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政协第十三届广州市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网站
打造中医药文化“六有体系”增强中医药文化自信
时间:2020-06-05    【打印】 

  农工党广州市委员会

  内容摘要:广州,是全国中医药基础最好的城市之一。在此次新冠肺炎抗疫防疫工作中,中医药发挥了重要作用。广州建设中医药强市,打造中医药建设走在前列,也迎来了历史重要阶段。广州应当发挥自身优势,迅速补齐短板,以中医药文化挖掘、传承、创新为契机,整合医、药、教、学、传、管等各方面的要素和资源,加快中医药强市建设步伐。师有承,挖掘中医药文化精神内涵;药有长,打造中医药文化物质基础;教有方,培育中医药建设后备力量;学有成,激发中医药传承内在动力;文有扬,扩大中医药文化影响范围;管有章,规范中医药文化建设方向。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在此次新冠肺炎抗疫防疫工作中,中医药发挥了重要作用。疫情发生后,广州卫健委立即成立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防控专家组,建立中西医会诊制度。专家组还向社会公布适合广州气候特点和易感人群体质、药食同源药材为主的预防中药方。广州市在新冠肺炎诊治中,中医药参与率达95.38%,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广州,是全国中医药基础最好的城市之一,有国医大师2名(占全省100%),广东省人民政府2017年评选的80位名中医,广州有42位,超过50%;广东省中医院是全国年门诊量最大的医院,2家中医医院进入中国中医医院竞争力排行榜前10名;有全国医药工业百强榜第一名、两项国家级中医药文化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广州建设中医药强市迎来了历史重要阶段。广州应当发挥自身优势,迅速补齐短板,以中医药文化挖掘、传承、创新为契机,整合医、药、教、学、传、管等各方面的要素和资源,加快中医药强市建设步伐。

  一、广州中医药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名医名匠的精神内涵发掘不够

  广州诞生了新中国第一位中医教授罗元恺,传承发展了“岭南罗氏妇科流派”;广州目前有两名“国医大师”禤国维教授、周岱翰教授,超过40位名中医,但是民众认知度不高。

  (二)名方名品整体影响力需进一步挖潜

  广东有超过20种道地药材,其中地方立法形式颁布的《广东省岭南中药材保护条例》中,首批选出的“化橘红、广陈皮、阳春砂仁、广藿香、巴戟天、沉香、广佛手和何首乌”8种药材建立种源保护、种植保护和品牌保护制度。近年来,除了部分由于产地及环境变化造成资源短缺外,只有广陈皮、化橘红得到大力推广外,其他部分仍然需要加大开发力度,特别是大健康领域的产品。

  (三)中医药人才储备不足

  高层次和基层中医药人才短缺,缺乏中医药领域的院士、长江学者等。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和诊疗经验的传承研究深度不够,中医药院校培养人才“西化”。民间的中医药人才更是日渐短缺,“煲汤文化”仅剩下“喝汤文化”,大部分年轻家庭不具备针对性的药膳准备能力。

  (四)中医药从业者面临更多发展障碍

  职称考评和晋升评定差异性不够,基层中医师在现代西医科研体制下晋升困难。医保政策在中药材的支付比例上有待提升。标准化的治疗方案、指南,让广大中医师逐渐失去“个性化治疗”的中医治疗优势和特色。药材质量下降和治疗标准化的矛盾让中医从业者面临“疗效下降”困境。

  (五)中医药文化传播鱼龙混珠

  “伪中医”层出不穷,各种“祖传秘方”“第X代传人”头衔招摇过市。“劣中药”通过更有竞争力的成本优势占据各种流通环节及医药终端,消费者对名贵中药、饮片的判断能力不足,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给与了不法商家更大的逐利空间。非法宣传、夸大宣传、不实宣传充斥在消费者身边。

  (六)中医药管理部门功能略有欠缺

  全市从事中医药管理类工作的专职人员较少,中医药管理力量薄弱。我市尚未设置负责全面指导我市中医、中药产业业务工作的中医药局(省内部分地市已设立),全市仅荔湾区卫生健康局设置中医药管理机构,其余10区卫生健康局均未设置中医药管理机构。管理部门力量不足将影响政府部门对中医药的持续发展给与指导和监督。中医药管理力量薄弱,造成部分中成药被辅助用药目录“误伤”,加上医院准入、药占比等因素,造成中成药在医院的处方量逐年下降。

  二、对策建议

  (一)师有承,挖掘中医药文化精神内涵

  在传承内涵上,系统地挖掘具有特色的中医学术流派文献,深入研究名老中医专家的思维方法、用药心得、处方习惯等。在传承的方法上,坚持传承与创新并举,打造“名医名师名方”三名工程,并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标,将中医学术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结合,并加以创新,全面挖掘学术观点和验方产品的临床价值,直接间接影响更多的从业者及普通消费者。在传承人的选择上,德能兼备,在能力上可以更大能力发挥中医药优势,扩大影响力,在道德遵循“大医精诚”宗旨,全心全意为人们健康服务。建议重点建设“国医大师”工作室、“岭南罗氏妇科流派”“岭南脾胃学派”,集中中医药人的力量,擦亮一批,培育一批,发展一批。

  (二)药有长,打造中医药文化物质基础

  “药有长”,打造具有特色、特长的药材、药品、大健康产品。在临床产品上,鼓励开展加强科研联合攻关,形成一批原创性、引领性、前沿性的重大科技成果,打造新的特色优势。引导社会民众提升对“治未病”的重视,鼓励社会力量在治未病系列的大健康产品、药膳食品等商品加大研发、推广。更加规范药品、药材质量,在医保、招投标及其他准入门槛上给与一定的政策支持,进一步提升中药产品的临床使用占比和市场份额。

  (三)教有方,培育中医药建设后备力量

  加强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定期开展“名中医进基层”“名中医进社区”活动,开展基层中医师与名中医之间的“拜师”活动。在医药院校,遵循中医药人才培养的规律,重视师承教育、重视中医思维和能力的培养,改革中医药院校的教学安排、课程设置。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中医药知识进课本、中医药趣味知识竞赛进校外活动等多种形式,加大中医药文化知识在中小学生的普及和教育。借力社会资本,科学地开展丰富多彩的中医药文化教育工作。

  (四)学有成,激发中医药传承内在动力

  在人才评价和使用上,合理体现中医药人才的劳务价值,鼓励多点执业、自主创业,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环境氛围。在岗位设置管理上,缩短乡镇卫生人才晋升工作年限,提升职业发展空间。定期开展中医药相关的劳动技能比赛,开展“治未病”相关的人才激励。

  (五)文有扬,扩大中医药文化影响范围

  弘扬中医药文化,在电视公益广告、户外宣传栏、社区公告栏、校园黑板报等多种途径宣传中医药文化,打造具有岭南特色且具有影响力的中医药主题盛会。加抢中医药博物馆的建设,进一步扩大神农草堂、广东省中医院博物馆、陈李济博物馆等影响力。建议公园和绿化面积较大的大学校园,种植中草药,以便学生、市民近距离认识中医药。

  (六)管有章,规范中医药文化建设方向

  一是在管理体制方面,强化人员配备,健全中医药管理体系,例如设立市一级的中医药管理局,区一级的中医药管理科,全面指导广州市的中医、中药产业业务工作。

  二是管理机制方面,管理方式向集约型转变、服务型转变,强化部门协作,建立职责明确、分工协作、科学高效的综合管理制度。

  三是在工作风格上,具备更强的主动性和使命感,在施政管理过程中,原则性和灵活性兼备,监管与服务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