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政协第十三届广州市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网站
关于高水平建设现代化急救医疗指挥体系,打造急救服务质量高地的提案
时间:2020-01-13    【打印】 
  

十三次会议提案征集

标 题 关于高水平建设现代化急救医疗指挥体系,打造急救服务质量高地的提案
提案者 民革广州市委员会
情况分析    急救医疗指挥体系主要是指120急救医疗指挥机构,它是院前急救和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的枢纽,是整个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保障社会急救医疗网络正常运作的“中枢大脑”,必须保证高效有序运转。
  广州市120急救医疗指挥机构主要包括广州市急救医疗指挥中心以及位于番禺、从化、花都、增城、南沙的区120急救医疗指挥中心。自1989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下,得到长足的发展,指挥“120”网络医院为全市居民提供急救医疗服务保障,为重大社会活动提供急救医疗保障和突发事件提供紧急医疗救援,为保障广州市人民健康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进入新时代,随着急救医疗需求巨量增加、应急事业新要求、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赋予更多功能业务,当前急救医疗指挥体系已难以满足,各方面建设相对滞后,急需加强建设现代化急救医疗指挥体系,满足新时代社会需求和民生所望,打造中国急救服务质量高地。
  一、当前广州市急救医疗指挥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急救医疗指挥体系机构设置缺位、人员基础薄弱
  广州市急救医疗指挥中心从1989年成立时的23个编制和2个内设机构业务部门,到2018年编制40人,内设机构4个。但是业务职能从单一的调派车辆“一部电话一支笔”的模式发展为院前急救医疗指挥中心、紧急医学救援指挥中心、急救技能与灾害救援培训中心、突发事件医疗资源调配中心、卫生应急与医疗保障物资储备、急救科普教育基地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枢纽机构;业务处理量大幅度上升,急救电话由最初的年度八千余次上升到全地区年度约120万次,救护车出车量由1.2万次发展到27万次,处理突发事件由20余宗到700余宗,每年大型医疗保障活动60多次。当前的人员编制和业务机构已经难以应对飞速发展的业务职能和快速上升的业务工作量,对管理和业务形成严重的瓶颈。
  (二)急救医疗指挥体系基础设施严重滞后
  广州市急救医疗指挥中心目前位于广州市卫计委大楼里面,占用其中两层,面积不过几百平方米,用于工作人员办公、应急物资储备、放置信息化设备以及急救培训演练等,存在场地面积严重偏小、位置不理想、临近加油站等问题,许多业务无法正常开展,如:没有标准规范的培训场所、应急物资储备仓库,虽然已借用广州市卫生监督所3000平方米的业务用房作为院前急救培训基地和应急物资仓库,但其终究是临时过渡期业务用房,据了解石家庄、郑州、武汉、杭州等城市都在急救中心建立了独立的较完整的院前急救培训基地;急救指挥中心位于农林下路的小巷里面,所处位置交通拥堵、停车困难、通畅性能差,对于处理突发事件的时效要求难以满足。
  (三)全市急救医疗指挥体系指挥机构信息化建设滞后,管理一体化水平有待提高
  全市急救医疗指挥体系指挥机构主要包括广州市急救医疗指挥中心以及位于番禺、从化、花都、增城、南沙的区120急救医疗指挥中心。目前5个区的120中心均隶属于各区管理,其经费来源于区财政、业务运行由区卫计部门指导管理,在业务运行管理和财政投入上没有与市层面统筹一致,信息化建设也各自为政各自建设,指挥网络陈旧,互相独立,没有兼容,更没有与医疗机构的信息系统对接,如果突发城市灾害等群体性事件,无法实施统一调度,急救效率、急救能力令人堪忧。另外,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严重滞后,在指挥调度、网络数据库建设与挖掘的信息化,全程可视化、可对讲、120-救护车-医院三方患者信息交互以及5G应用研究等有待加强。
  (四)急救医疗指挥体系与市应急管理体系尚未完全对接协同
  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和应对是由市卫计部门负责,事件发生时需要牵涉众多部门协同解决。卫计部门在公共卫生技术方面问题的解决是其专业优势,协调众多部门是工作薄弱环节。当前,市卫计部门与与市委的应急指挥平台、市应急管理局的在应对公共卫生事件及大型灾难事故等的协同对接方面尚不够紧密,缺乏专业的协同工作方案和专业规划指引,指挥运行组织机制建设存在不足。
具体建议    二、高水平建设现代化急救医疗指挥体系的具体建议
  (一)整合资源平台,提高急救医疗业务处理能力水平
  建议加强院前急救指挥的人工智能化水平,通过与腾讯等企业合作,建立一套无人操作的AI自动化信息系统,减少人力投入,解决人员编制严重不足的现状。建议加大培训、科普教育等业务的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将专业的工作交由应急医疗协会、有关医院等承办。
  (二)建设相对独立功能完整的市急救医疗指挥中心场地
  在市区内寻找交通便利、通达性强,且附近无危险源、抗震能力强、有培训演练和物资储备功能的场所作为市急救医疗指挥中心场地,对于建设现代化急救医疗指挥体系来说,是当前较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建议利用市内部分职业院校搬迁到增城科教城的契机,由市政府牵头,协同市卫计委、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共同物色一个职业院校旧址作为市急救医疗指挥中心场地较为实际和可行,一般职业院校用地用房面积较大,经过整修完全可以符合现代化急救医疗指挥体系建设的要求。
  (三)建立业务运行和信息管理一体化的全市急救医疗指挥体系
  针对当期“1+5”市、区两级急救指挥中心的现状,建议由市卫计部门商洽5个区政府,就市、区两级急救指挥中心的业务指导管理权责范围进行重新梳理框定。在各“120”分中心具体实施管理的基础上,市卫计部门重点在业务标准、规范以及业务考核等方面的指导管理。对于信息管理一体化,建议由市财政统一投入,全面兜底负责信息化建设项目的所有资金。
  (四)完善市有关法规确保急救医疗指挥体系建设的人员编制、资金投入到位
  鉴于当前《广州市社会急救医疗管理条例》没有对急救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描述;对市、区财政投入的要求不够明确,经常与财政局扯皮不清等,建议修订《广州市社会急救医疗管理条例》,明确陈述急救中心基础设施、培训场地、应急物资储备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市、区人民政府应将有关具体事项所需经费设立社会急救医疗专项经费,并纳入本级财政预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