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2019年01月14日 星期一
热烈祝贺政协第十三届广州市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隆重召开
当前位置: 政协首页 > 政协第十三届广州市委员会第三次会议 > 十三届三次会议征集提案精选>关于多管齐下从战略高度上解决老年健康...
关于多管齐下从战略高度上解决老年健康照护与管理人才的瓶颈问题的建议
   
发布时间:2019-01-16
  

十三次会议提案征集

标 题  关于多管齐下从战略高度上解决老年健康照护与管理人才的瓶颈问题的建议
提案者  九三学社广州市委员会
情况分析

   截至2017年底,广州市户籍老年人口达161万,占户籍总人口的18%。据流行病学数据测算,失能、半失能、失智老年人总数约40万左右,其中12万需要专业养老照护,另外28万则需要在家政服务支持下开展日常生活。老年健康照护与护理(俗称养老)服务业本质是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业,养老人才队伍不足、质量不高已经成为阻碍养老服务业发展的瓶颈。
 一、养老人才问题涉及的行政管理部门分散,战略缺乏顶层设计。教育、民政、人社、卫健等部门的养老人才政策不协调甚至自相矛盾,养老人才在教育、培训、使用、晋升、奖励、引进等一系列问题上缺乏顶层设计已成为阻碍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核心问题。
 二、一线养老护理员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养老护理人才教育培训体系缺失。养老护理人员缺口大,据市民政局测算,广州市需要养老护理员2万人,目前仅约9千人,缺口高达55%。护理的专业水平不足。社我市数十年累积鉴定持证养老护理员仅3836名,其中仍在穗从业的估计不足75%。
 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严重滞后。区居家养老没有得到关注,缺乏对社区居家养老的政策支持,缺乏对社区居家养老明确的政策支持,基层大量闲散人力资源未充分就业,大量乐于投身社区养老公益服务的年轻人没有充分利用。
 四、医养结合难以落实,老年病科、康复科医护专业人员严重不足,教育及医疗资源对养老的关注不够。医养结合难以落实。老年病科、康复科医护专业人员严重不足、利用不足。教育及医疗资源对养老的关注不够。
 五、高新科技应用于养老行业缺乏政策支持,养老行业科技助老意识缺乏。养老服务行业普遍对养老产业的科技创新发展趋势认识不足、意识不到位,造成养老智能科技产品应用于养老服务产业并产生的实效的少之又少,相关创新企业发展举步维艰。

具体建议

  一、完善顶层设计,加强统筹协调,制定中长期养老人才工作规划和激励政策
 由市级领导牵头做实老龄工作委员会在养老政策顶层设计和决策中枢职能,明确各部门职责范围,协调各部门工作,加强老龄工作的统筹协调,打破目前民政、卫生、人社、残联等部门割裂分散的养老局面。完善养老人才顶层设计,加强老龄研究,为应对未来持续的老龄化社会做好包括养老人才教育、培训、使用、晋升、奖励、引进等一系列问题上综合性养老人才战略规划,并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
 二、建立以学校教育、在岗培训、人才引进为三大支柱的健康照护专业人才倍增计划
 1、通过学校教育、定点培养等方式,扩大教育系统对养老人才的产出。接轨国际通用术语,将养老服务更名为“老年健康照护与管理”。将老年健康照护与管理专业纳入我市中等职业教育城市扶持专业,鼓励青年人群进入“朝阳行业”。依托广州医疗高等院校未雨绸缪,增设本科老年医学及护理专业,以应对今后越来越大的需求。积极转移引进具备养老护理技能的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劳动力,与上述地区地市的职业技术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合作,开展定向招生、培养、就业,向就读学生提供资助,向开设相关课程的学院提供技术协助。
 2、建设健康照护培训基地。依托市属医院的老年病科、医养结合机构、职业技能培训鉴定机构、管理水平较高的养老机构建立养老护理员培训基地。建立从业人员在岗培训机制,通过行业协会认证、管理,实行从业准入认证、技术技能认证相结合的从业人员持续培训教育体系。还有建立养老稀缺人才引进制度。将养老服务人才、特别是养老服务业的中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列入稀缺人才清单,对在穗从事养老服务业的人员提供资金、住房、子女就读、社保方面的人才引进优惠政策。
 3、建立广州市统一的养老人才培训、认证和登记体系。根据广州市养老照护服务的实际需求(参照广州市居家养老服务项目清单、长期照护保险的支付项目清单等)、参考上海、香港和国际经验,制定全市统一的健康照护培训课程体系及配套的执业资格认证体系,由行业协会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承担培训、认证、管理方面的职能。结合市本的养老人才培训和认证体系,建立健康照护人才梯队,打通健康护照职业技能证书与护士学历教育的衔接方法。研究落实广州养老护理员资质和香港、澳门互认机制,推动大湾区养老人才资源整合。
 完善健康照护从业人员登记、养老服务就业和岗位补贴制度和一线护理人员最低薪酬制度,建立优秀健康照护人员的评选和奖励机制,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制度。
 三、完善社区居家照顾公共服务体系,设立健康照护人力资源工作站,建立以家属照顾者、长者义工为主的社区“准健康照护员”后备队伍
 完善为居家养老的失能失智老年人建立“托底型”的公共服务系统。提升现有服务的覆盖率、使用率和专业水平。购买服务时应明确要求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具有医养结合服务能力、配备专业人员。扩大“家庭病床”病种和报销项目,加快推动“护理站”、“长护险”工作。探索实施“义工银行”互帮互助的社区养老模式。
 依托市、区、街、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建立的健康照护人力资源工作站及基层分站,负责组织登记辖区内照顾失能老人的亲属照顾者、社区热心低龄老年义工、社区无业居民等纳入“后备健康照护员”教育培训范围,结合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养老服务机构开展各类健康卫生宣教服务,为照顾者提供照护技术支持和心理支援。在街道社区巡回举办“社区健康照护员免费培训班”,聘请养老照护专家通过网络、媒体讲授专业理论课,由富有临床经验的护理师资和车载培训教具设备组建技能实习操作流动基地,巡回深入各社区进行现场教学。经考核的非正式照顾者颁发证书,备案为社区“准健康照护员”,作为基层养老人才队伍储备。
 四、大力发展科技助老,引导科技创新创业企业投入养老服务行业,以新型科技产品、技术、服务提升养老服务效率
 依托科技创新委的科技创新基金和民政的福利彩票公益金设立“科技助老创新基金”和“科技助老推广基金”促进科技助老应用开发和推广工作。专项支持对助老科技的开发、应用,重点研发针对需要生活协助老年人的家居安全监控、身体指数监控、生活协助方面的科技产品。支持社会组织企业等在老年人群体中推广应用职能养老设备。培育新一代老年人的数码能力,设立养老机构科技助老示范项目,提升行业从业人员的科技素养,引导示范项目在服务中使用高新科技产品和技术,促进养老服务业的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