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培育壮大我市(准)独角兽企业的建议
发布时间:2019-01-16
十三届三次会议提案征集
|
标 题 |
关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培育壮大我市(准)独角兽企业的建议 |
提案者 |
民革广州市委员会 |
情况分析 |
一、广州独角兽企业发展现状与差距
近年来,广州科技创新与高新技术产业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经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实现爆发式增长,但是精英标杆独角兽企业成长却相对缓慢,与国内先进城市相比存在明显差距,主要表现为:
(一)数量少
根据《2017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评选出的164家独角兽名单,广州仅有3家,排中国城市第7位。根据《2017胡润大中华区独角兽指数》发布,广州同样只有3家,而根据全球知名风投调研机构CBInsights公布的全球科技创业公司“独角兽”榜单,广州上榜数量仅为2家,显示出独角兽企业在广州的严重缺位。
(二)估值低
根据《2017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广州上榜的三家独角兽企业平均估值仅11.87亿美元,分别排名第65位、104位、107位。从总估值来看,广州为35.6亿美元,仅相当北京的1.29%、上海的3.47%、杭州的2.51%和深圳的6.73%,而且广州尚没有一家估值超过100亿美元的超级独角兽企业,充分表明广州独角兽企业估值偏低。
(三)成长慢
根据《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显示,广州2016年上榜的两家独角兽企业——要出发和360健康,估值分别为10.60亿美元和10亿美元,在2017年的估值并没有增长,仍保持原有水平。这表明估值成长也较为缓慢。
(四)分布传统
我市独角兽企业在新兴产业和技术前沿领域企业较少,如在广州所拥有的12家(准)独角兽企业中,符合证监会生物科技、云计算、人工智能、高端制造等四大进入绿色通道行业的只有3家,其余9家主要分布于相对传统领域,而在估值普遍较高的互联网金融、云计算、新媒体等领域,广州尚无一家企业入榜。
二、广州独角兽企业发展缓慢、相对落后的原因分析
(一)缺乏大型平台式头部企业
2017年,我国依托大型平台型头部企业孵化或投资产生的独角兽企业约占全国总数的50%。阿里巴巴、腾讯、中国平安、小米、百度等重要头部企业孵化出的独角兽企业有着明显的地域性,大多为近距离发展。广州本土知名创新型巨头企业相对偏少,尤其缺乏大型创新型平台企业,这是造成我市独角兽企业数量偏少的首要原因。
(二)科技金融欠发达,风投创投机构及天使基金偏少
与北上广深相比,我市风投创投机构数及其资本规模小,机构集聚度也较低,难以形成企业成长的创投生态圈,我市现有金融机构在参与天使轮投资时普遍表现谨慎保守,挖掘、培育准独角兽企业的能力总体不足。此外,我市政府产业引导基金规模仍然较小,引导支持力度不足。
(三)优质产业载体平台供给不足
2017年,全国独角兽企业中75%的企业是在国家高新区内成长和发展起来的。比较而言,广州国家高新区在全国排名相对靠后,高水平的价值创新园区尚在规划建设中,传统产业园区转型发展新兴产业所需政策创新(如产权分割、股权激励等)尚未取得实质性突破。
(四)政策导向力偏弱
迄今为止尚未推出专门针对独角兽企业培育的政策支持体系。而国内部分先进城市则推出了针对独角兽企业培育的政策操作办法,如杭州出台《杭州市独角兽企业培育工程指导意见(2018-2020年)》,武汉光谷实施互联网示范应用企业培育计划和数字经济产业专项。此外,我市在吸引风投创投机构、天使基金也缺乏必要的优惠政策。
(五)创新文化及容错机制有所欠缺
相对京、沪、深、杭等市而言,广州创新文化相对不足,急功近利的小商业文化浓厚,极端务实,讲求实利,追逐浮财,偏重短期见效。广州市也相对缺乏包容创新失败的机制。
(六)人才吸引力有所下降
广州面对近年来国内各大中城市人才大战反应迟缓,导致原有人才竞争优势被削弱。无论是在人才落户还是人才补贴方面,广州与其他城市都存在明显差距。人才吸引力不足,也是制约广州独角兽企业快速成长的重要原因之一。
|
具体建议 |
三、对策建议
(一)制定独角兽企业专项培育计划
借鉴杭州等城市的政策经验,制定广州市独角兽企业培育行动计划。实施独角兽、准独角兽、准独角兽培育企业的梯级管理与动态调整更新机制等,逐步建立“独角兽种子企业”储备库、潜在“独角兽”企业名单等,设立独角兽企业专项培育基金。做好规划,分层储备推动独角兽企业培育,建议将培育体系细分为互联网独角兽企业库、准独角兽后备军库、准独角兽示范企业库三层。
(二)加强对头部企业的扶持与引导
一是加大培育引进创新型头部企业,重点扶持具有潜力的平台型头部企业,支持平台型企业进行业务分拆,对分拆孵化的企业给予精准政策扶持。二是实施龙头企业培育计划,力争在每一个细分行业,支持一家龙头企业、打造一个研发平台、设立一支创投基金、组建一个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建设一个特色园区。引导广州本土企业与以百度、阿里、腾讯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的战略合作。
(三)完善科技金融支持体系
一是加大政府产业引导基金的杠杆支持。积极支持社会资本建立独角兽、准独角兽企业发展专项基金。扩大政府产业基金设立规模和支持力度,设立独角兽、准独角兽企业让利性股权投资的专项通道。二是拓宽潜在独角兽企业融资渠道。通过“创、投、贷、融”四大抓手集聚社会金融资源,进一步整合银行、基金、担保等各类金融资源,完善我市多层次资本市场和科技金融体系。三是充分发挥广州股权投资行业协会、广州风险投资行业协会功能作用。五是主动对接国内顶级投资机构。
(四)围绕战略新兴产业布局优化创新载体建设
以广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引领,积极对接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围绕IAB、NEM等战略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优化创新载体的建设。以广州市价值创新园区建设为契机,选取1-2个专业化配套相对完善、创新型和高成长性企业较多的产业园区予以重点支持,打造标杆准独角兽企业育成体系。鼓励园区龙头企业联合上下游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促进各类创新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与整合。支持园区承办或参加国内外专业交流活动和创新创业赛事活动。
(五)营造宽松容错的创新创业文化
广州应提高对创新创业的宽容程度,大力吸收创新创业人才,哺育早期投资的创业氛围。可考虑设立创新失败企业救济基金,对创新失败企业的人员遣散、场地退租等给予一定补贴。
(六)加大对独角兽企业的挖掘与宣传引导
建立“独角兽”企业联盟。继续组织实施2018年发现广州“独角兽”创新企业活动。进一步引导和鼓励具备优势的企业参加全国性独角兽企业榜单活动。鼓励企业家依托高校院所的科技、人才、平台等资源创新创业,共建“独角兽”成长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