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把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放在“2020年发展主要目标和下一阶段主要工作”的第一部分。保就业、保主体、扩投资、促消费是其中的关键词。
市场主体是经济发展的活力源泉,如何护航“六稳”落实“六保”?广州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期间,南方日报记者专访了广州市政协副主席、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姚建明。他表示,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广州市市场监管局将以保市场主体、稳市场秩序为重点,守住“保”的底线、筑牢“稳”的基础、保持“进”的态势,为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贡献市场监管力量。
●南方日报记者郭苏莹通讯员朱少勇
对照世行标准深化商事制度改革
南方日报:优化营商环境是2020年广州创造型引领型改革项目首要任务。市市场监管局如何推进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惠民生?
姚建明:年初以来,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我们坚持以企业为中心,对标世界银行评估标准深化营商环境改革,瞄准营商环境短板弱项精准发力、攻坚克难,加快推动建设一流的营商环境,争创营商环境“广州样本”。5月25日,在全市全面推行开办企业“一网通办、一窗通取”模式,进一步深化企业开办便利化改革,推动商事制度改革特别是企业开办便利化向纵深发展。
2019年12月1日起在全市全面推行“证照分离”改革,按照直接取消审批、审批改为备案、实行告知承诺、优化审批服务等四种分类方式,将中央层面设定的523项、省地方层面设定的5项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全部纳入改革范围,同时,在市、区两级同步探索实施商事登记与“四品一械”证照联办模式,推动“准入”“准营”同步提速。
此外,我们还深化“穗港通”“穗澳通”改革,促进穗港澳商事登记深度对接,为港澳投资者提供足不入境、离岸办理的商事登记服务,以及同步推进企业注销“一网通办”、多部门协同,推动企业通过简易注销退出市场。
坚持精准施策优化标准认证服务
南方日报:疫情期间,市市场监管局推出多项“暖企”措施,特别是在标准服务认证领域提供了许多帮扶举措,能否介绍一下有关工作情况?
姚建明:市场监管部门既是监管部门,也是服务部门,既要通过维护市场秩序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也要针对疫情期间企业面临的实际困难提出有针对性的帮扶举措。
结合市场监管职能,我们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紧盯当前疫情防控和企业复工复产的实际需要,协助420家次企业免于办理强制性产品认证快速通关,涉及货物金额超32亿元;局直属事业单位和代管检验检测企业严格执行减免技术服务收费措施,助力企业顺利复工复产。
一是强化政策解读。联合广州海关指导广州市检验检测与认证行业协会、国家级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广州),在网上举办直播课堂,帮助企业及时了解掌握防疫物资出口市场准入及最新变化要求。
二是加强信息发布。利用政府门户网站发布了《口罩、防护服等防疫用品出口欧盟准入信息指南》、《中国境内可以开展CE认证和ISO13485医疗器械管理体系认证工作的认证机构名录》等指引性信息。
三是开展现场帮扶。深入企业进行面对面辅导和释疑,及时化解出口认证难题,引导企业了解正规的认证渠道、程序方法、标准要求和合法机构信息,受惠企业达143家。我们还召开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防疫用品领域认证活动专项整治广州座谈会,向市重点防护用品生产企业、6家境内欧盟公告机构了解生产企业在出口认证中的实际困难,为企业出口出谋划策、提供有效解决方案。
四是完善检验能力。支持检验检测机构在防护用品、药品等疫情期间重要检验检测项目能力建设,广检集团、质检院、纤检院、市药检所等15家检验检测机构均顺利完成扩项。
五是打击认证违法行为。截至6月8日,全市市场监管系统共出动执法人员1400人次,累计排查口罩、防护服等防疫用品生产企业263家、认证机构80家,主动发现、及时处理各类涉嫌违法线索111起,并查办了全国首宗涉嫌未经批准擅自从事认证活动案,受到市场监管总局高度肯定。
建立免罚清单推行柔性监管执法
南方日报:2020年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新经济“包容期”管理等新型监管模式。积极引导和督促企业诚信守法经营,严格执法的同时,实施包容审慎监管也必不可少。对此,市场监管部门有什么创新手段?
姚建明:免罚清单是城市精细化治理中提升治理能力的重要表现之一。为深入推进“放管服”工作,我们市场监管局积极实施包容审慎监管制度,创新监管工作模式推行包容柔性执法,给企业营造包容审慎监管环境,推动经济良性发展,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一是落实《广州市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全面优化营商环境的若干措施》关于“建立容错机制,研究制定市场轻微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免罚清单”工作部署,组织编制《广州市市场监管轻微违法经营行为免处罚清单》《广州市市场监管轻微违法经营行为免强制清单》,清单包括40项免处罚、9项免强制事项,目前已完成起草,并送市司法局审查。
二是实施审慎包容的信用监管措施。疫情期间,对属因疫情原因导致企业(个体工商户)出现需被列入(标注)经营异常名录(状态)、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情形的,疫情防控解除后额外给予10个工作日宽限期,期间暂不列入(标注)经营异常名录(状态)、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并及时加强指导,促其整改,帮助其修复信用。
同时,研发上线企业信用修复微信小程序,实施经营异常名录(状态)、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移出业务“零跑腿、网上办”,进一步简化程序缩减企业信用修复时间。
截至5月底,全市共计17403家市场主体通过微信小程序提出信用修复申请,对11009家符合条件的市场主体进行了信用修复;疫情期间,对生产经营疫情防护和生活必需品等超出登记备案范围经营的行为,除需依法许可审批及其他行业部门主管的外,实施审慎包容监管,加强指导,责令改正,促其整改办理备案手续,疫情防控解除后,额外给予30天宽限期,期间不予行政处罚。
护航创新发展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南方日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打造优质营商环境的重要方面,也是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创建知识产权强市,如何进一步提升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管理和服务水平?
姚建明:保护知识产权,优化营商环境,事关经济高质量发展。今年来,广州扎实推进全市知识产权工作,持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取得了一些新进展、新成效。
一是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认真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见》,结合广州实际,拟定《广州市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若干措施》,统筹推进知识产权严保护、大保护、快保护、同保护,打造大湾区知识产权保护新高地。加快推进广州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并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复同意设立“中国(广州)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打造我市高端装备制造和新材料产业集快速审查、快速确权、快速维权、高效运营、公共服务、人才培育等功能于一体的国家级知识产权功能性平台。
二是建立知识产权保护协作机制。我们与相关单位签署关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合作协议,推动建立大湾区知识产权案件信息通报、证据互认、跨区域执法协作机制,共享执法资源和执法信息,合作开展海外知识产权保护和维权援助。加强同港澳仲裁机构的交流合作,试点开展知识产权临时仲裁。依托中国贸促会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广东分中心,发起组建广东省海外知识产权保护促进会,加快推进我市海外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服务平台建设。
三是优化企业知识产权投融资机制。研究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支持企业开展研发活动,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广州市重点产业知识产权运营基金提前拨付第二期投资款800万元,帮助从事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研发的企业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我们还建立风险补偿基金质押融资申请24小时线上受理机制,申报材料审核时限由5个工作日降到3个工作日。提高财政支持力度,对2020年度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中小微企业,市财政补贴标准由利用知识产权质押实际获得贷款额的1.5%提高到2%,同一企业最高支持标准由50万元提高到80万元。提前开展专利申请资助资金申报工作,知识产权项目立项资金超过1.5亿元,全力助推企业抗击疫情和复工复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