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祝贺政协第十三届广州市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隆重召开
关于引导民营经济助推我市乡村振兴的建议
发布时间:2019-01-16
十三届三次会议提案征集
|
标 题 |
关于引导民营经济助推我市乡村振兴的建议 |
提案者 |
九三学社广州市委员会 |
情况分析 |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广州市在乡村建设中,通过精准扶贫和美丽乡村、北部山区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等一系列工作,激活乡村地区发展动力,促进农村设施完善,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广州市1144个行政村,其中北部山区花都、增城和从化三区,共526个远郊村,占比60.7%,而增城区作为广州市副中心共有207个远郊村,占北部山区的39.4%,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区域之一,打造具有“广州特色”的美丽乡村,急需解决一些制约乡村发展的问题:
一、串点成线、城乡融合不足
由于过去村庄规划没有系统实施,乡村的房屋修建和基础设施建设存在较大的随意性,乡村的乡土气息、自然氛围日渐淡薄;一些偏远村庄可进入性差,交通不便,周边基础设施不完善。一些村庄之间道路交通联系不紧密、资源整合不充分、不共享,还未真正“串点成线”,未形成集群态势,村与村之间缺乏整体系统性和联动性,尚未有效发挥集聚效应。
二、文脉传承、特色发展不足
2017年增城区全年接待游客约2615.8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07.91亿元(人均消费约412元)。外在亮点不多,建筑风格千篇一律,开发层次较低,未能做到特色开发;内涵延伸不足,乡村背后的文化基因没有充分挖掘,特别是一些旅游项目品位还不够高、生命周期较短,“一日游”居多,游客的参与感、互动感、体验感、忠实度不强,影响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中南部和北部发展情况和资源禀赋差异较大,但多个生态旅游定位却呈现“标准化”,几乎都聚焦在“农业观光、人文游览、休闲度假、生态养生、创意农业”这几个方面。游客的旅游体验项目也基本一致,主要都是游山玩水、绿道骑行、农耕种植、采摘果蔬等常规项目,难以形成体验黏性。
三、产业单一,现代农业、生态旅游业等产业体系薄弱
2017年增城区农业总产值约49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GDP)4.58%。目前,具有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2个,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1家,农产品特色店16家,家庭农场33家。北部产业用地主要为宅基地、园地、农田等,用于发展度假酒店、民宿、户外拓展、种植和养殖等业态;南部产业用地主要为村办工业用地和留用地,用于发展工业、长租公寓等业态。但都未形成较大的品牌,精品民宿和农业高附加产品较少,民营企业与村经济组织的合作模式基本以租赁用地为主。
四、高精尖产业项目占比较低
产业项目投入以劳动密集型为主,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项目占比不足,科技进步在乡村振兴的贡献还没有进一步显现,农业科技、资金、人才等高端要素聚集能力较弱。产业培育尚有欠缺,后续造血能力需进一步观察。
五、资金、土地指标短缺
乡村建设、管护均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绝大多数村庄没有支柱产业,农村经济特别是集体经济困难,再加上大部分农村缺乏建设用地指标,引进企业项目难以落地,发展乡村经济比较困难。乡村建设单纯依靠政府投入,缺乏可持续动力。财政资金用于农业土地流转量少,尚需后续农业用地的高效利用和管理,才能有效促进产业的引起与发展。
六、农村人居环境有待提高
村庄建设中文化、体育、娱乐等设施配套不足,农房乱建现象还比较严重,使得一些古村落、古建筑、古树木等没能得到有效保护。财政预算支持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有待提高。
|
具体建议 |
为推动我市的乡村振兴战略稳步发展,建议促进民营企业与村经济组织的合作,生态先行、传承文化、选商引资、因地制宜,推广股份制合作及土地流转信托,具体建议如下:
一、发展当前,生态先行,创建绿色广州
生态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振兴乡村首先要保护乡村原生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当前,应该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和突出乡村环境优势——更少的污染、清新的空气、干净的自然水源和远离城市的喧嚣,与城区错位发展,形成互补。建议引导民营企业进驻北部山区,带动当地居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发展当地生态资源旅游开发,发展农村电商。
二、传承文化,振兴传统,塑造文化广州
文化是发展的持久推动力,传统文化是乡村独特的历史印记,是乡村发展的软实力。振兴乡村,可以利用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弘扬传统技艺和文化,凸显地方文化特色,促进相关产业跟随,逐步形成产业集聚。建议民营企业的发展和定位结合乡村文化建设,进一步挖掘和宣传广府文化。
三、选商引资,政策支持,发展活力广州
引导民营经济进入乡村是发展的必然趋势。选择性地引进和发展适合自身的产业和资本,既可以最大化突出各自特色,形成优势互补、起到“1+1>2”的效果,也能够避免“一窝蜂”式的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的情形。加大乡村招商引资力度,按照一定的标准统一招商,立足当地民情,对契合当地发展特色的民营企业给予平台和政策支持。
四、因地制宜,稳步发展,展现特色广州
因地制宜,以人为本是稳步发展的源动力。发展开创性的家庭农场集群模式,打造民营企业与村经济组织合作平台,建立一套完整的合作分红机制,使得村集体、旅游公司、家庭农场主和村民都能从中获得相应的收益,调动各方积极性。建议先从乡村集体资源着手,深入研究利用农村集体土地、水库、集体房屋、农作物等资源参与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同步开展农村建设用地整合利用工作,最终实现乡村产业发展,农村、农民、企业三方共赢。
五、推广股份制合作和土地流转信托模式,打造新型广州
1.推动集体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和农宅股份合作多种股份合作方式,组织成立股份合作经济组织,将民营资金流与村原有的资源相结合,实现“资产变股权、村民当股东”,从现代农业、扶贫开发、山区开发和美丽乡村建设等多领域,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和成员增收。
2.引入金融工具——土地流转信托,将农用地的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以及宅基地使用权等农村土地使用权作为信托财产,委托给信托公司进行经营管理,并实现土地受益权的标准化和凭证化,农民凭证定期领取收益,使得土地在流动、运营、增值的过程中实现三权分离,有利于加速农村人口流动,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并有利于维护农民权益。
3.政策支持信托凭证可进一步用作抵押。农户通过持有的土地经营权在信托计划中占有一定的份额,信托公司向其发行信托凭证,代替农户管理土地。在信托流转土地的规模足够大、效益足够好而且稳定的情况下,农户可以使用信托凭证进行抵押贷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