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
内容摘要:根据我市区块链产业协会统计,广州区块链企业已至103家,与实体经济结合更密切,涉及应用领域较分散。黄埔开发区于2017年11月率先出台了《促进区块链产业发展办法》属省内首个专项产业扶持政策;截止目前,区块链技术最大的应用场景仍是金融领域。存在问题主要包括激励政策还不够完善,支持力度不足;产业创新能力有待提升;产业人才严重短缺;引发群体事件的风险仍应警惕。下一步,建议加强顶层设计,因地治宜制定发展规划;加强支持力度,整合力量参与标准制订;推进应用试点,开展示范推广;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加强知识普及和宣传引导。
一、区块链技术及产业发展简述
区块链(Blockchain)是采用去中心化的方式,以密码学和共识机制保证交易信息的不可篡改和不可伪造性,提供了一种在不可信网络中进行价值传递和交换的可信机制。其应用的深远意义在于:
一是区块链技术应用对传统产业有着颠覆性、根本性影响。区块链技术本身虽不具有创新和变革的鲜明时代特征,但其不同以往新技术的优势在于:引入通证经济使其易于渗透、融合到多个行业,重塑原产业结构,催生出新业态、新产业。在实体经济领域,区块链赋予了传统产业新动能;在网络经济领域,其“去中心化”特点产生的社会效应不可估量。可以说,在不远的将来,有网上交易就有区块链技术的介入;区块链技术将成为改变网络交易方式的“黑天鹅”。当然,在发展初期,区块链也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其技术演进尚需较长的时间,产业应用的纵深尚不清晰。
二是区块链产业发展热度持续增加。乐观地看,区块链未来三年将在实体经济中广泛落地,成为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支撑。我国区块链相关产业发展提速明显,据工信部赛迪区块链研究院统计,2018年上半年,我国区块链领域融资额约107亿,较2017年同期同比增长率达1426%(图1);投融资事件数量达到205件,预计今年区块链领域的投资又将迎来一个高峰(图2);从投融资轮次分布来看,初创期投资轮次(B轮以前)占比超过95%,显示出专业投资人对产业盈利有较好的预期;从新成立公司分布角度分析,技术融合和拓展应用类公司增长明显,截至今年第一季度,金融行业达到86家,实体经济达到109家,其中,区块链解决方案、底层平台领域的相关公司数量均在40家以上。
图1.区块链行业年度投融资频次及增长率统计
图2.区块链企业年度投融资增长率统计
三是区块链协助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释放新动能。据今年初统计,全球已有24个国家正在投资区块链技术,80%的银行已启动区块链项目,全球90多个中央银行加入区块链讨论。在过去三年里,区块链的全球风险投资超过14亿美元,产生超过2500项专利技术。IBM、微软正打造统一的企业级BaaS(BlockchainasaService),创建行业标准库,在制造业、银行保险、物联网、政府等多领域展开应用创新;在国内,井通、布比、太一云均提出基于区块链的新型供应链解决方案,采用智能合约控制从订单、装运、发票到最后付款全过程,实现商品流与资金流同步,保证供应链的安全与可视。
二、广州区块链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一)我市区块链产业基本情况
综合《2018年中国区块链产业白皮书》(简称:《白皮书》)和赛迪区块链研究所的统计,截至2018年上半年,全国共有460家区块链创业公司,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浙江四地。其中,北京有175家公司,占38%,处于绝对的领先地位;其后是上海(95家公司,占比21%)、广东(71家公司,占比16%)、浙江(36家公司、占比8%);从全国区块链创业活跃度城市排名来看,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稳居前四,四城市占全国公司的比例达78%。
《白皮书》统计广州区块链企业为15家,该数据有较大争议(据称是以主营地在广州、主营业务是区块链来核算),而根据我市区块链产业协会的同期统计,广州区块链企业已至103家。综合发展情况,我市有如下特点:
1. 在政策激励上,我市黄埔开发区于2017年11月率先出台了《促进区块链产业发展办法》(简称:“区块链10条”),属省内首个专项产业扶持政策。
2. 在企业引进和培育上,黄埔开发区设立了区块链的产业创新基地,集中引进一批重点单位,指导成立市区块链产业协会,开展技术培训教育,构建“一基地四平台”的区块链产业布局。
3. 在企业数量和结构上,截止目前,区块链技术最大的应用场景仍是金融领域,产业发展与城市金融功能有正相关关系;在广深对比中,这个特点显现无遗。深圳区块链企业有56家,主要集中于金融领域创新应用,体量较大;而广州的103家区块链企业与实体经济结合更密切,涉及应用领域较分散(如表3),较大的应用领域如唯品会的“链享+”电子商务溯源平台、智链通与墨客的区块链智慧物流共享云、布比科技的供应链金融等。
表3.广州地区区块链企业所属行业类别分布表
(二)存在问题
1.激励政策还不够完善,支持力度不足。我市黄埔开发区“区块链10条”作为区块链产业专项扶持政策,虽有先行之利,但制度探索性质较明显,开放度、精细度仍显不足,表现在产业发展重点指导不清晰,没有分类指导;倾向扶持、培养成长型企业,对初创型企业支持力度偏小(实缴注资超过200万,按10%补贴,且总额不超过100万),导致这些企业获得实际支持的门槛太高,相较杭州(最高600万元研发补助,还有云服务、创新券补助等)等城市的政策而言,普惠性和扶持力度均显不足。
2.产业创新能力有待提升。区块链技术本身尚在快速演进中,远未成熟,还面临诸如效率、安全和可扩展等质量问题。这既是广州业界的情况,也是全国的通症,也是创业公司“乱中取胜”的机遇所在。比较其他城市的发展现状而言,我市有关业内的底层技术创新还乏善可陈,多数应用解决方案尚处于研制或探索试用阶段,鲜有与业务深度融合的成功案例,行业应用层次普遍偏低;在借鉴优秀开源项目、强化算法、提升算力、功能开发方面的产业应用方面存在差距拉大的趋势。
3.产业人才严重短缺。区块链作为一种新技术模式,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相比,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市区块链技术人才和业内领军人才都比较匮乏,高端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更是短缺,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快速发展。
4.引发群体事件的风险仍应警惕。国内规范ICO(首次币发行,即代币)后,个别企业利用公众对区块链技术的信息差,恶意炒作概念,发行虚拟代币,煽动群众跟投,有可能形成非法集资,引发群体事件,造成极不利的社会影响。
三、发展建议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因地治宜制定发展规划。把区块链产业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结合本地区实体经济企业数量庞大、门类齐全、技术实力深厚的优势和特点,鼓励区块链应用向物联网、人工智能、供应链管理、防伪溯源、培训教育等实体经济领域延伸扩展;加强动态研究,视情况推动场景开放,推动形成第三方评价机制;完善市场与监管部门的分工,建立健全有关行业监管机制,形成张驰有度、宽严适中的区块链行业制度规范,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是加强支持力度,整合力量参与标准制订。支持我市与区块链技术关联紧密的领军行业,如工业、游戏行业等开展区块链全业态、全生态(包括硬件、研发、社区、人才培训、上链服务、运营等)的融合发展,尤其应当在无币区块链,推广特定的应用场景等较空白的发展领域加大支持力度,对相关单位给予资金、政策的扶持。借鉴北京、杭州的区块链支持政策,建议:
1. 扶持无币区块链技术在政务、民生、商业多领域探索应用。市、区结合本地域情况,给予无币区块链更多优惠政策倾斜,出台政府牵头、民间跟进的金融支持体系,吸引民间资本集聚,分散投资风险,共享投资收益,引导企业的创新方向。
2. 组织省内专家力量,以参与全国团体技术标准为切入点,推动技术研制和应用各方达成技术概念、行业标准、应用前景等方面的共识,形成符合本地区发展特点的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定期撰写发布《区块链技术发展白皮书》。
3. 依托第三方机构,及时甄别区块链产品真伪,辨识不同模式代币,加强针对性的监管,坚决打击违法犯罪,防范系统性风险,引导创新模式服务于实体经济。
三是推进应用试点,开展示范推广。支持利用区块链技术建立的数据流动机制,在确认其可靠性基础上,推进多平台的数据汇聚和统一管理,助推跨行业、跨领域融合;鼓励供应链管理、产品追溯防伪、网络协同制造领域先行先试,推动产业纵深发展;开展纵向技术联合,提升验证测试、评估监管水平;定期总结实践经验,树立典型,示范推广。
四是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支持本地区科研机构、高校的区块链技术探索研究,鼓励成立专业院系,培养专业人才;举办高规格的区块链“赛”“展”,搭建平台,集聚国内外区块链产业领军企业、优秀团队和高端人才,打造国际化区块链产业创新中心。
五是加强知识普及和宣传引导。在新兴科技领域,“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同等重要”尤其明显,因此,要加大科普宣传力度,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社会组织,面向传统企业和相关公众普及区块链知识,开展技术培训,引导社会各界正确认识新技术、接受新技术、应用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