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内容摘要:对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广州经济建设提出四项建议:一是尽快强化广州海关检验检疫及病毒检测力量,严防不法势力在海外分离出新冠肺炎株并恶意带入境内;二是成立临时性劳动力协调机构,解决本地企业劳动力问题,并藉此培育新型人力资源服务企业;三是结合智慧城市建设,加快创新企业进驻广州并推动形成新业态;四是加大对生物医药产业的投入力度,吸引境外高层次华人生物医学专家到广州就业,提升广州生物医药产业的国际影响力。
一、回顾非典,预测广州2020年经济增长
(一)2003年非典对广州经济发展影响的启示
非典于2003年2、3月份全面爆发,4月疫情得到控制,5月新增病例快速下降,7月基本结束。广州经济虽然受到了重大冲击,但2003年上半年广州经济较上年同期增长13.4%,继续领先于全国和全省增速。可见,非典对广州经济虽然有冲击,但并未改变其上升势头。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两大国际组织于2月初曾先后发言,肯定我国所采取的控制新冠肺炎疫情的一系列举措,表示对中国的经济前景抱有信心。亦有分析认为,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主要在第一季度。
(二)第三产业受到短期影响,工业作为全市经济增长主导力量的作用凸显
非典期间,广州的旅游业、餐饮业、零售业、交通运输业受影响严重,甚至出现了负增长,但2003年下半年,随着消费需求稳定增长,这些行业逐步恢复正常,第三产业增加值当月增速5月为6.5%,12月升至16.8%,全年累计增长11.0%。制造业方面,工业企业虽然遭遇停产时间长、被取消的合同订单数量大、在谈项目受阻等困难,但2003年上半年广州市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同期净增358亿元,同比增长21.5%,其中汽车制造业同比增长52.3%。2003年,广州工业增加值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0.2%。工业作为城市经济主导力量的作用凸显。
由此预测,随着本次疫情逐步稳定,市场需求恢复,工厂复工有序开展,广州的工业和服务业将可以较快得到恢复。工业对本年度广州经济增长的贡献,预计将高于服务业。
(三)外贸行业受到冲击,影响具有滞后性
2003年,广州的外贸进出口受到非典的直接冲击,广交会成交额较上年下降近15%,大量招商活动被迫延期或取消,外贸出口企业所受的影响一直延续至年底。但从外贸进出口数据看,2003年广州投资、进出口增速波动并不明显,上半年广州市海关进口总值较上年同期上升25%,出口总值较上年同期上升7.7%,其中高科技产品和机电产品出口同比增速分别达到48%和33%。得益于外贸政策放宽,2003年上半年广州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同比增长22%。可见,疫情对外贸的影响具有滞后性,可以预测,在相应的外贸政策支持下,广州2020年外贸进出口额依然看好。
历史数据表明,2003年非典期间政府快速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金融、财政措施,对民生及因疫情面临困难的中小企业给予了高度关注,降低了疫情对经济的短期影响,非典对广州经济的冲击虽然来势凶猛,但并未逆转广州经济增长的强劲势头。由此可以预测,只要政策措施得当,有效防止企业资金链断裂、保持社会民生稳定,2020年广州经济比较乐观。
二、对广州经济建设的几点建议
遵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对照广东省推出的应对疫情支持企业复工复产促进经济稳定运行的20条政策措施,广州市于2月6日颁布了《关于支持中小微企业在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过程中健康发展的十五条措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四项建议如下:
(一)尽快强化广州海关检验检疫及病毒检测力量,严防不法势力在海外分离出新冠肺炎株并恶意带入境内
比尔盖茨曾在一次演讲中讲到:“未来能杀死上千万人的不是核战争,而是高度传染的病毒”。经历了近半个月的疫情可见,病毒与细菌的杀伤性值得引起极度重视。新冠肺炎肺炎已在全球多个城市出现确诊病例,换言之,海外病毒研究机构已掌握了此类病毒的标本。在我国研制出针对性治疗及预防药物之前,基于此病毒的传染性极强、前期有一定潜伏期的特性,若海外有不法分子获得此病毒标本并携带入境投放,其恶果不言而喻。
生物细菌战役将是未来国家安全的重要防控内容,对经济建设具有巨大影响,必须防范于未然。因此,建议我国海关应尽快研究制定相应的检验检疫指引条例,增加与新冠肺炎相关的检验检疫设备,对海关边防检疫部门人员开展相关培训,防控新冠肺炎随人员、货物从境外输入广州。
(二)成立临时性劳动力协调机构,运用“共享员工”方式,解决本地企业劳动力问题,并藉此培育新型人力资源服务企业
受疫情影响,企业出现的劳动力问题主要分为两类情况:A类企业由于产能不足、市场消费疲弱而导致资金困难,难以续聘原有员工。这类情况多出现于餐饮业、零售业、文体娱乐业等服务企业,以及外贸出口型的加工企业。B类企业由于疫情导致短期内出现业务量剧增,但本地用工市场难以满足聘用需求。这类情况多出现于生鲜品电商、物流、快递类服务行业,以及生产防疫物资的制造企业。面对A类企业,目前各地政府普遍出台政策,对坚持不裁员或少裁员的参保企业,给予减费降税、专项资金资助等扶持,这些政策无疑对困难企业起到帮扶作用,但亦增加了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
目前,国内部分大型企业已开始运用“共享员工”的临时过渡性方法,解决企业劳动力问题。例如,餐饮企业西贝在上海、北京、南京、深圳、广州门店的约1000名员工,被生鲜电商盒马租借,入驻盒马各地门店,参与打包、分拣、上架、餐饮等工作,由盒马支付相应的劳务报酬。沃尔玛、京东、阿里等企业,也已运用类似方式,邀请临时歇业的餐饮、酒店、影线及零售联营商户员工前去接受短期培训并上班。目前,这种临时过渡性方法主要见于急需用工的大企业,且多是企业自行开展的对接运作,中小企业难以获得相应资讯因而难以简单复制大企业“共享员工”的方案。
建议由市政府相关部门牵头,设立“灵活用工”临时性协调部门,收集本地区企业用工困难情况,建立企业信息平台,协调调度本地企业的员工:将A类企业暂时富余而不解聘的员工,临时租借到B企业,以此缓解A类企业人力成本支出问题和B类企业人力资源不足问题。建议“灵活用工”协调部门针对服务业和制造业企业、大型企业和中小微企业,分行业设立相应的需求档案,建立网上平台供企业获取“共享员工”的信息;同时,协助相关租借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签订劳务合同,厘清各方的权利义务与责任。一方面协助企业解决劳动力问题,另一方面减轻政府为支持企业不裁员或少裁员付出的财政成本。
长远而言,“共享员工”“灵活用工”等人力资源调度服务将是人力资源服务的一个新的业务领域,应由第三方公司来完成。建议市政府着手引导培育相应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开展相应业务,这对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未来的人力资源季节性供需平衡亦将具有一定作用。
(三)结合智慧城市建设,为创新企业提供更多的参与公共项目的机会,加快创新企业进驻广州并推动形成新业态
智慧城市建设将实现万物互联,需要5G通信、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支撑,也需要人们改变部分传统的工作与生活习惯。本次疫情促使人们改变了一些传统的工作与生活习惯,对远程医疗、远程教育、远程会议、线上办公、生鲜采购外卖、在线购物、物流配送、无人零售、AI类紫外线消毒扫地机器人、红外线热像测温仪、医疗器械等产品及服务的相关需求激增,这为新业态的出现提供了契机。
阿里巴巴在非典期间的发展经验值得深入思考:2003年4月,阿里巴巴虽然因一名员工确诊而导致全公司几百员工被隔离在家办工十二天,但由于非典期间外贸客商改变了传统的工作模式,转向网上交易,阿里巴巴新客户激增,阿里巴巴的toB业务获得了50%以上增速;2003年5月10日,阿里巴巴推出了针对消费者的新型业态——淘宝。此后,有研究认为国内零售业的电商业态发展,得益于非典所提供的契机。
建议市政府结合广州目前开展的智慧城市建设,对物流配送、交通运输、教育服务、医疗服务等公共服务的新业态设立专项研究课题,提升对智慧城市建设的认识、丰富广州智慧城市建设的策略。同时,对2020年第一季度营业额增速达50%的5G相关产业、人工智能、公共服务类创新企业,针对其研发项目给予专项经费资助,并为其提供参与智慧城市公共项目的机会,助力其推动形成新业态。
(四)加大对生物医药产业的投入力度,以此次疫情为契机,吸引境外高层次华人生物医学专家到广州就业,提升广州生物医药产业的国际影响力
生物医药是广州市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药品生产企业和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总量在大湾区中居于领先地位,在中药和生物药方面具有较强优势。广州市生物医药行业在本次抗击疫情中体现了卓越的实力:黄埔区于1月30日公布,区内6家企业研发出新冠病毒检测试剂盒;2月8日,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申报的肺炎1号方获得广东省药监局审批。
建议进一步加大对生物医药产业的投入力度:第一,促进广州的医药企业与大湾区内的科研院校(除广州本地高校与科研机构,还包括香港高校、澳门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等机构)合作,研发与新冠病毒相关的疫苗、特效药、中成药、检测试剂等,争取抢先获得药品专利。第二,此次疫情吸引了海外众多华人科学家对祖国的关注,可以此为契机建立企业和高校与海外华人科学家的科研联系,对这批高层次科学家抛出橄榄枝,吸引高端海外生物医药人才到广州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