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祝贺政协第十三届广州市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隆重召开
当前位置:
政协首页 >
政协第十三届广州市委员会第三次会议 >
十三届三次会议征集提案精选>建设环广州休闲农业带 打造粤港澳大湾...
建设环广州休闲农业带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后花园
发布时间:2019-01-16
十三届三次会议提案征集
|
标 题 |
建设环广州休闲农业带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后花园 |
提案者 |
民进广州市委员会 |
情况分析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决定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虽然广州农业产值只占全市GDP总量的1.09%,但1144条行政村占全市域面积的78.4%,农业农村发挥着对城市生活、生产、生态“三生”服务重要功能,其发展质量不仅关系260多万农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还关系广州整体发展质量和国际大都市建设水平。
一、农业、农村、农民收入三方面的发展差距
1.农业产业带动力不强。与同为副省级城市的宁波市相比较,一是农业产值低、增长慢。2017年宁波市第一产业增加值为314.1亿元,同比增长2.4%;而我市为233.49亿元,同比下降1.0%。二是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化、组织化、品牌化程度较低(见附表)。三是产业园建设水平不高。建设模式、主导项目、产品供给雷同,经营比较粗放,与二三产业融合非常不足。
2.美丽乡村建设有差距。宁波市全面推行“建村、建房、建景”三建融合,环境整治深入到农田棚舍整治和“门前三包”,美丽乡村建设连点成线、连线成片。我市美丽乡村建设虽已推进五年,但在整体规划,统筹布局以及农村建设的分类指导,乡村风貌的管控指引,农村垃圾、污水处理,违章建设整治等方面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3.农民收入不高。2017年我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3484元,低于中心城市上海(27825元)、北京(24240元),副省级城市宁波((30871元)、杭州(30397元);在省内居第五位,排在中山(30012元)、东莞(29078元)、佛山(26390元)、珠海(23496元)之后。
二、土地、金融、人才三方面的政策缺失
1.土地流转规模小。农村承包地流转率,上海2018年底达80%;宁波2017年达70%,其中经营面积50亩以上的40%;而我市仅为43.04%,其中98.74%经营面积10亩以下,规模农业经营户仅占2.02%。
2.农村政策性保险弱。我市农村政策性保险主要是农村住房保险和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农业生产险险种少,补助标准低、金融机构普遍未开展涉农保险业务。2017年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总收入1572.41万元,提供风险保障约3.06亿元。而上海市2017年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收入6.49亿元;宁波市农业保险品种达58个,包括价格指数、气象指数等创新险种,保费收入2.0亿元,累计提供415.68亿元的风险责任保障。
3.科技人才资源未能充分利用。我市《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提出鼓励技术人才以挂职、兼职和离岗创业、入股等方式,参与乡村振兴。目前正在推进“百团千人科技下乡工程”,鼓励社会人士投身乡村建设。但缺乏政府牵头,与华南农大、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省农科院等涉农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科研人员、教师学生到农村连住和吃的问题都解决不了。
三、建设环广州休闲农业带的现实意义
一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优势产业和品牌产业,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果盘子”和“花盆子”;二是对接休闲旅游需求,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后花园”,形成“前湾后园”的发展模式;三是作为实现都市农业五个融合载体,实现城乡融合、三产融合、三生(生产、生活、生态)融合、产村融合和产学研融合,提高农业产出效益和绿水青山的生态效益,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
具体建议 |
一、规划建设环广州休闲农业带
1.规划建设一批产业园。根据各区、镇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市场条件,对白云、花都、番禺、南沙、黄埔、从化和增城7个区整体规划,差异布局,编制环广州农村地区农民、农村、农业“三位一体”综合发展总体规划、产业振兴规划、“山水林田路湖草”景观生态规划,建设一批都市休闲农业片区、现代农业综合园区、多彩农业美丽田园、城郊美丽乡村综合体。
2.布局三个圈层产业发展。按照近郊、中郊、远郊三个圈层布局产业。近郊建设城郊美丽乡村综合体。结合拆违治危、旧村改造和村级工业园改造,通过城乡形态重构、产业融合、要素集聚,生态协调、文化融入,建设美丽宜居综合性多功能新型园区。中郊建设现代农业综合园区。通过优化岭南都市优势农业产业布局,发展花卉、特色水果、观赏鱼、“丝苗米”、优质蔬菜、温带设施农业等高品质、高附加值产业,融合休闲、旅游、科普、研学等功能,形成丰富多彩休闲农业主题公园。远郊建设美丽田园。结合城市森林、绿道、古驿道、乡村民宿等资源,发展度假休闲与康养产业。
3.形成美丽风景线。沿国道、省道、水系、绿道,连线、连片地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旧村微改造、古村落与文化遗产保护、农棚田舍整治、河道生态治理、美丽公路建设,将绿水青山、整洁田园、美丽农业、美丽乡村串点成线、连线成片,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后花园。
二、完善土地、金融、科技配套政策
1.推进农地经营权流转。建立多元化农用地流转机制。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抓手,发展土地流转型、土地入股型、服务带动型等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大力推进整村整镇土地流转。
2.健全农业政策性保险体系。建立政府主导下有限商业化经营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市场运行机制。扩大保障范围,覆盖农林牧渔业主导产业及主要生产设施。创新试点价格指数、气象指数险种。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农民需求和险种赔付情况,每年对保险品种、保额、费率和财政补贴比例进行调整。探索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再保险补贴政策和共保经营模式,提高商业保险公司积极性。
3.一区一校(院)对口合作。政府主导,各涉农区与在穗农业科研教学单位对口合作,全方位建立共建共享的教学、科研、服务合作机制。共建农业科学示范、农业科技产学研、特色专业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乡村振兴实用技能人才培训、大学生实习和创新创业基地。形成“一个主导产业、一个技术团队、一个产业项目、一批示范基地”的产业创新与技术服务新模式。采取订单方式,培养乡村振兴所需人才。
三、做亮区域公共农产品品牌
政府主导,企业营销,多方参与,集中宣传,全方位推介,选择广州农业主导产业,打造几类农产品区域品牌。充分利用广州是北回归线上唯一人口超过千万的城市特色,建立“北回归线地理标志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竞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