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把握广州国家战略发展机遇,大力推动穗台民间交流,助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建议
发布时间:2019-01-16
十三届三次会议提案征集
|
标 题 |
关于把握广州国家战略发展机遇,大力推动穗台民间交流,助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建议 |
提案者 |
民革广州市委员会 |
情况分析 |
《关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简称“惠及台胞31条”),其中明确体现了对两岸民间交流的大力支持。近五年,广州积极推进穗台民间交流合作,取得系列成果,广州对台交流项目达2568项、16520人次,年均项目数超过500项。2017年,广州对台交流共计422项、3479人次,台方来穗交流95项、1766人次,共有79个台湾青年创新团队来广州扎根创业。但是相比较于福州、厦门等城市,广州对台工作在历史、地理、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综合优势,又是“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等国家战略规划叠加的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广州更应大力加强穗台民间交流,仍具有大力提升空间。
一、问题与分析
(一)社会资源尚未充分调动,交流渠道相对偏窄
近年来,穗台两地不少社会组织有意向参与两地的交流交往与合作,但由于两地社会组织背景参差不齐、发展程度不对等、缺乏交流对接渠道等问题,当前广州涉台的市属社会组织仅12个,区属社会组织仅10个;2017年,53个市属社会组织共登记81项涉外活动,但主要涉及香港,涉及台湾的并不多。因此,当前众多穗台民间交流活动的主要组织者、推动者仍是广州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两地丰富的社会组织资源并未得到充分调动和有效整合,未能在两地民间交流中充分发挥桥梁作用、中介作用,导致两地交流渠道不能得到有效拓宽。
此外,目前各地用于民间交流的资金有限,台方来穗交流项目在落地过程中普遍存在经费不足的问题。虽然广州市台办每年约有上千万的资金用于两地交流,但主要扶持的是“双创”科技创新项目,文化、社会、教育等其他领域交流项目的经费问题仍亟待解决。在政府资金支持力度不足的情况下,社会资本又未能调动用于支持穗台民间交流,严重阻碍了两地交流渠道和领域的拓宽。
(二)各领域交流发展不平衡,交流覆盖面相对偏小
近年来,穗台民间经贸交流占比较大,而其他各领域的交流占比较小。其他各领域的交流显著滞后于经贸交流的不平衡发展现状,不仅使得受众面相对偏窄,不利于穗台民间交流在各领域“百花齐放”,还容易导致两地交流出现偏离“认同”核心价值的“物质化”倾向,不利于两地社会融合。
此外,由于穗台民间交流渠道有限、各领域交流发展不平衡,两地民间交流覆盖的领域和人群很容易出现相对固定“老面孔”的现象,往往导致交流活动次数与人次在增加,但交流覆盖领域和规模并未显著拓宽,从而影响两地民间交流的实质效果。
(三)品牌特色打造力度不足,活动形式相对单一
目前广州仅有1个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国家级对台重点交流项目太少。这主要是由于,当前穗台民间交流绝大部分采用座谈、宴请、参观、实习等形式,小部分采用比赛形式,活动形式相对单一,同领域中各活动内容相似,且交流深度明显不足。
|
具体建议 |
(一)充分调动和整合社会资源,大力拓宽两地交流渠道
一是建议由市台办牵头、市社会组织管理局配合,对积极参与或有意向参与穗台民间交流的优秀社会组织进行广泛征集,形成《穗台民间交流社会组织培育名录》(以下简称“名录”),着力对名录上的社会组织进行扶持培育。二是建议市社会组织管理局按领域对名录上的社会组织及其交流往来的台湾地区社会组织进行分组,构建穗台民间交流分领域统筹管理体系,以便充分发挥同行同业同领域“点对点成线”的交流交往作用。三是协助台湾地区从事穗台民间交流的机构申请国家两岸交流基金项目,并设立广州市级“穗台民间交流基金项目”。四是鼓励来穗发展的台湾同胞加入广州经济、科技、文化、教育、艺术类社会组织,参加相关活动。
(二)增强需求对接与优势互补,不断扩大两地交流覆盖面
一是鼓励台资企业参与广州“一带一路”重要枢纽城市、粤港澳大湾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南沙自贸区等国家战略规划建设,搭建政策宣传平台,完善《台资企业参与广州国家战略规划建设重大项目库及案例库》,落实台资企业享受与我市企业同等政策。二是鼓励台资企业及台湾同胞的创新成果和高价值知识产权在穗转化,支持其申请广州市专利工作专项资金补助,享受我市知识产权激励政策。三是建议将台湾发展成熟的文创产业与广州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相对接,建设“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交流中心”,建成集展示、研究、传习、创作、表演、体验、交流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平台。四是建议将台湾发展成熟的现代农业、休闲农业、创意农业与广州乡村振兴战略相对接,鼓励穗台两地合作建设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工程。五是积极协助台湾同胞、台资企业和相关社团在广州参与扶贫、支教、助残、公益、社区建设等基层工作。
(三)着力打造穗台特色交流品牌,创新两地交流活动形式
一是配合广州市级“穗台民间交流基金项目”的设立,构建穗台民间交流项目分层次管理体系,对于已形成品牌效应的特色项目,如穗台校长论坛等加以巩固,对于具有发展潜力、尚未形成品牌效应的优秀项目和新锐项目,扶持其提升交流层次和活动品质。二是充分发挥广州作为国民革命发源地的历史渊源,挖掘和整合市内国民革命历史遗址资源,打造“广州国民革命历史文化体验交流基地”,为来穗台湾同胞提供多种灵活组合的国民革命历史文化体验路线,并争取申报国家级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三是充分借鉴福州培育民间交流品牌的成功经验,以广府文化节、广州乞巧文化节等优秀传统民俗文化为主题,着力打造品牌交流活动,争列国台办对台重点交流项目。
(四)加快优化广州创新创业环境,激发两地青年双创活力
一是加快构建穗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鼓励两地高校组织学生开展各层次、多领域交流,联合培养具备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新型人才。二是推动增强广州各台湾青年创业基地与两地高校的对接联动,构建穗台青年创新创业实践体系。三是推动增强以广州台湾青年之家为代表的一批创业基地的创新创业融资配套服务,提供包括创业导师推荐、投融资对接、中介机构对接等专业化服务。四是整合近几年广东“众创杯”创业创新大赛、粤港澳台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州市“青创杯”创业大赛、“穗台杯”台湾青年创新创业大赛等的项目成果,在每年穗台青年论坛举办期间,举办“穗台青年创新创业成果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