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政协第十三届广州市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网站
做好疫情下四个“流动性”以中小企业复产促进全产业链复产
时间:2020-06-04    【打印】 

民建广州市委员会

  内容摘要:当前国内疫情防控形势发生积极变化,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持续向好,各行各业都在积极复工复产。中小企业是扩大就业、改善民生、促进创业创新的重要力量,但是中小企业受疫情影响大,复工复产困难多。据统计,截至5月18日,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工率达99.1%;全国中小企业复工率9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复工率还有8个点的差距,说明当前全产业链复产的短板是中小企业复工偏低。中小企业普遍存在人员复工流动偏慢、物资流动偏贵、产业链流动不畅、资金流动偏紧的问题,而资金紧张是中小企业最大的困难。建议多措并举,做好疫情下四个“流动性”,以中小企业复产促进全产业链复产。

  经过数月艰苦努力,国内疫情防控形势发生积极变化,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持续向好,各行各业都在积极复工复产。新华网报道,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小企业的发展也受到了冲击和影响,其处境牵动着总书记的心。近50%的税收、60%的GDP、70%的技术创新和80%的就业——中小企业是扩大就业、改善民生、促进创业创新的重要力量。据统计,截至5月18日,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工率达99.1%,全国中小企业复工率9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复工率还有8个点的差距,说明当前全中小企业复工偏低。据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发布的《关于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小企业影响及对策建议的调研报告》数据显示:近7成的中小企业反映营业收入减少,近9成企业账上资金支撑不到3个月,其中33.73%的企业账上资金支撑不到1个月,32.75%的企业反映能支撑2个月。只有9.89%的企业能支撑半年以上。

  4月20日~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强调要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4月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中央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李克强主持召开领导小组会议。会议指出,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大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帮扶纾困力度,推动全产业链协同复工、尽快达产,努力保障供应链稳定。要推动全产业链协同复工,重点就是要保障中小企业全面复工复产。5月13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把“六保”作为“六稳”工作的着力点。保住了就业、基本民生和市场主体,就有收入,就会拉动消费、扩大市场需求。守住“保”这一底线,稳住经济基本盘,就能为渡过难关赢得时间、创造条件,实现稳中求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础。促进中小企业复工复产,就是有力的保就业、保市场主体,在现阶段的重要作用更加凸显。

  当前,中小企业普遍存在人员复工流动偏慢、物资流动偏贵、产业链流动不畅、资金流动偏紧的问题,而资金紧张是中小企业最大的困难。建议多措并举,做好疫情下四个“流动性”,以中小企业复产促进全产业链复产,具体如下:

  一、 做好健康码互认互通,促进企业复工人员流动

  当前各地采取多种办法,解决好复工中的用工难问题,但中小企业用工难、人员流动慢仍亟需解决。国家统计局陕西调查总队调查显示,受疫情影响,农民工“返岗潮”延期。各地健康码不互通,影响复工到岗。

  (一)多种途径做好健康码互认

  1.共享各地数据,做好健康码互通。由于疫情紧急,各地建立健康码的名称、格式、内容都不尽相同,但是用于疫情防控的关键数据是一致的,通过保密技术手段预处理后,开放共享数据进行互认。2.各地健康码与全国一体化平台的防疫信息码对接,从而实现跨地区互认。3.对没有建立本地健康码的地区,可以直接采用全国一体化平台进行登记。

  (二)发挥健康码实效,减少入职障碍

  有部分区域对所有新入职体检增加了核酸检测,导致用工等待时间变长。对于非重点地区、健康码符合条件并通过可靠交通工具到达的员工,应按普通入职体检检测。对于重点地区返岗的员工,应加快出具核酸检测结果,短期内的核酸和血清检测报告应跨省互认。

  二、保障国内国外供应,促进生产物资快速流动

  中小企业重点解决物流成本贵,规模以上企业重点要解决国际供应问题。

  (一)国内供应部分

  在多部门和物流企业联合协作下,除少数疫情风险等级较高地区,快递物流行业已恢复到疫情前水平。政府部门要预防物流重点企业疫情后用工成本增加可能引发的各种问题。

  (二)国际供应部分

  1.要与国家商务部门保持紧密联系,及时做好海外供应预警提示。2.要及时向民航部门反馈信息,国际航班要在减少客运的同时增加货运航班。3.市内港口、检验检疫部门要切实做好海运物资的消毒,及入境人员隔离。4.行业协会、龙头企业要做好海外供应短缺信息的发布,企业要及时调整备货和寻求国内国际替代。

  (三)政府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稳定疫情后物流成本

  受疫情影响,快递、物流运输等成本都有不同幅度上浮,相关政府部门要加强物流收费的检查,确保物流运输成本合理上浮。同时,政府部门应尽快出台企业疫情期间物流补贴办法,按企业物流费用发票比例办理退税。

  三、统筹兼顾供应配套,促进上下游全产业链流动

  每一家生产型企业的原材料、零配件、模夹具都需要几十甚至上百家上游工厂协作,修复供应链需要上下游企业配合,更需要政府同心协力推动复工进程。在全社会分工协作情况下,中小企业不能及时复工将影响供应链的顺畅。

  (一)纵向以龙头企业复产带动全产业链复苏

  要重点保障本地区规模以上企业及行业龙头企业复工生产,并依据其报送的上游供应链企业进行辅导和复工帮扶。鼓励符合转产条件的本地中小企业进行生产改造,牵线搭桥就近为本地企业配套。

  (二)横向以各行业协会复产带动各行业复苏

  民政部门、工商联等与行业协会紧密联系的单位,要主动作为收集问题,掌握复产困难的行业、产业。政府部门要重点关注复产问题突出的行业及影响复产的痛点,以重点解决复产中的堵点行业和复产中的难点问题,打通复产“最后一公里”。

  四、用好用足财税政策,促进企业复工资金流动

  疫情发生后,党和政府及时出台减租免租政策,通过暖企措施、惠企政策鼓励中小微企业恢复信心。据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课题组网上问卷调研(2月14日~2月17日进行)显示,金融税费纾困政策受惠比例不高,从获得信贷优惠,到疫情期间出台的费用减免优惠,再到税收优惠方面,越是小微企业获得的比例越低。据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调查,超过40%的企业账户现金只能支撑2个月。2020年春节后,市民建按照统一部署,对全市所有会员企业进行了疫情影响复工复产摸底调查,走访会员企业近100家。在调研中发现,有国企以自身经营亏损为由不执行免租减租政策;还有多名企业家反映,村集体以疫情期间无法召开村代表会议为由拒绝答复免租减租协商的要求。本次疫情对企业的冲击不均衡,中小企业受到的负面影响更大,政府出台的金融财税纾困政策要加强落地效率和效果,要根据实际情况创新和调整。

  (一)以底线思维配套出台减免租金细则,明确要求

  1.明确规定国企最低减免底线、完成时间、渎职处罚条件。(1)减租要更加清晰、更大力度。广州“48条”规定,免收2、3月份的物业租金,视疫情情况可减半收取4、5月份。“视情况”“可减半”等语句极易成为部分国企不履职或利益寻租的借口和空间。以天津为例,天津制定了“前三个月全免,后三个月减半”的规定,力度大、底线清晰,值得其他省市推广和学习。(2)减免租金宜早不宜迟。中小企业底子薄、积累少,减免租金应尽快执行。(3)要对减免租金执行不力的配套处罚措施。2.明确规定村集体最低减免底线及财政返补配套措施。(1)要杜绝国企、集体企业双重减租标准。“48条”规定,“免收和减收的租金在国企年度经营业绩考核中视作利润”,“各区要引导支持集体物业”减免租金。集体物业也应与国企采用相同标准,把减免租金视作利润。(2)要为集体企业减免租金配套政策。如东莞,协调村(社区)集体物业对承租企业减半征收2个月租金,同时对村集体租金的减免部分由镇财政进行补贴。根据中央允许适当提高财政赤字要求,广州市要积极响应确保暖心政策惠及更多企业。

  (二)以营商环境改善为导向,狠抓执行成效闭环管理,有诉必查

  1.将减免租金完成情况列入企业领导人绩效考核。2.将应减未减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列入企业负责人渎职项。3.审计部门对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上半年审计要增加租金收入部分审计,重点要求2-3月租金收入持平或增加的企业提供说明。4.纪委监委要公布投诉信箱,并加强对所辖园区企业的巡察。对于减租过程中执行不力,尤其是“二房东”不规范、不作为的,要及时对负责人进行诫勉谈话。

  (三)提升税费减免效率

  一是加快落实“放管服”改革,加大信息化服务力度。建议对政府普惠政策,如五险一金减免、延迟、补贴等,可以自动执行,无需申报、审核、审批。二是发挥第三方中小微企业服务机构的专业作用,优化政策落地路径,包括政府设立的中小微企业服务平台、中小微企业财税服务机构等。建议授权这些机构持续收集整理中小微企业的需求和诉求,分类后对接相关政府部门。还可以利用第三方机构帮助企业对接银行,助力银行制定规模化定制方案,快速获得信贷优惠。

  (四)创新中小微企业金融纾困和金融服务模式

  一是发行地方长期债券,建立地方中小微企业纾困基金。纾困基金可用于债务违约引起的企业危机救济。二是充分利用产业链龙头企业和生态群电商平台的资源能力和风控能力,有效管理中小微企业纾困基金。以电商平台的结算中资金和产业链龙头应付款、在途订单等即时数据为支撑,通过平台和龙头企业及时提供承兑汇票或授信贷款额度,解决中小微企业流动资金不足的问题。三是要构建新的服务中小微企业金融的长效模式。大量中小微企业缺乏抵押品导致贷款难,但是在其细分领域经营稳定,成长空间适中,因此建议由政府与产业龙头企业、电商平台合作,建立一个对专业化中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长效模式—不追求高收益,对不良率的容忍度高于银行。创新中小企业贷款授信模型,探索适用于中小企业的风控新方法,用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增强中小企业发展的后劲和韧性。

  (五)设立政策性中小企业救助发展基金

  受自然灾害、重大疫情、经济周期下行等重大事件影响,企业面临产品销售下降、资金周转困难,仅靠税费减免和补贴不能完全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加上各区不同程度地面临财政困难,有必要设立中小企业专项救助基金,或在现有产业基金的基础上增添中小企业救助发展功能。专项救助发展基金以财政资金为启动资金,吸收撬动民间资金,专项扶持中小企业。可借鉴美国2019年中小企业救助基金运作模式,委托金融机构商业化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