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
内容摘要:广州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3处,国有博物馆50家,这些文化遗产是广州不可多得的宝贵文化财富,也是广州老城市新活力文化出新出彩的重要基础。围绕让“文物活起来、文化亮起来”,广州做了大量工作,但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广州的博物馆总体来说文物珍品、精品不够,对文物的研究和解读不够,创新力不足;展馆面积不够,馆舍狭小展陈设备老旧;宣传、推广力度不够,手段不够丰富多样,运用现代数字化手段推介包装本土文物还做得不够;文创产品开发存在问题和困境。建议:一是加大宣传力度,丰富展陈手段,让广大市民了解广州的文物家底,了解岭南文化的特色和价值;二是对现有馆舍进行微改造,提升博物馆的展陈条件和服务设施,加深对馆藏文物的研究,丰富展示手段,吸引更多好的展览和珍贵文物进入,让更多的公众走进博物馆;三是多方引入社会资源,探索合法合规的博物馆文创模式,推动博物馆文创开发并向产业化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广州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3处,国有博物馆50家,其中国家一级博物馆3家。这些文化遗产反映了广州两千多年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是广州不可多得的宝贵文化财富,也是广州老城市新活力文化出新出彩的重要基础。广东省委出台的《中共广东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广州市推动“四个出新出彩”行动方案的通知》,提出广州市要推动城市文化综合实力出新出彩,全力提升文化引领功能的更高要求,也成为既要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又要让他们活起来的行动指南。
一、努力让“文物活起来、文化亮起来”
围绕让“文物活起来、文化亮起来”,广州做了大量工作,成绩有目共睹。以陈家祠为例,2019年1-11月观众人数已达到134.1万人次,相比2018年同期的106.8万人次,同比增长25.6%;2019年10月1-4日,广州全市纳入统计范围的12个红色旅游景区(含6个国家级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共接待游客58.81万人次,同比增长13.21%。
为了让文物活起来,讲好文物的故事,广州的博物馆在梳理馆藏、引进精品文物策划展览方面下了不少苦功。西汉南越王博物馆与意大利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合作,于2019年5月17日推出《庞贝:永恒的城市》展览,至8月18日结束,共有18万人次参观,与该馆一般展览同比增长80%。广州博物馆联合故宫博物院、北京颐和园管理处和陈家祠举办特展《匠心神巧——广作特展》,展出清代至当代广州工匠制作的广珐琅、广绣、广钟、广彩等工艺精品,其中不乏首次离京回到广州“娘家”的珍贵文物。展览一经推出即备受关注,各种媒体报道达40多则,其中5则报道登录了“学习强国”广东平台;国庆节期间,不少观众冲着特展而去,观众量达到2018年同期的1.13倍。陈家祠于国庆前夕推出主题展览《英雄礼赞:馆藏民间工艺所见之英雄模范》,将主题教育与岭南民间工艺完美结合,观众纷纷点赞。该展览入选国家文物局100个“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项目。
二、存在问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存在的问题。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文物合理利用不足、传播传承不够,让文物活起来的方法途径亟需创新;依托文物资源讲好中国故事办法不多,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能力亟待增强”。对照广州的文物保护利用情况,也存在类似问题:
(一)广州的博物馆总体来说文物珍品、精品不够
尤其是近年新建起来的博物馆,由于缺乏积累,馆藏文物数量有限,文物珍品、精品更少;对文物的研究和解读不够,让文物活起来的方法手段、途径缺乏,创新力不足。一些博物馆只满足于献宝式陈列,在向游客甚至市民介绍到哪里看文物、看什么文物、如何看这些文物等方面做得不够。
(二)展馆面积不够,馆舍狭小展陈设备老旧
一些博物馆上世纪50年代末建在古建筑或文物保护单位里,展示手段受限,讲好文物故事的手段单一,也难以引进国内外优秀的文物展览,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也不够,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相比有一定差距。
(三)宣传、推广力度不够,手段不够丰富多样
运用现代数字化手段推介包装本土文物还做得不够,社会大众对广州文物家底的了解不太全面。比如,何为岭南文化?岭南文化的特点?岭南文化文物的特征是什么?在文物中位居前列的有哪些?文物的精品展和专题展有哪些?每个博物馆的特色是什么?社会上不少人都缺乏系统了解。
(四)文创产品开发存在问题和困境
国家《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出台后,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步入了快车道,但馆际发展不平衡、缺乏创意人才尤其是体制的障碍仍制约文创开发。广州的博物馆也面临同样的问题,绝大部分国有博物馆都是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开展文创工作的具体政策尚未出台。这导致不少博物馆空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却得不到充分利用,其文化价值无法得到最大限度的彰显。
三、意见建议
在当前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度假旅游,看文物、谈文化,是民生实事的重要内容。围绕广州“让文物活起来、让文化亮起来”提出几点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丰富展陈手段,让广大市民了解广州的文物家底,了解岭南文化的特色和价值
花城广场、白云机场、广州塔作为广州的城市客厅,是展现广州历史文化的第一场所。建议在上述游客密集区域设置大型LED显示屏——广州宝藏三维魔屏,动态展示各大博物馆的文物珍品以及博物馆、文物保护单位的相关信息,吸引更多游客了解并前往参观。这样做有利于改变文物单向传播模式,打破传统文物展陈时空束缚,使文物展览向体验性、交互性转变,真正做到“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
(二)对现有馆舍进行微改造,提升博物馆的展陈条件和服务设施,加深对馆藏文物的研究,丰富展示手段,吸引更多好的展览和珍贵文物进入,让更多的公众走进博物馆
广州有不少博物馆面积不大,但收藏丰富,历史和地域特色明显。由于这些博物馆分别建于1929年和1959年前后,并且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馆址,比如镇海楼、陈家祠、黄埔军校、广州起义纪念馆等等。囿于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的要求,展览场地和服务设施往往不足,展示和宣传手段、形式也不够先进。建议充分利用此类博物馆已有的藏品和观众资源,加大投入,让它们通过微改造,提升服务质量和展示水平。这样投入不大,但能收到很好的宣传效果。
(三)多方引入社会资源,建立合理合规的激励机制,推动博物馆文创开发并向产业化发展
《博物馆馆藏资源著作权、商标权和品牌授权操作指引(试行)》倡导博物馆与社会力量互相协作,有利于推动文创工作的向前发展,希望政府协调相关部门,出台相关政策,让文创工作更容易落地。
“让文物活起来,把文物带回家”。博物馆进行文创开发、推动文化传播也是让文物活起来的有效方式,通过探索采用“授权开发,委托经营”的模式,依托丰厚的文化资源,丰富创意和设计内涵,拓展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利用途径,有利于促进文化遗产资源在与产业和市场的结合中实现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说,通过文创开发,加强文化传播,打响文化品牌,进一步深化文商旅融合,让文物“活”起来,让文化“亮”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