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政协第十三届广州市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网站
《信息时报》:定期培训演练,遇突发可先期处置
时间:2020-06-06    【打印】 

  □本版撰文信息时报记者奚慧颖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是社会治理的基础,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广大基层力量织起防控的“天罗地网”,无论是初期防扩散到后来防反弹,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疫情防控措施卓有成效,也让人们认识到未雨绸缪的必要性。后疫情时期到来,广州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召开,各民主党派、市政协委员关注广州基层防控成效的同时,就如何提升完善基层应急管理能力提出建议。

  建议1:明确基层职责定位,摸查用上大数据

  如今,基层防控并未收兵,而是进入了下一个“进行时”。今年广州两会,民进广州市委员会的一份集体提案,就脱胎于此。民进广州市委员会粟华英表示,广州市现已逐步建立起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但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基层应急管理仍存在不少难点、盲点和痛点。

  广州现已建立起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制,编制了《广州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专项应急预案,现有各级各类应急预案3万多个。不过,粟华英注意到,预案中基层应急管理部门职能既有重叠又有空白。

  而且,全市网格化服务管理系统尚未全面应用,数据未能进行动态更新,导致其难以发挥基础支撑作用。再加上部门之间协调联动不足,疫情期间基层工作人员在统计上报情况和数据时,会存在重复统计,增加基层工作量,降低效率。以某街道为例,初始登记湖北籍流动人员为9239人,经过逐一电话核查后只有6000多人,但截至428日已有10214人返回该街道。

  因此,提案建议制定《广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条例》及实施细则,明确基层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中的职责和定位。并出台《广州市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完善《广州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增加对基层实施具体防控行为的规范。制定镇街应急方案模板,形成统一的应急管理模式。

  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可应用区块链和大数据采集技术,对基础数据进行采集,推动社会治理智能化。市政协委员欧阳智鸿也建议加强各个社区医疗机构的信息互联互通工作,特别加强发热门诊与发热病例信息的互联互通,在此基础上利用大数据智能分析建立预警机制,对异常激增的发热数量作出预警预测,提升对重大公卫事件的预测能力。

  建议2:成立应急救援队伍,遇突发可先期处置

  疫情防控任务重,基层工作人员长期配置不足且日常工作已处于满负荷状态。粟华英告诉记者,目前社区专职工作人员在10人以下,能够支援社区应急工作的临时派驻人员、党员人数有限,一般是2~3人。

  同时,由于各类社会组织、镇街购买服务的社工队伍尚未纳入应急处置力量。志愿者的统筹发动机制不完善,由此出现了疫情期间有镇街发动几百人的志愿者队伍,也有镇街抗疫行动无志愿者参与的现象。

  对此,市政协委员、广东卓信律师事务所高级顾问兼法学研究部负责人谭国戬提议,有条件的社区可建立一支规模约10~50人的综合型应急救援队伍,由应急管理工作负责人担任队长,由社区工作人员、党团员、医务人员等成员组成,救援队员应具备专业的救援知识和技能。该队伍主管日常应急教育、宣传工作之余,应定期进行多类型的应急演练。

  在社区发生突发灾难、事故时,社区应急救援队员能承担先期处置、抢救伤员、疏散群众、控制事态的应急救援处置工作,协助社区开展灾情、民情的搜集和速报,组织灾民应急避险、自救互救、平息谣传、维持社会秩序、排除力所能及的次生灾害,为后续的救援工作赢得宝贵时间。

  民进广州市委员会的提案中,则提出要建立常态化、专业化的志愿者队伍,以社区服务中心为平台,以社工组织为桥梁,以“铁打的平台、流水的志愿者”运作模式,组建相对稳定的志愿者队伍,并定期组织专业培训和演练。

  建议3: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全市“一盘棋”统筹

  有人说,基层工作是“上面千条线,手中一根针”。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疫情防控最核心的无非是人、财、物。而应急物资是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和处置的重要物质支撑。

  针对疫情发生后出现的应急物资储备不足,民进广州市委员会建议设立基层应急物资动态管理信息平台,开展基层应急人财物摸底普查,建立应急物资储备清单,明确物资的储备品种和数量、储备方式等标准,全市“一盘棋”统筹物资采购、调配和使用。

  应急物资最终要发到每家每户每人手中。谭国戬认为,要在社区建立专门应急物资储备仓库,确保在突发情况下,应急物资能够正常使用,把应急处理的时间缩到最短。也便于做好应急物资的盘点、清理、补给、储存和保障工作,提高应急处置保障能力。

  对于应急物资储备仓库的管理,他认为还应满足三点要求。首先,高度重视物资储备对应急救援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充分做好物资储备工作;其次,完善物资管理台账,定期清点物资,保证物资与台账动态一致;最后,及时检查补给,对功能不全、无法使用的物资应及时上报、更换、调配,保证应急物资的储备充足。

  建议4:完善中小学应急机制,广州可先行先试

  随着广州市内幼儿园开学,返校复课才终于画上句号。当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教育系统的治理能力直接影响着全国中小学生上课、复学、考试乃至社会稳定。

  “中小学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多发地和薄弱地带,更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点区域。”广州市政协委员、广州市英东中学校长胡国胜提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完善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妥善处置各种事端”。他建议广州先行先试,率先完善广州市中小学应急机制,有效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在学校停课,学生需要在线学习时,作为教育部门要整合中小学优质教育资源,搭建教育智慧云平台,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教育公平。返校后继续执行疫情防控措施,政府应配备中小学公共卫生应急处置专员,例如公共卫生应急小组人员、医务工作人员等,要针对各个学校的不同情况及时上报,并根据法律法规采取一定的应急避险措施。

  此外,胡国胜还关注到,在发生公共卫生事件后,中小学生可能会产生心理恐慌、认知偏差等情绪。学校要定期开展心理课程,并在教学中传递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可能与采取的措施。在公共安全卫生事件发生后,开展心理疏导专题讲座。

  信息时报202066A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