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政协第十三届广州市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网站
关于精细化打造“珠江十里”文化长廊的建议
时间:2020-06-04    【打印】 

民盟广州市委员会

  内容摘要:广州珠江十里文化长廊,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这里是中国与世界最早也是最突出的结合部,也是中国走向世界最早的起锚之地。尤其是近现代岭南文化,在某种意义上是从根本上改变了近现代中国整个文化的格局。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广州具备建成世界文化中心的基础和优势条件,珠江文化长廊将成为其助力。让珠江文化长廊成为反映广州发展历史的一个最重要的载体和文化窗口。本文将通过分析珠江文化长廊的目标和定位、优势和存在问题等,并结合疫情影响下广州文化旅游产业的有序恢复和健康发展,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珠江是广州的母亲河,也是岭南文化的摇篮。珠江对广州来说,既连接内外,又沟通南北,珠江水滋养出来的岭南文明,既开放包容,又务实创新,兼容并蓄。广州的城市发展因拥有着这富有灵气的珠江水而与众不同。

  一、广州珠江十里文化长廊,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现实基础

  (一)最能展现广州历史文化的长廊地带

  这里是中国与世界最早也是最突出的结合部,也是中国走向世界最早的起锚之地。尤其是近现代岭南文化,正是对其“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发挥了非常重大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是从根本上改变了近现代中国整个文化的格局——这不仅有上世纪初辛亥革命启动于广州为证明,更有我们今天,广州成为中国改革开放最大最早的实验区。在广州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代表广州文化的“四地”:岭南文化中心地、中国民主革命策源地、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改革开放前沿地。

  最能反映岭南文化的区域,正是珠江前后航道的文化长廊—西起沙面岛东至南海神庙,在这段珠江两岸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最直接承载和反映了广州“四地”的文化内涵:代表改革开放的白天鹅宾馆、反映民主革命策源地的大元帅府和黄埔军校、承载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的南海神庙、代表岭南文化中心地的豫章书院和潮州会馆等。

  (二)最能反映广州发展历史的长廊地带

  珠江两岸绿道在市政府打造下日趋成熟,绿道与广州文化名城的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反映广州发展历史的一个最重要的载体和文化窗口,在市民、游客与两岸文化景观之间,搭建一个文化的纽带。

  2015年曾有广州政协委员提议把珠江两岸绿道打造成国内独一无二的文化长廊,提出要在珠江两岸整合现有的文化景观资源,在两岸绿道上设计一批能代表岭南历史文化的雕塑,通过树木、花草、壁画以及设置建筑小品等手法展示广州历史文化遗产,并加以简要文字或图示介绍;建造一定数量的微型景观广场,通过对这些小尺度空间的塑造和保护,提升珠江两岸的整体景观环境及其连续性等等。将两岸建设成为一个展示广州所拥有的2200年岭南文化的文化长廊,把岭南文化在两岸绿道上充分展示出来,将岭南文化和两岸人文景观有机地串在一起。

  (三)珠江文化长廊具备建成世界文化中心的基础和优势条件,将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文化是根是魂,是精神起点,是大湾区建设的动力源泉和核心竞争力。从世界一流湾区来看,世界文化中心这一角色对湾区自身发展的引领作用日益凸显,文化支撑也能使其长久不衰。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最早开放的地区之一,是中西文化互鉴的最前沿,是中国华侨文化的祖系地。广州尤其是珠三角以开放前沿地的优势成为中国文化舞台的重要角色,文化产业长期居全国前列,文化艺术别具特色,“南风北渐”成为近40年重要文化现象。广州聚集了岭南文化特征的全部资源,是中国近现代中西文化交汇地,现当代流行文化发源地、先行者。

  二、打造珠江十里文化长廊的主要考虑

  (一)明确定位和目标

  珠江文化长廊,是中国文化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带,也是文化国际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根据地缘优势和城市发展战略,广州在对大湾区进行文化区域划分的基础上,能够成为对文化资源的利用、布局和流向进行高效集聚、融合、创新的中心城市,珠江文化长廊的建设可作为城市的一种文化功能定位,一是广州文化资源的重要配置枢纽;二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与平台;三是接待中外游客的主要“客厅”和传播广州故事的前沿地;四是“三新文化”的引领地和策源地,表现出了鲜明的高端性、辐射性和外部性等特征,将助力广州世界文化中心城市的建设。

  (二)发挥优势,补齐短板

  1.在珠江文化长廊两岸有着大量历史文化遗产,是展示和讲述广州故事的最好载体。近几年,市政府在大力推进沿岸文物修缮保护的同时,积极推进广州塔以南地块“四馆一园”(广州博物馆新馆、广州美术馆、广州科学馆、广州文化馆、岭南大观园)项目的进展,这些将与珠江对岸的花城广场四大文化建筑(广州大剧院、广东省博物馆、广图新图书馆、广州第二少儿宫),以及海心沙、星海音乐厅等将形成世界规模最大的一流文化精品区。另外,结合珠江两岸沿线上沙面特色建筑群、大元帅府、骑楼等传统建筑为代表的岭南建筑,作为在景观带中展示内容的一部分。

  2.打造珠江两岸的文化创意园区和景观。积极引导珠江岸边的太古仓码头、珠江·琶醍啤酒文化创意艺术区开展国际A级景区创建工作;并在珠江两岸绿道上设计一批能代表广东、广州、岭南历史先进事迹的雕塑,如南沙虎门炮台雕塑、黄埔乌涌清官兵合葬墓雕塑、牛山炮台雕塑、广东人民抗英斗争烈士纪念碑等,并附上对名人或先进事迹的介绍,把绿道建设成中国独一无二的文化长廊等等。

  3.统筹规划,加快建设。近年规划中的建设项目进展较慢,甚至有些要重新调整、改变了原建设方案,沿线的建筑也缺乏主题策划,有些建筑保护开发所需的投入较大,但实际利用率偏低。在城市规划工作中,需注重通过保护规划与整合资源,在保护好不可移动文物的基础上,总体策划该片区的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展示和利用思路,让已有实施项目更好地发挥展示和传播岭南文化的作用。

  4.扩大宣传,讲好故事。目前对珠江十里文化长廊的宣传方式和力度都不够,利用珠江十里长廊的手段较为单一,例如信息标识不足、缺乏志愿者服务、珠江游船模式单一、文化服务设施不够等。

  三、建议

  (一)加大文化宣传的力度,丰富文化服务的模式。一是加强对珠江两岸文化机构和历史文化景点研究,充分挖掘两岸历史文化景点的自身价值,运用各式媒体一起讲好广州故事;二是在珠江两岸增设志愿者服务岗位,讲解两岸历史文化,民俗传统,加大岭南文化的宣传力度;三是合理设置城市雕塑、信息标识和景点介绍指引等设施。四是借助市属媒体和公益广告力量,做好文化品牌营销和宣传推广。3月18日,广州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发布的《广州市关于积极应对疫情影响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明确提出“要加强城市营销和宣传推广,适时推出100个体验点、100个网红打卡点、100条旅游线路,组织发动‘广州人游广州’。协调市属媒体、公益广告资源为重点文旅企业、优秀文化旅游产品开展宣传推广。”珠江十里长廊文化长廊作为广州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旅游区域,要切实贯彻落实好有关政策措施,借助各大媒体和公益广告力量进行宣传,不断提升城市文化品牌建设与影响力。

  (二)让珠江十里文化长廊亮起来,让珠江游活起来。一是对珠江两岸的历史文化景点的文物建筑、跨江大桥和特色标志建筑进行光亮工程,让珠江十里文化长廊亮出自己的特色.

  (三)在两岸设立以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为主体的文创销售网点,结合岭南文化元素推出文创商品,并借助珠江十里的有利地势,引入商业模式进行市场化运作销售,整体提升珠江两岸重点文化景观、文化资源整合度与利用率、硬件设施水平及环境状况,突出岭南文化特色,精细打造“珠江十里文化长廊”。充分利用珠江航道的特殊优势,举办各种国际国内文体活动等。

  (四)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加大释放珠江两岸尤其是珠江北岸的公共空间,打通和拓宽沿江人行道路,使我们的城市客厅更具亲和力和感染力。

  (五)将疫情防控、产业复苏和中长远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将文化旅游生产、消费、创新有机结合起来,有效促进珠江十里长廊文化长廊区域的文旅产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