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政协第十三届广州市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网站
关于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优化提升我市特殊教育的建议
时间:2020-06-05    【打印】 

  广州市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

  内容摘要:在市委、市政府重视下,我市特殊教育建设水平和规模得到较快发展,但仍需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优化提升。针对特殊教育师资不足、融合教育校际发展良莠不齐、部分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未达标、特殊教育与非遗文化融合教育不够等问题,本文提出“订单式”培养特教教师,“绿色通道”引进特教人才,制定特教队伍稳定政策,加大对普通学校融合教育的政策指导意见,探索推动“随科就读”,发挥特教学校的引领作用,优先安排特殊教育财政投入,推动非遗文化融合特教等建议,着力提升我市特殊教育专业水平,形成品牌效应。

  特殊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文明程度和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办好特殊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进一步完善我市特殊教育政策体系,优化提升我市特殊教育,让每一个特殊儿童都享受合适的教育,对于促进我市教育公平,保障弱势儿童受教育权利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市特殊教育的主要情况和存在问题

  我市现有19所公立特殊教育学校,其中聋、盲、孤独症、脑瘫学校各1所,智障校13所,综合性学校2所,特教学校在读生3181人,占全市在读特殊学生总数(5719人)的55.62%,基本满足中重度残疾学生的学习需求。对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学生优先安排就近或指定的具备条件的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情况,截至2018年底,开办特殊学生随班就读的普通学校(含幼儿园)共756所,招收特殊学生1847人,另有691名特殊儿童以其他形式就读。我市特殊教育在市委、市政府重视下,建设水平和规模得到较快发展。然而,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特殊教育师资不足

  根据《广东省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员编制标准暂行办法》(粤机编办〔2008〕109号)的规定,招收盲生的学校,招收聋生的学校,招收智障生的学校,招收自闭症、脑瘫和多重残疾生的学校,教职工与学生比应分别为1:3、1:3.5、1:2.5、1:2。以招收智障学生的学校为例,目前我市特教专业师资配备最强的学校也只能达1:3.5。主要是编制缺乏,启聪学校还缺20个编制,启明学校新校区预计招生750人,需增加教师180个编制。此外,特教专业教师极为缺乏,我市从2015至2019年间培养特教专业师范生仅107人,除招生难以外,毕业后也无法确保他们从事特教工作。目前,在开办特殊学生随班就读的普通学校,很多学校无1名特殊教育专业的教师,严重影响特殊教育的专业性,不利于特殊学生的教育和身心发展。

  (二)融合教育校际发展良莠不齐

  融合教育对于特殊儿童融入普通儿童群体,两者互动交流、协同成长,对于特殊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有利于培养普通学生健全人格、勇于担当的素质。尽管我市近几年大力发展融合教育,但校际间的专业水平依旧良莠不齐,对于优化提升我市做好普特教育融合有一定阻碍。

  (三)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尚不能达到国家建设标准

  按照国家2011年颁布的《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以智障学校为例,按照9个班办学规模测算,建筑用地总面积Ⅰ类应为12338平方米,Ⅱ类应为13761平方米。目前我市仅有部分区达到国家建设标准,部分区的特殊学校是由小学改建而成,仅达到国家建设标准的40%左右。新增项目财政投入依然存在困难,据测算,2020年底,按照6个试点区中小学资源教室所需配备教师的数量,市级财政需经常性投入951.05万元,2021年全市11个区所需配备教师的数量,市级财政需经常性投入1536.4万元。对于财政投入问题,市区两级仍无法达成共识。

  (四)特殊教育与非遗文化融合教育有待进一步挖掘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剪纸、古琴、木偶戏、刺绣、绘画等,以及一些手工制作技艺,注入特殊教育学习课程中,既利于特殊学生的康复训练,培养特殊学生的特别技能,形成就业优势,又利于形成特殊教育的广州特色,树立品牌形象。特殊儿童学习传统艺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方面的课程教育非常艰辛,也非常值得探索,有很大的挖掘空间。

  二、优化提升我市特殊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快特教师资队伍建设,着力提升特殊教育的专业水平

  一是通过订单式培养或定向委培的政策解决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问题。建议由市、区教育管理部门提出特殊教育教师需求,尤其是各区要关注普通学校特教教师的急需状况,通过向广州大学等院校“下订单”进行委托培养。为订单式培养的学生订制课程,学生毕业后,回到区里服务,对其提出服务年限等方面的法律约束;调研学校对特殊教师专业知识与能力的需求,为订单式培养学生制定独立的培养计划,如接受融合教育的特殊儿童以自闭症、智力迟缓、唐氏综合症为主,可以针对性缺乏特教教师的实际情况定向培养;安排学生到订单学校开展教学见习与实习工作,促进个人发展与进步,加快培养特教专业教师。

  二是制定灵活、有弹性、优惠的引进人才政策。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集聚的优势,面向国内外招聘特教人才,可通过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在入户、编制、安置费等政策上吸引优秀特教人才,更多要偏重于教学和专业性水平,如手语、盲文特色也可以作为考核引进指标。

  三是制定稳定的特教队伍政策。优先保证特教教师事业编制,确保定岗定编,在岗在编,为招收特殊学生的普通学校(含幼儿园)争取编制到位,各区教育行政部门在核定学校编制总数内优先解决特教教师编制配备。落实特殊教育教师工资政策,切实提高特教教师待遇。特殊教育专业性强,授课难度大,教学成效难以量化,应进一步完善特殊教育教师绩效工资考核标准,逐步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特殊教育津贴,在职称评审、岗位考核中对特殊教育教师实行单独评价,制定实施科学有效、稳定队伍的激励政策。此外,在各区要充分发挥职能部门和教育机构对特殊教育指导作用,定期对特教教师进行规范化的专业培训,逐步提升特教专业化水平。

  (二)进一步推动融合教育发展

  融合教育是新时代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新要求和新趋势,促进融合教育无障碍理念的推广,推动我市融合教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是我们的努力方向。

  一是进一步完善普通学校融合教育的规范性指导意见,市区两级教育局与各类学校要建立并完善普通学校融合教育的长效机制;逐步改善普通学校开展校内融合教育支持系统;建立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多学科支持团队,共同研究融合教育的各类教学管理问题。

  二是探索推动“随科就读”,提高融合教育的精细化管理。建议探索改进普通学校特教班和随班就读的教学模式,逐步引进“随科就读”模式,让特殊学生根据身体状况选择参加合适的科目与普通班孩子一起就读,并通过完善和提升科目资源室建设、IEP(个别化教育计划)教育,加强融合教育的精细化管理,提高融合教育的质量,打造国内、国际一流的融合教育新模式。

  三是持续推动特殊教育学校向特殊教育资源中心转型,发挥特教学校的引领作用。重视特殊教育学校对普通学校特教的业务指导交流,加强对普通学校融合教育教师的示范性教学活动,定期开展巡回教学指导、反馈、咨询,以及协助市区教育部门督查、评估等工作。

  四是通过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平等、多样和包容,提升所有学生对残障的包容,减少校园歧视和欺凌。

  五是加快启动广州启明、启聪等学校建设及融合教育项目实施,以最先进的教育理念、办学理念,配置专业的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和校园教学装备,把广州启明、广州启聪等特殊学校建设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一流的融合教育新发展的标杆。

  (三)对特殊学校新建、改建和扩建等项目,应优先考虑资金投入

  对新建特殊学校应严格按照《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等国家标准,合理确定校园建设用地面积与校舍建筑面积指标和建筑标准,全面提升学校建设水平。对必须的新增项目和改建扩建项目,应优先考虑财政投入,制定合理的财政分担机制,并引入社会慈善资金投入,不断改善和创造良好校园环境,提升特殊教育办学标准和水平。

  (四)以传统文化为引领,推动我市特殊教育的特色发展

  建议在已有的地方传统文化项目融入特殊教育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更适合特教儿童兴趣培养的非遗项目,比如广州传统的“三雕一彩一绣”、乐器弹奏、剪纸、刺绣、绘画、木偶戏等非遗项目,以及一些民间手工制作技艺,将广州非遗文化融入到特殊教育中,推进特殊教育课程设置改革,培养特殊学生更鲜明的专业技能,提供更好的专业保障,形成广州特殊教育的特色和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