.4%,人均文化娱乐性消费较上年仅增长1.4%,增长趋于停滞。从消费内容看,广州本地色彩的文化娱乐性产品供应不足,以电影产业为例,2016年广州人均观影次数达3.64次,已达发达国家水平,然而该年广州摄制完成影片仅4部
广州具有2200多年的建城历史,有深厚的文化沉淀和鲜明的近代历史印记,拥有五羊传说、南越王博物馆、十三行等各类标志性文化元素,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07项,但目前广州的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宣传表现力不够活泼,文物活化利用不足,本土文化元素在创意上的展示离民众生活存在较大的距离,社会效益不够突出,提升经济效益的动力不足。广州本土文化资源通过新的传播手段来传递文化内涵形式不够多样,需要加快推动传统文化产业与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结合,通过创新与转型升级,使得传统产业焕发活力,又要继续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扩大领先优势,重点深入推进“互联网+”行动,推动更多新型文化业态发展壮大,进一步地提高文创产品的供给,抢占产业制高点。
以台湾为借鉴,首先,鼓励民众积极参与,走在台湾的大街小巷,创意设计的作品随处可见。其次,深挖当地的文化内容,开发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IP,例如电音三太子、霹雳布袋戏等风靡全台。再次,在塑造公共空间时,用创意说出独特的城市故事,譬如台北的桃园机场,设置了台北大运会、台湾布袋戏、客家文化等多个文化展示分区,让旅客在候机时也感受到台湾的特色文化和文创氛围。
(三)历史建筑及文创园区的活化利用程度较低
广州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近代革命的发源地,历史文化遗存丰富。这里不仅有西汉南越王官署遗址,黄埔古港、十三行遗址、南海神庙等古代遗址,还有沙面建筑群、西关大屋、石室圣心大教堂、陈家祠、镇海楼等近现代优秀建筑群,同时还有工业时期的旧厂房改造而成的文创园区近220多个,如太古仓创意园、1850创意园、珠江·琶醍啤酒文化创意艺术区等。
这些历史建筑和文创园区在文化传播方面的利用程度不高,各历史建筑大多是用作自身的历史展览,各文创园区也只是改造后作为办公用地加以出租,并没有将其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或者是文化创造的平台发挥作用。
以香港为借鉴,香港近年来推行了“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通过合理利用建筑遗产,对其进行改建形成新的文化地标及经济载体,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活力,位于石硖尾工厂大厦的香港赛马会创意艺术中心,香港美荷楼青年宿舍(至今唯一保留的第一批公屋)、香港大澳文物酒店(旧大澳警署)等都是改造成功案例,包括中环荷里活道元创方已成为香港的“文创地标”,可以说采取倡导扶持、资助项目、活化旧建筑老街区等方法促进了文创在香港地区进一步焕发活力。
(四)文创产品开发试点单位运营效果有待提高
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拥有各类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纪念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各种形式的文化资源单位。根据《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若干意见》(国办发〔2016〕36号),依托文化文物单位馆藏文化资源,开发各类文化创意产品,推动文化资源与现代生产生活相融合,既传播文化,又发展产业,增加效益,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广州市组织两家单位,西汉南越王博物馆(以下简称南越王博物馆)以及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以下简称儿童图书馆)进行了文创产品开发试点。据不完全统计,南越王博物馆2017年度开发文创产品9种25款,产品分布为生活用品、文具、纺织品;儿童图书馆开发文创产品10重,并积极加入各大联盟平台对产品加以销售。在开发文创产品时,南越王博物馆主要与公司建立合作关系,由博物馆提供文物资源,进行设计,企业加以生产和销售。但因政策限制,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不能开办经营性企业,试点单位相关人员也不能兼职到企业从事文创产品的开发经营活动,对试点单位人员的绩效奖励等政策也未有专门的倾斜。因此开发水平较低,距离大规模生产、销售有较大的距离。
以台湾为借鉴,近年台北故宫推出了2400多种的文创产品,年收入达到8亿新台币,已经成为其主要的收入来源。其开发分为两种模式,一是授权开发,故宫博物院将其文物所具有的文化资源授权给文创产品相关公司,其产品属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品牌下,台北故宫博物院收取其授权费并接受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监管。二是合作开发,即台北故宫博物院与企业展开品牌的合作,从而有利于合作双方进军对方品牌所占有的市场。台北故宫博物院为了走进更多人的生活,乐意与人们喜爱的品牌合作,借助这些品牌把台北故宫的品牌和文化推广出去。台北故宫博物院为了吸引年轻顾客,就曾经与星巴克合作,通过图像授权的方式,与星巴克达成合作意向。双方利用彼此品牌影响力帮自己宣传,台北故宫博物院因此收获了星巴克的顾客群的关注。星巴克也抓住了这个机遇,开发了随行杯等限量版商品,商品在短短两个星期内就卖光了。
二、提升我市文创产业水平的建议
(一)整体布局、顶层设计,将广州打造成国际性文化产业枢纽城市
尽快出台并落实《关于加快广州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政策,聚焦影视、演艺、动漫游戏、网络文化、艺术品交易、出版、创意设计、文化装备等产业板块,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和杠杆作用、合理减轻企业税费负担、加强建设用地保障、强化人才队伍支撑,多方位保障文创产业发展。
(二)资源互补,加大跨地区文创产业合作力度
随着《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在香港的正式签署,粤港澳大湾区正迎来历史性的机遇,穗港台的文化创意产业也迎来了合作共赢、资源互补的发展新契机。健全三地的文创合作机制,加强文创产业融合发展,就三地的文创交流形成制度化的安排,定期举办研讨会或者博览会,增进了解,取长补短,是广州深化文创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三)营造创意的社会氛围,扩大本土文创产品供给
在全市范围内,着力营造创意的社会氛围。从博物馆、旅游景区、学校、社区公共环境再到城市景观,让创意设计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培养市民对创意的价值认同和鉴赏力。整合政府和民间的力量,在城市建设方面注入更多的设计元素,结合衣食住行各个方面,深耕本土文化,挖掘广州是岭南文化中心地、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中国近现代革命策源地、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名片财富,充分利用广州拥有107项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资源优势,开发更多具有广州文化气息的原创作品,提高本土文创产品的供给。
(四)进一步活化文化建筑和场所的利用
充分利用广州拥有大量近代历史建筑和文创园区的资源优势,通过对历史建筑的合理宣传与利用,提高公众对建筑遗产的关注度,增加建筑历史符号的曝光度,并因地制宜引入契合场所主题的多元文创业态,形成有机的文创生态,使得过去的旧建筑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提升建筑对于大众的文化教育功能。对于文创园区,根据园区的不同属性,鼓励文创园区与外部机构联合举办各类的文艺展览、沙龙及艺术表演等等,为周边的学校、社区提供文化艺术欣赏。政府相关部门应该提供相应的信息渠道与便利,使得全市220多个文创园区不仅仅是企业办公的场所,更是各类文化艺术、思想创意碰撞交流的城市节点。
(五)出台指引,开放更多的试点单位参与文创产品开发
协调相关单位,出台进一步指引,理顺博物馆等作为文创试点单位面临的制度性难题,积极地在开发模式、收入分配和激励机制等方面进行探索。进一步开放文创产品开发试点的单位数量,让更多的机构参与进来,先做大文创产品的供给规模;鼓励文创产品开发试点单位与高校、知名企业合作,通过举办命题创意大赛提高创意质量,通过与知名企业进行合作开发,达到迅速地进入该品牌的客群市场,扩大市场认可度与销量。对于文创产品的销售利润,政府部门应该出台指引,成立相应的资金池,可用于文创人才的培养、激励,也可以用于文创的研发,将文创事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发言人:戴俊杰广州市台湾同胞联谊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