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2019年01月14日 星期一
热烈祝贺政协第十三届广州市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隆重召开
当前位置: 政协首页 > 政协第十三届广州市委员会第三次会议 > 大会发言>引导社会力量助力国有博物馆运营 向群...
引导社会力量助力国有博物馆运营 向群众提供优质公共文化服务
   
发布时间:2019-01-15

广州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

  内容摘要:广州的博物馆事业近年来得到长足发展,但国有博物馆在社会力量参与运营等方面还不很理想:一是尚未形成社会力量多元参与的机制;二是藏品来源单一,民间捐赠较少;三是文创产品水准有待提升,社会参与度不高。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多种方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国有博物馆建设;二是借助社会力量提升国有博物馆的社会服务能力;三是利用社会力量搭建国有博物馆传播平台、开发优质文创产品。

  一、现状和存在问题

  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实物的场所,是一个不追求营利的、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永久性机构,为研究、教育和欣赏的目的,对人类和人类环境的见证物进行搜集、保存、研究、传播和展览。可以说,博物馆是广州的公共文化服务之窗,其中的国有博物馆是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主要方式,是广州构建和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中坚力量。

  广州地区共有博物馆、纪念馆61家,其中国有馆50家、非国有馆11家。近年来,中宣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等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对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予以支持。2017年,广州市出台了《广州市博物馆规定》,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民等社会力量依法设立体现行业特色、地域文化、民族或者民俗特点的博物馆。随着鼓励政策的逐步实施,广州的博物馆事业得到长足发展,社会力量参与广州文博事业的热情不断高涨。但我市的国有博物馆在社会力量参与运营等方面还不很理想,有待进一步提升。

  (一)尚未形成社会力量多元参与的机制

  据了解,美国绝大多数博物馆的经费主要依靠自行筹款。如:国立的史密森尼研究院年度预算中联邦政府财政拨款和项目经费只占2/3,私立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年度预算中85%的经费需自筹。目前广州的国有博物馆运营经费几乎全部来自财政投入,长期依赖输血导致自身造血能力不足。

  (二)藏品来源单一,民间捐赠较少

  由于体制制约,广州国有博物馆藏品的来源主要还是考古发现、社会征集、涉案罚没等,社会捐赠较少,影响发展。

  (三)文创产品水准有待提升,社会参与度不高

  广州国有博物馆的文创产品研发投入和创意水平极其有限,社会参与度不高,远没有达到像故宫文创那样的影响力。

  二、几点建议

  (一)多种方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国有博物馆建设

  藏品是博物馆的灵魂与基石,《广州市博物馆规定》鼓励自然人、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通过捐赠资金、藏品、设备、设施等财产,或者出借藏品、开办展览、举办宣传教育活动等方式支持博物馆事业发展。鼓励自然人、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依法设立博物馆发展社会基金,或者向博物馆发展社会基金进行捐赠。但目前效果并不理想。建议对企业或个人向国有博物馆的藏品捐赠制定相应的优惠税收政策,并形成科学的价值评定机制和荣誉激励机制,由政府予以表彰奖励。国有博物馆可参照上海博物馆的做法,通过设立荣誉馆员、馆舍冠名等方式鼓励社会力量捐赠藏品。

  (二)借助社会力量提升国有博物馆的社会服务能力

  社会力量参与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发展趋势之一。中办、国办印发的《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明确规定:“坚持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体制和工作格局,形成推动文化建设的强大合力。”我市的国有博物馆基本属于全额拨款或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因固有的传统思维,社会服务意识不够强,亟需转变工作思路,可考虑借助社会力量,以传播和服务为视角重新认识博物馆的定位、功能、使命,向群众提供更为优质的社会服务。如:很多国有博物馆没有能力为聘用的讲解员提供可观的收入、完善其奖励机制导致讲解员力量不足,可以探索利用与企业、社会的合作,引入社会资本,提高讲解员的待遇,或者实行购买讲解服务。建议在不改变博物馆国有性质的前提下,通过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助力国有博物馆开展运营,提升其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探索博物馆与文博企业合作的新路子。

  (三)利用社会力量搭建国有博物馆传播平台、开发优质文创产品

  新时代要求博物馆必须确立以知识文化传播和公共服务为经营目标的新理念,我市国有博物馆的藏品较为丰富,但有创意形成品牌的文创产品不多,远未形成体系。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文化和文物资源,对接社会机构,搭建更宽广的合作和交流平台,帮助博物馆进行文创产品的研发、经营,实现文博资源的有效利用。可通过社会力量的介入,在网络、移动终端、新媒体和融媒体、电视、报刊、各类公共场所设施等方面搭建传播平台,将文博资讯发送到广大人民群众和其他需求方手里,使博物馆的传播和服务成为现代人熟悉的社会生活方式、文化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