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工商业联合会
内容摘要:习总书记强调,产业链环环相扣,一个环节阻滞,上下游企业都无法运转。受新冠疫情影响,我国一些产业链遭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本文通过分析此次疫情中,产业链面临的资金周转难、协同复工难、结构不均衡等问题,最后从支持民营制造业产业链提升应对系统性风险能力的角度,提出了完善金融服务体系、防止产业链断裂、优化产业生态和增强企业发展信心等有一定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明确指出,产业链环环相扣,一个环节阻滞,上下游企业都无法运转。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物流中断、疾控措施、内外需减少引发的负面影响不止是冲击单个企业,这些影响通过上下游传导后又加重了对产业链的冲击,有些产业链甚至存在断裂风险。因此,当系统性风险发生时,只有最大限度稳住产业链,才能稳住经济、稳住民生。以此为鉴,帮助民营实体产业链提升应对系统性风险能力,是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长久之策。
一、存在问题
(一)多种因素叠加,存在资金周转难“急症”
资金是企业运行的血夜,资金能否正常循环流通,决定着企业乃至产业链的生存与发展。疫情严重期间,大部分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几乎停滞,很少有资金流入,租金、人工和管理费用等固定运营成本持续支出,企业现金流急剧减少。即使疫情后一段时间,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恢复尚需时日,企业订单需求完全恢复尚需时日,企业现金流恢复尚需时日。有企业反映,疫情还影响了上下游长期建立的稳定回款关系,在资金都紧张的情况下,应收账款回款账期相应延长,回款难回款慢问题更加突出。虽然不少银行针对企业推出了展期、降息、加快放款等惠企政策,由于中小企业相对缺固定资产、缺抵押物、缺信用,导致很多有资金需求的中小微企业并不能得到实质上的支持。部分体量较小,抗风险能力弱的中小企业,面临随时破产倒闭的困境。
(二)产业链条长,存在协同复工“难症”
疫情不仅扰乱了国内产业链秩序,也正在冲击全球供应链。现代工业产业链条长,分工程度高,每个最终商品生产出来,都涉及上下游多个企业,这些企业遍布不同的区域,甚至不同的国家。各地复工复产时间和要求不一致,企业复工进度不一致,上游供应商复工慢,相关物流受阻,严重影响着下游复工生产,原材料供应不足,部分材料价格上涨。下游企业不能协同复工,直接导致公司的项目实施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和产品销售处于大幅下滑状态,严重影响人员士气和公司业绩。现在国内基本复工复产,但主要外贸市场受疫情影响严重,外贸订单急剧萎缩,以外贸为主业的企业艰难支撑。
(三)结构不均衡,存在断链风险“隐症”
创新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在产业链企业中的分布并不均衡,为数众多的非核心企业创新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往往较差,拉低了整个产业链竞争力和安全性。从本次疫情可以看出,有些产业链关键环节受影响,导致整个产业链恢复缓慢。有些对外贸易企业,反映产业链恢复没有达到预期,有些海外订单不敢接,怕出现上下游合同违约风险,影响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信誉,时间一长,订单可能会向其他国家或地区转移,如果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形成稳定的供应关系,订单再难转移回来。有些企业即使正常复工,由于内需外需均受疫情影响,订单大幅下滑,亏损经营,不仅企业自身难以存续,整个产业链甚至存在断链风险。
(四)影响企业投资信心,存在过度审慎“后遗症”
这次疫情对企业的影响不只是当下,还会对企业经营理念产生长远影响。调研显示,经过这次疫情,企业更加注重现金流充足,和压缩固定成本支出,以抵御不确定性风险;企业更加注重稳健经营而非扩大经营,扩大再投资的积极性将有所降低。企业审慎经营降低杠杆率虽然是好事,但过于保守经营,对企业而言会错失一些发展机遇,对整个产业链而言,会滞后整个产业链升级壮大速度。
二、对策建议
针对民营实体企业产业链存在的上述困难和问题,着眼提升应对系统性风险能力,建议从完善金融服务体系、防止产业链断裂、优化产业生态和增强企业发展信心等方面综合施策,大力支持民营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疏通企业融资“急症”,完善金融服务体系
保障突发事件冲击下,民营企业信贷的支持力度,在受突发事件或短期系统性风险冲击下,对民营企业及产业链产生严重影响时,保障性金融服务应迅速启动。包括确保民营企业信贷余额不下降,适当提升民营企业中长期贷款占比和中小企业信用贷款,对突发事件冲击期间到期的贷款,鼓励银行展期或续贷,鼓励各银行机构通过压降成本费率,加大对民营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加强符合银行金融机构风控要求的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建设,加强与金融机构、征信企业合作,打通信息孤岛,为小微企业提供融资增信服务。设立供应链金融引导基金,鼓励、吸引社会资本对利用平台融资的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帮助企业实现应收账款、货物、仓单等动产融资。
(二)调解协同复工“难症”,防止产业链断裂
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协同,鼓励产业链上企业共同建立产业链共享云平台,当系统性影响发生时,为各类受影响企业提供在线需求供给信息、跟踪需求信息状态等在线服务,保障产业链上下游供需顺畅,做好生产协同和风险预警,对关键环节的企业进行重点帮扶以率先复工复产,对可能停产断供的关键环节配套企业,提前组织柔性转产和产能共享,以信息化手段管控好供应链安全。加强内外贸协同,降低港口、检验检疫等环节收费,简化通关手续,保障外贸产业链、供应链畅通运转,稳定国际市场订单。
(三)突破强链健链“隐症”,优化产业生态体系
引导建立行业产业链上下游联盟,制订共担互助机制。给予一定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龙头企业牵头,建立产业链上下游联盟,通过产业链上下游相互投资、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共担、应对突发事件互判互助、产业链上下游共同投资打造产业集群园区等措施,维护和巩固依存关系,增强产业链韧性。吸取此次疫情防控中劳动密集型企业受影响大、抗风险能力不足的教训,加快扶持推广智能制造、协同制造、柔性制造等现代制造模式,大力提升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在制造业应用率。向无人零售开放公共服务单位空间资源,划拨专项科技资金支持无人机配送、无人工厂等新模式发展,构建现代化产业生态,提升产业链抗风险能力。
(四)化解企业过度审慎“后遗症”,增强企业发展信心
一是建立不可抗力风险共担机制。将此次救助企业的减税缓税减免社保费等成效显著的暖企措施纳入政策储备,或以立法的形式明确下来,当出现非市场性的系统性风险,对企业经营普遍造成影响时,启动应急救助措施,明确企业预期,防止企业出现“疫情后遗症”,不敢扩大投资,过于保守经营,错失发展壮大的机会。二是建立民营制造业产业链应对系统性风险保障基金。在经济运行稳健时,每年从民营企业所得税缴纳总额中,提取1%进入保障基金,系统性风险并不常发生,经年累计后,若遇到系统性风险,直接作为纾困基金,以股权投资或者无息贷款形式,向受影响严重的优质民营企业和供应链关键环节企业注入流动性,通过纳税、吸纳就业、科研能力等多维度指标确定优质民营企业“白名单”,对进入白名单的企业应救尽救,既鼓励企业做强做优,又增强企业持续发展信心。三是加大普惠性减税缓税力度。当系统性风险发生时,视影响严重情况,将企业代扣代缴的员工个人所得税缓缴,留给企业使用一段时间,并临时性降低企业所得税税率和减免印花税,普惠性解决企业现金流困难,放水养鱼,也能创造新的机会和就业,等企业恢复元气后再分期补缴员工个人所得税和恢复企业所得税税率、印花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