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
内容摘要:《广州花园及周边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以长达8公里的“云道”(空中步道),将白云山、花果山、越秀山连通,“云道”所经区域,都是广州古往今来的风水宝地,有众多著名的历史文物古迹。我们应以广州花园绿道走廊建设为契机,充分讲好“一条中轴线,看懂广州两千年”的故事,但目前“云道”规划建设与文化旅游路径规划未能有机融合,宣传推介与其它文化旅游路径主题宣传有待优化,内涵还有不少提升空间。因此,建议:一是细化完善《广州花园及周边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让“云道”连古道,彰显城市优秀文化基因;二是恢复越秀山人文历史风貌,着力打造西汉南越王博物馆观景平台和连廊;三是省、市、区联动,提升“云道”的影响力和文化品位;四是高站位、大格局,系统做好“云道”宣传策划工作。
2019年3月,广州市规委会通过了《广州花园及周边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以长达8公里的“云道”(空中步道),将白云山、花果山、越秀山连通,形成山融于城、绿谷赏林、云台览湖三大景区,从中山纪念堂可以一路直上白云山。沿着“云道”所经区域,都是广州古往今来的风水宝地,有众多著名的历史文物古迹。因此,应以广州花园绿道走廊建设为契机,充分讲好“一条中轴线,看懂广州两千年”的故事,彰显广州作为历史名城的文化自信。
一、存在问题
(一)“云道”规划建设与文化旅游路径规划未能有机融合
越秀山是“云道”的起点,同时也是城市传统中轴线的起点,往南及东西两翼周边区域,有多处著名的历史文化遗址和景观,由于近现代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被几条主干道(中山三至六路、东风中路、解放北路)分割,成为散落的珍珠。近年来,文化旅游部门一直在规划设计一些主题旅游路径,如孙中山文化、红色文化、海丝文化等。市政协常委会议也曾有专门提案,建议落实《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深化编制“一山一江一城八个主题区域”保护方案和实施计划,打造好广州老城市历史文化名片。
《广州花园及周边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中8公里的“云道”有一个突出的理念是“山融入城”,建议更应“文化入绿廊”。在“云道”起点的中山纪念堂及越秀山,往南延伸1公里就是广州城市传统中轴线,北京路上的南越王宫博物馆、“千年古道”及周边各处珍贵的历史遗迹和景观,是广州千年古城最耀眼的明珠。“云道”规划建设,主要以几座山体及几大公园为线路,突出云山绿谷自然生态,而周边及沿途历史文化遗址和景观缺乏有机融合考虑,应预留路径接口,打造文化旅游路径。
(二)“云道”宣传推介与其它文化旅游路径主题宣传有待优化
“云道”以山融于城、绿谷赏林、云台览湖自然生态为主题,而整条线路贯穿多处历史文化遗迹和景观,如何让自然景观与历史人文景观有效融合,宣传策划与宣传平台的应用很重要。目前人们日常使用的大众传媒软件如百度、大众点评、携程旅游等各种应用端,搜索城市历史文化线路,都是分散式、碎片化的信息,各大景点、美食、导购等宣传推介虽做到了极致,但在地理位置、历史文脉等旅游路径规划设计上往往是信息不对称、辨识度不高,反映了我们在宣传策划、信息更新上的整体性、系统性、配套性不够优化。
如:越秀山上的中山纪念碑与山下的中山纪念堂,其设计理念是前堂后碑,与城市传统中轴线互相呼应的一体化建筑,气势雄伟。而现实情况是,中山纪念碑与中山纪念堂管理各自独立,旅游路径安排没有关联起来,相关宣传介绍也没有详细说明,很多外地游客甚至是本土广州人,也不清楚前堂后碑的关系,更不清楚与传统中轴线古老广州城的关联。有些导游在回答游客提问时,不明就里,干脆说是英雄纪念碑或烈士纪念碑。类似这样的现象普遍存在,暴露了我们在城市规划与文化旅游路径规划及城市形象宣传上,依然停留在各管各段、各说各话,“广州故事”没有讲深、讲透、讲精彩。
(三)“云道”内涵与“既要享受生活,也要享受文化”还有不少提升空间
“云道”的建设,有效提升了交通的便捷性,促进了广州部分历史文化景区或景点的通达性。但“云道”建设的初衷还是空中步道,如何使市民和游客在“云道”漫步的同时,又能享受周边的历史文化大餐,这其中有不少问题需解决。比如,能否在“云道”中设置景点或景区指示牌,提示周边的景区文化?又如,能否在一些重点地区,设置观景平台和专门介绍牌?再如,能否在适当的地方设置出口和梯级,并加装标识系统,提示到历史文化景点的路径和介绍?等等,这些必须由城市规划部门、文旅部门以及园林绿化部门一起研究,共同打造,并邀请专家学者论证提升。网上有人说,“云道”以后很有可能会成“爱之道”,那我们是否可以也打造成“文化之道”“历史之道”“古迹之道”呢?
二、建议对策
(一)细化完善《广州花园及周边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让“云道”连古道,彰显城市优秀文化基因
文化遗产旅游路径是全新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模式,通过“云道”网络,有效串联历史文化遗产节点,融合沿线重要的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形成游憩通道。
1.设计“云道”与往南1公里的城市传统中轴线核心区北京路“千年古道”的地理连接,将周边多处历史珍遗串珠成链,让“云道”连“古道”,使游人在感受云山珠水秀丽风光的同时,穿越广州千年历史,看懂广州千年文脉,见山也见城。
2.长达8公里的“云道”所经白云山、花果山、麓湖、越秀山等,沿路及周边散落的著名历史文化遗迹和景观,以连廊、曲径、休闲亭、观景台、遗址牌坊、碑廊等铺道造景,丰富“云道”文化内涵,让游人领略岭南文化精髓,满足不同群体的观赏需求。
(二)恢复越秀山人文历史风貌,着力打造西汉南越王博物馆观景平台和连廊
1983年在越秀山山体余脉象岗山发掘了南越王墓,后在原址上建起了西汉南越王遗址博物馆,这个国家一级博物馆与越秀山上几处著名景点直线距离不过几百米,由于城市规划与发展的历史原因,象岗山与越秀山隔路相望,人们在地理位置和视觉感官上,很难将两者关联起来。见证广州建城2200年历史的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就像一颗遗珠,淹没在门前解放北路的车水马龙中,游人至今难以与博物馆拍一个全景合照,这让南越王很没“脸面”和尊严。建议恢复越秀山人文历史风貌,使越秀山与象岗山相连通,在保留现有南越王博物馆正门的主体建筑的前提下,将博物馆门前路段打造成下沉式广场,同时打造观景平台、步行连廊和停车场等,让博物馆一楼展厅直接与越秀山镇海楼、五羊雕像在地理与文脉上有机相连,尽量恢复越秀山的人文历史风貌。
(三)省、市、区联动,提升“云道”的影响力和文化品位
目前,国家和省正在着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旅游路径,系统梳理粤港澳三地文物古迹、文化遗产,把建设“人文湾区”“休闲湾区”作为加快推动文旅融合的重要抓手。按照《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建设工作方案》,今年年底前将建成首批4条游径,到2021年建成9条主题游径。广州市也提出了名城古韵品位步径、红色文化传承步径、夏街民俗古风悠然步径、钱岗生态回归情怀步径、幸福广州寻源之旅、南国红豆鉴赏之旅等16条“城市主题游”精品线路,搭乘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旅游路径建设的快车。建议“云道”建设与大湾区文化遗产旅游路径相衔接,体现文化遗产与现代文明相辉映,把“云道”打造成“人文湾区”“休闲湾区”中一张靓丽的广州城市文化名片。
(四)高站位、大格局,系统做好“云道”宣传策划工作
在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建设工作方案》的框架下,结合广州市16条“城市主题游”精品线路规划建设,做好“云道”的宣传策划。充分利用新媒体融合,实现多维度、多语种表达,点对点、全链条效应,实景与虚拟、语音与图文结合等模式,在百度、大众点评、携程、微信、微博、QQ等权威社交媒体软件,发布推送“云道”及周边人文与自然景观。不定期通过线上线下互动的形式,让市民更方便地接触和了解这些线路和游径的内容,增加景点的活力和吸引力。在“云道”上面,结合“云道”经过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景点,设置专门的标识和介绍图片等,提炼好有关的介绍宣传内容,视条件还可以设立专门的观景平台,让市民在怡情山水的同时,又感受到老城市文化遗产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