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政协第十三届广州市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网站
建设广州北部1号旅游公路打造休闲经济增长极
时间:2020-06-04    【打印】 

民进广州市委员会

  内容摘要:经历新冠肺炎疫情,人们更加关注健康,生态游、山水游、乡村游、度假游势必成为休闲经济新的增长点。广州北部地区旅游资源丰富,休闲旅游经济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旅游公路既是旅游基础设施,也是旅游体验的组成部分。针对当前北部地区公路在旅游景点通达、沿线景观融合、沿途设施配套和旅游文化呈现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建议建设广州北部1号旅游公路,激发旅游消费需求,拉动休闲经济发展,促进乡村振兴,推动综合城市功能出新出彩。

  经历新冠肺炎疫情,人们更加关注健康,生态游、山水游、乡村游、度假游率先复苏,势必成为休闲经济新的增长点。据统计,今年“五一”假期,全市共接待乡村游游客249.14万人次,占全市游客接待量的47.22%,明显呈现乡村旅游渐旺的特点。广州北部旅游资源丰富,《广州市推动综合城市功能出新出彩行动方案》提出,要推动从化、花都、增城联合清远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北部生态文化旅游合作区。建设北部1号旅游公路,可以充分整合旅游资源,激发旅游消费需求,提升旅游发展水平,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北部乡村振兴,推动城市综合功能出新出彩。

  一、北部旅游资源丰富,日益成为休闲旅游热点

  广州北部(从化、花都、增城)地处北回归线沿线,旅游资源类型多、密度高、容量大。(见附表)山、水、林、果、泉、湖等生态资源丰富,古村落、古建筑、古遗址等历史人文资源众多,美丽乡村、多彩农田、精品民宿等乡村美景不断呈现,古驿道、乡村绿道、登山健身步道等生态廊道穿山绕河,以花、果、蔬、稻、民俗等为主题的节庆四季常有,广州北部日益成为广州市民和珠三角群众休闲旅游的热门目的地。在广东县域旅游竞争力研究课题组发布的广东2017-2018年度“旅游综合竞争力十强县(市)”中,从化、增城分列第一、第二。2019年国庆节期间从化、花都、增城三个区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合计分别为481万人和15.77亿元。花都、增城两区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同比增长分别达到40.85%、46.82%和10.88%、12.63%。

附表:广州北部(从化、花都、增城)的旅游资源

  二、亟待树立旅游公路理念,推进交通与旅游融合

  广州北部旅游的主要出行方式是自驾,公路既是旅游基础设施,也是旅游体验的组成部分。旅游公路不同于一般公路,应是兼顾交通与旅游双重功能,融合沿线周边旅游资源,实现快进、快出、慢游、深体验的公路网络。2017年交通运输部、国家旅游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因地制宜建设发展旅游公路”。国内外一些地区通过建设旅游公路,很好地推动旅游业发展和经济转型。江苏省溧阳市1号公路全长365公里,串联全域各类旅游资源点,形成了“大环小环、内联外通”的全域旅游公路。沿线设置了特色绿化,慢行系统、观景平台、特色基地、驿站以及统一规格标识、标志、标牌,让游客“人在景中走,如在画中游”。

  我市截止至2018年已有农村公路6672公里,建制村通客车率100%。按照《广州市推进新时代“四好农村路”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计划到2020年,全市将新建农村公路约400公里,改造现有农村公路约250公里。但是,农村公路的建设与旅游发展的融合还存在以下不足:

  (一)旅游景点的通达连贯性不足

  由于缺少市域层面旅游公路的统筹规划,各旅游景点通达深度参差不齐,许多景点之间未能实现有效连接,特别是不同行政区之间的景点、公路与沿途景观之间的连接,使得游玩的可延伸性被压缩,难以充分发挥景区资源的规模集聚效应。由于没有打通公路的一些潜在末梢,很少能实现环线游,往返走回头路,拉长在途时间。一些公路与沿途景点间需穿越城镇中心路段,交通干扰严重,影响旅游体验。以花都王子山森林公园至增城白水寨风景名胜区、石门国家森林公园为例,如不走高速公路,须经过三个行政区域的国道、省道、县道等多条不同路况的道路以及乡村、工业园区、学校和城乡结合部等不同区域,驾驶环境复杂。

  (二)与旅游沿线景观的融合不足

  传统公路以快速通行为主要功能,而旅游公路需集功能性和观赏性、实用性和艺术性于一体,需体现“车在路上走、人在景中游、风景在路上”的设计理念。我市现有农村公路在规划、设计和建设中以最基本的交通条件应付日益高要求、高标准的旅游交通需求,很少考虑融合沿线的自然、历史、文化等要素,以致沿途景观单调,且慢行系统配备不全,不能实现快进慢游的需要。

  (三)沿途服务设施的配套不足

  目前我市比较重视旅游景区服务设施配套,特别是重要的核心景区。而公路沿途的旅游交通指示标识、停车场、公共厕所、驿站、观景台、信息服务系统等服务配套明显不够。服务区功能单一,无法满足游客日益增长、更高标准的旅游需求。

  (四)公路旅游文化的呈现不足

  国内外不少的旅游公路在景观中蜿蜒穿行,本身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目前我市通往各旅游点的公路与普通公路一样,缺乏主题、缺乏特色,千路一面。旅游交通标识缺乏统一的特色和风格,缺乏统一的规范性设置指引,未能呈现公路旅游的文化特点。

  三、建设广州北部1号旅游公路的建议

  (一)串联全域旅游资源,构建公路旅游网络

  树立旅游公路发展理念,以全域旅游观念摸清北部旅游资源,以增加通达深度、提高连贯性为目的,依托现有和已规划的公路网络,结合四好农村公路建设,与沿线的城乡规划、交通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旅游规划相协调,以景区园区、生态景观、美丽乡村、多彩田园以及乡村绿道、古驿道、登山步道入口为节点,联通重要节点,打通潜在末梢,形成主线串联、支线循环、连线成网的旅游公路网络。

  (二)融合沿线旅游景观,提升公路旅游体验

  在通往重要景点的沿途建设支线衔接周边景点,整合全域旅游资源。沿线建设观景台、驿站、休憩点、自行车道、步道等慢行系统。采用借景、造景等手段营造美丽田园等丰富沿途景观,开展沿线村庄、农田整治改善沿线风貌,提升视觉景观,增强旅途体验。

  (三)合理配置沿途设施,完善公路旅游服务

  合理配置服务区、停车区、观景台、驿站、自驾车营地等旅游服务设施,提供游客集散、旅游资讯、餐饮住宿、风景观赏、休闲游憩、应急救助等服务。服务设施建设可与周边旅游景区、村镇联合设置,通过挖掘旅游特色、展示地域文化、售卖土特产品等,推进农旅融合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四)规范设计建设标准,体现公路旅游文化

  编制旅游公路主体、慢行、服务、景观和信息五大系统设计技术指南,规范建设标准,统一设计风格。统一全线路面、分道标线等颜色,统一沿线标识、标志、标牌,统一服务设施的配置标准和外观风格。因地制宜确定公路技术等级和标准,科学选定技术指标。公路等级不宜过高,旅游资源和景观资源较好的路段可参考三级公路标准设计,一般的路段可参考四级公路标准设计。设计速度一般控制在20~40km/h,服务水平建议采用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