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届三次会议提案征集 |
|||
标 题 | 关于优化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布局,营造广州共治共享社会格局的建议 | ||
提案者 | 民盟广州市委员会 | ||
情况分析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社区工作要为居民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社区公共设施规划布局直接关系社会共享共治共建格局的优化。2014年1月,广州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设置标准(修订)出台;2015年11月,广州市城乡规划技术规定发布;2016年12月,广州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管理办法印发;2018年4月,为打造社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市编研中心成立了众智成城•广州社区规划师志愿团队,并先后启动幸福社区、容貌示范社区的创建工作。近年来,广州社区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但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现状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还有一定差距。 一、现状与问题 1、社区类型和发展程度不同造成公共服务设施分布不均 2、规划、建设、管理不到位导致设施配置不足 3、缺乏适宜的政策和精细化的管理导致设施利用率不足 |
||
具体建议 |
借鉴上海浦东新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建设的成功经验,结合广州实际情况和目前已开展的相关工作,建议: (1)对接《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2018中关于“十五分钟生活圈居住区”的相关要求,以社区为单位,按照城市化地区、城镇化拓展区、远郊地区的空间分类配置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形成“15分钟服务圈”。其中:城市化地区,15分钟为步行可达距离;城镇化拓展区,15分钟为以步行/骑行可达距离相结合;远郊地区:15分钟主要为骑行可达距离。按照“15分钟服务圈”,重点聚焦教育、医疗卫生、养老、文化、体育等5类服务设施。 关注服务人口数量及结构、15分钟服务半径、实际需要的设施类型以及设施建设运营模式的多样性、灵活性,共享共建,参考国内外先进经验,确保标准设置的前瞻性、先进性,构建一套新的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标准,形成一张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化清单,内容上较现有标准更丰富、数量上较现有配置更充沛、布局上较现有标准更精准,并在全市各相关单位或部门内形成统一共识。 2、构建信息平台,强化设施可持续性 搭建包括全市各街镇人口特征、居(村)委空间位置、公共服务设施信息在内的信息平台框架,并实施现状数据导入。以居委小区为主要依据,识别服务核心区,进行地理定位。依据“15分钟服务圈”定义和内涵,结合实际路网,模拟出行覆盖范围,以15分钟慢行对社区服务范围进行框定。按照“15分钟服务圈”设施配置及标准清单,分析居(村)委、街镇乃至全市公共服务设施“15分钟服务圈”的达标及缺口情况,并做数据输出和可视化呈现。后期还可灵活接入其他功能模块,开放接口,实现开放多元数据导入,创建复合的数据资源共享平台。 3、明确操作路径,布局一批可落地设施 以“15分钟服务圈”设施配置及标准清单为基础,以信息化平台为工具,对标检测各街镇及居村委设施配置现状达标情况,分析缺口数量和空间点位。同步衔接相关单位或部门,制定行动方案并组织实施,进行动态跟踪和定期评估,协同推进“15分钟服务圈”布局落地。一方面,与市国规委对接,叠加规划和土地要素,通过城市更新、商业地块出让附加条件、新一轮规划修编等途径,将各街镇分析结果在规划层面予以落实;另一方面,与各街镇对接,从发展诉求、方案对策、行动组织等方面人手,充分了解基层社区实际需求,充分发挥基层政府及社区的力量,提高“15分钟服务圈”布局工作的有效性。 通过“三个一批”,全面推进社会事业“15分钟服务圈”构建。规划完善一批,在可通过规划途径解决的区域,明确新增建设项目清单。盘活存量使用一批,特别是无需独立占地的设施,可通过街镇存量闲置建筑盘整,实现设施缺口补点。家门口服务体系补缺一批,将社区缺失的公共服务功能集中配置于住宅小区的配套服务设施中,打造家门口服务站。 4、推动设施共享利用,提升公服设施服务能力 (1)鼓励既有设施“开放共享”与设施兼容。一是制定相关政策,促进设施资源的共享,对于已经建成的机关大院、企事业单位、校区,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应逐步向社会开放共享公共活动空间、绿地、体育场馆、停车等设施,同时,建立奖励机制和财政补贴政策充分调动社区单位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二是在规划编制中应鼓励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适度的兼容,以提高设施的复合利用率,尤其应考虑在公园绿地中兼容适量的体育设施用地、在高架桥下利用空余空间兼容文体设施。
|
14
2019年01月14日 星期一
热烈祝贺政协第十三届广州市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隆重召开
关于优化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布局,营造广州共治共享社会格局的建议
发布时间:2019-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