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届四次会议提案征集 |
|||
标 题 | 关于打造广州市为国际戏剧之都的提案 | ||
提案者 | 杨诺思 | ||
情况分析 | 广州的文化发展进入黄金机遇期,现已逐步成为和北京、上海鼎足而立的三大演艺都市之一。目前,广州还存在中小型剧场较为缺少、表演台数场次不足、宣传力度不够、国际影响力不够的问题。 | ||
具体建议 | (1)加大NTLive(英国国家剧院现场直播)/RSCLive(皇家莎士比亚剧院现场直播)等新型戏剧形式的屏幕和技术投入: 2016年3月广州大剧院首次引进《哈姆雷特》等“英国国家剧院现场”(NTLive),让广州观众不出国门可以欣赏最新的原版戏剧。但仅有广州大剧院、百丽宫影城猎德igc店和天环店等寥寥几个场地可以观看到,全年NTlive和RSCLive放映的经典戏剧作品亦不多,常出现一票难求的局面,未来应加大此类国际新颖戏剧形式的荧幕和技术引入,紧贴国际趋势、剧目上也可由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普及至一些优秀但相对冷门的剧作,让观赏戏剧渐渐普及到如看电影一样成为市民的娱乐习惯、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扶持中小型剧院、表演中心: 增加以梯度规模的多种表演广泛覆盖观众群,形成“广州大剧院”等一线大剧院,到“一区一中心”的中小型剧院,区别化定位每家剧院特色,再向学校和社区渗透的点到面的剧场硬件布局。广泛增加200-1000人容量的表演场地,初期在政策和经费上予以扶持。以区别性的表演类型定位每个中小戏院的鲜明特色,在引入国际国内优秀剧团表演时,在规模和场次上都有更丰富的选择。 (3)成立专项小组统筹规划及全方位宣传“戏剧之都”品牌形象 文化部、宣传部需成立专项人员负责统筹全市全年各类戏剧表演场次、规模、地点,规划剧目交流、艺术节筹备等前中后期的宣传及观众交流,形成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尤其在微博等娱乐互动性较高的平台,以热搜、话题互动等形式建立起话题流量及群众基础。 提前统筹规划引入国际国内优秀剧目表演,并依据表演的规模、受众类型等指派表演场地,便于有针对性地做好前中后期宣传,不仅在广州市内、还需加大在周边城市尤其是粤港澳大湾区甚至海外的宣传资源投放,最大化每场表演的影响力和有效性。使得广州市每个戏剧表演都作为“戏在广州”的一份子,由政府牵头去树立品牌形象。 (4)创建供戏迷集中交流互动的信息平台: 整合“国际戏剧之在都-广州”公众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官方统一的信息平台,友情链接广州市各大表演中心网站,特别开设交流板块,以及一系列贴近年轻人的社交媒体平台,包括小红书、抖音、秒拍等,对即将引入的戏剧,尤其是较为冷门的戏剧,以类似“众筹”形式提前听取观众意见,便于针对剧目受欢迎的程度调整宣传力度,此外,可以邀请一些剧评KOL在官方平台上直播与公众互动等,将看戏剧与看电影、看演唱会一样变成一个大众参与度更高的文化消费习惯,一个戏剧艺术氛围浓厚的城市指标之一就在于观众对于戏剧的投入度。戏剧放映之后,听取戏迷的建议反馈也必不可少,这样方能起到资源最大化有效利用的效果。信息平台的建设也可由专项宣传小组统筹进行处理。 (5)将戏剧艺术节开幕式打造成一个众星云集的标杆型盛会: 建议将每届艺术节的开幕式转型,打造成为一个业内精英、优秀剧组、剧目、演员齐聚的盛会。尽管现时的戏剧艺术节实力过硬,态度务实,但适当增加一些流量明星参与盛会,辅助宣传,将会最大化活动宣传力度,内容上以专业的戏剧大师讲解、重量级表演嘉宾出席和节目丰富度吸引周边城市国家的观众前来朝圣,进而让大众得以接触、认识广州发展成为戏剧之都的实力,达到名副其实、口碑广传的效果。如:邀请Benedict等明星级实力派演员、当红的国际经典戏剧原班表演人马前来交流、推广戏剧,藉助这一盛会来集中介绍、推广广州全年的戏剧表演计划。 |
关于打造广州市为国际戏剧之都的提案
时间:2020-01-08
【打印】
【 字体: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