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届四次会议提案征集 |
|||
标 题 | 关于疫情下促“消”政策精细化的提案 | ||
提案者 | 新闻出版界 | ||
情况分析 | 对于疫情下的经济恢复与增长,扩大内需是我国一贯坚持的战略,而消费是扩大内需的重要落点。在4月23日召开的部分省市经济形势视频座谈会上,李克强总理表示,要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多措并举促进消费回升。 当前,全国多地陆续出台提振消费政策,这些政策多以直接面向消费者让利等形式呈现。例如,杭州近期已兑付政府补贴3.21亿元,通过发放消费券带动当地消费34.22亿元;江西省试行周末2.5天弹性作息并辅之以周五景区半价;香港、澳门则直接“发钱”。广州目前主要是在汽车、文旅等行业推出相应刺激措施。 存在问题: 1、消费意愿不足 疫情的不确定性助长了人们的预防心理。在对疫情潜在风险仍然存在疑虑甚至恐慌的情况下,广州市民外出就餐、购物和娱乐的计划必然受限。此外,对工作和收入前景的担忧,进一步打击消费意欲。显然,目前的政策刺激并不能有效解除这种主观疑虑。 2、消费能力下降 疫情对经济的冲击无需多言,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7109元,下降0.7%。从实际情况看,低收入人群的收入下降幅度应该更大。囊中羞涩,是很多市民显著减少消费的关键原因。 3、促“消”手段笼统 广州已拿出了堪称全国最大力度的汽车补贴政策,累计补贴金额将超过10亿元。这固然有效提振汽车制造业这一支柱产业,但对原本消费能力就偏低、抵御风险能力较弱,受疫情冲击较大的低收入群体效果不显著。下一步推出的文旅消费券如何亦有待观察。 |
||
具体建议 | 提振居民消费信心,减轻企业经营压力,带动消费市场加快回暖,不是简单靠发放消费券可解决。刺激消费政策要取得实效,考验的是决策和管理水平。 1、防疫引导应精细化、场景化 政府部门和媒体应准确传导疫情信息,精准落实管控措施,防止一刀切干扰信心。相关部门应该有针对性地对市民防疫给出场景化建议,并视疫情轻重及时作出动态调整,让市民知道在各种消费场景下怎么做是安全的,从而减轻市民疑虑,提升出外消费的信心。 2、提升促“消”普惠性和便利性 促“消”手段务求实在、全面,让民众享受到领券及用券的便利性和普惠性;对发放模式、来源渠道、适用范围、发放对象、发放标准以及预期管理等应精细化统筹管理,简单易行、规则明确,务求将促销优惠效益最大化,从而真正释放被疫情压抑的消费需求,实现刺激消费及助力行业加速恢复的目的。 3、因势利导激发线上消费潜力 在线下消费存在客观约束的条件下,线上消费、电子商务,是抗疫期间逆势而上的新动能,是经济与消费的韧性所在。 政府应尽可能把握电商消费蓬勃的趋势,因势利导,有针对性地加大对电子商务的扶持力度,鼓励传统商家线下业务向线上转移(提供补贴、减税降费措施、技术培训等)、支持产地直销、直播带货等新业态、支持和刺激线上消费场景创新、增加对快递、外卖行业的补贴,借此进一步激发新兴消费潜力。 另一方面,有关部门亦应及时了解新业态中出现的利益分歧并适当介入调解,如及时调解广东餐饮协会与美团外卖利益纷争案例,保障行业生态健康发展。 4、分层促“消”做好民生“兜底” 针对居民消费存在分化现象,促进消费的政策应当凸显结构性、精准性,避免顾“上”不顾“下”。既要设法刺激城市中产以上群体消费意愿,为消费持续作贡献;亦不能忘记困难人群的基本民生,要尽力保障他们的“下沉消费”,为他们的生计“兜底”。 例如,可有针对性地面向低收入阶层、老年人全体和年轻群体发放消费券,以及围绕保障民生的衣食住行必需品等提供优惠,力求缓解困难群体的生活压力,保障他们的基本消费。 |
关于疫情下促“消”政策精细化的提案
时间:2020-05-14
【打印】
【 字体:大 中 小 】